摘要:清顺治二年(1645年),江南七月的暑气尚未消散,一场席卷嘉定的血腥风暴已然降临。清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如一把冰冷的屠刀,割裂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宁静。当清军的铁蹄踏破嘉定城墙,当剃发匠的剃刀悬在百姓头顶,嘉定人用一声震彻寰宇的呐喊回应:“头可断
绪论
清顺治二年(1645年),江南七月的暑气尚未消散,一场席卷嘉定的血腥风暴已然降临。清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如一把冰冷的屠刀,割裂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宁静。当清军的铁蹄踏破嘉定城墙,当剃发匠的剃刀悬在百姓头顶,嘉定人用一声震彻寰宇的呐喊回应:“头可断,发不可剃!”
这声呐喊,点燃了明末江南最惨烈的抗清火焰。嘉定,这座位于太湖平原东部、素有“教化嘉定”之称的文化名城,没有正规军驻守,没有朝廷外援,仅凭数万手无寸铁的百姓,推举黄淳耀、侯峒曾等义士为首领,凭借简陋的兵器与血肉之躯,与装备精良的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从七月十三日首次城破到八月十六日第三次屠城结束,短短一个月内,嘉定历经三次血腥浩劫,史称“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不是简单的城池陷落与屠杀,而是一场文化与野蛮的较量,是中华民族“宁死不屈”气节的集中爆发。黄淳耀的殉国、侯峒曾的忠烈、守城将士的勇猛、嘉定百姓的刚烈,共同谱写了一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慷慨悲歌。本文将依据《嘉定屠城纪略》《明季南略》《嘉定县志》等权威史料,结合民间口述、碑刻记载与考古发现,以时间为线索,全景式还原嘉定三屠的历史背景、三次屠城的惨烈过程、殉国者的英雄事迹,以及这段历史背后永恒的精神价值。
这篇文字,不为渲染仇恨,只为铭记忠魂;不为沉湎悲情,只为传承气节。当我们回望三百七十余年前的那片血色江南,看到的不仅是山河破碎的痛楚,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光芒——那是黄淳耀“臣心已尽”的决绝,是侯峒曾“阖家殉国”的忠烈,是十万百姓“宁死不降”的刚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心。
第一章 明末乱世:剃发令下的江南惊雷
一、家国破碎:大明崩塌与清廷南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紫禁城的煤山之上,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老槐树下,大明王朝的统治轰然倒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却未能稳住局势,仅仅四十余天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清军顺势占领北京,建立起大清王朝的统治。
清廷定都北京后,迅速展开对全国的征服。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顺治帝福临举行登基大典,颁布诏书,宣称“定鼎燕京,以绥中国”,随后派遣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占领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大片土地落入清廷之手。
起初,清廷为安抚民心,曾一度推行“怀柔政策”,宣称“剃发与否,听其自便”,允许百姓保留汉族服饰与发式。然而,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廷的野心逐渐膨胀,开始推行一系列高压政策,试图从文化与习俗上彻底征服汉族百姓。顺治二年六月,清廷颁布“剃发令”,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随后,又颁布“易服令”,强令百姓改穿满族服饰。
“剃发易服”触及了汉族百姓的文化底线与民族尊严。在汉族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剃发被视为奇耻大辱。而满族的剃发习俗(头顶留发,四周剃光,编成辫子)与汉族的束发传统格格不入,因此,“剃发令”一颁布,便引发了江南百姓的强烈反抗。苏州、松江、嘉兴、绍兴等地先后爆发起义,但均被清军残酷镇压。
二、嘉定古城:教化之乡的文脉与民气
嘉定,古称疁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濒东海,南邻吴淞江,北依浏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嘉定不仅经济富庶,更是文化名邦,自宋代以来,文风鼎盛,科举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数十位进士、状元,被誉为“教化嘉定”。
嘉定百姓民风淳朴,性格刚毅,重气节,讲忠义,历史上曾多次抵御外来侵略与暴政。南宋末年,嘉定百姓曾协助宋军抵御元军;元末,又支持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明朝建立后,嘉定被列为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重镇,城内书院林立,商铺云集,百姓安居乐业。
明末乱世,嘉定虽未直接遭受战火蹂躏,但也饱受战乱之苦。崇祯年间,蝗灾、旱灾频发,加上官府苛捐杂税,百姓生活困苦。清军占领江南后,嘉定百姓本想隐忍度日,却不料清廷的“剃发令”来得如此突然与残酷。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廷委任的嘉定知县张维熙抵达嘉定。张维熙是明朝降将,为人谄媚,急于向清廷表忠心。他一到嘉定,便张贴“剃发令”告示,命令百姓在三日内尽数剃发,否则以“逆贼”论处。告示张贴后,嘉定百姓群情激愤,纷纷涌向县衙,请求张维熙收回成命。
百姓们对天长叹:“头可断,发不可剃!”他们跪在县衙门前,声泪俱下地诉说剃发之辱,希望张维熙能体谅民心。然而,张维熙不仅不为所动,反而怒斥百姓:“剃发乃大清律法,谁敢违抗,格杀勿论!”他还暗中派遣清兵,逮捕了几位带头请愿的百姓,试图以武力镇压。
张维熙的暴行,彻底点燃了嘉定百姓的怒火。六月十三日,数千名百姓手持锄头、扁担、菜刀等农具,再次涌向县衙,要求释放被捕百姓,废除“剃发令”。张维熙见百姓人多势众,吓得躲在县衙内不敢出来,暗中命令清兵射箭镇压。百姓们怒不可遏,冲破县衙大门,杀死了几名清兵,张维熙趁乱逃脱,躲进了清军驻嘉定的兵营。
三、揭竿而起:义士引领的忠义抉择
县衙之变后,嘉定百姓深知,与清廷的决裂已不可避免。他们明白,清廷绝不会容忍百姓的反抗,必将派遣大军镇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与文化传统。
六月十四日,嘉定百姓在县城中心的明伦堂召开大会,推举领袖,组织义军。明伦堂是嘉定文庙的核心建筑,是历代嘉定学子讲学、议事之地,在这里召开大会,象征着这场反抗是“师出有名”的忠义之举。
大会上,百姓们一致推举黄淳耀、侯峒曾为义军首领。黄淳耀是嘉定本地名士,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在百姓中威望极高。他早年曾隐居故里,潜心治学,清军入关后,深感家国危亡,便积极投身抗清事业。侯峒曾是江南著名学者,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进士,曾任浙江参政,为人忠义爱国,因不满明廷腐败,辞官归隐故里。
面对百姓的信任,黄淳耀与侯峒曾没有退缩。黄淳耀热泪盈眶地说:“我本是一介书生,蒙乡亲们信任,推举我为首领。如今国破家亡,剃发之辱难忍,我愿与大家共存亡,誓死保卫嘉定城!”侯峒曾也慷慨激昂地表示:“身为大明臣子,当以死报国。我愿与黄公一同,带领乡亲们坚守嘉定,绝不向异族低头!”
随后,黄淳耀与侯峒曾开始组织义军,整顿城防。他们将嘉定城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任命一名将领负责防守;发动百姓捐献粮食、衣物、钱财,作为义军的军饷与物资;组织青壮年男子参军,进行军事训练;加固城墙,挖掘护城河,修建防御工事。
嘉定百姓的反抗,得到了周边乡镇百姓的响应。南翔、娄塘、马陆等地的百姓纷纷前来支援,带来了粮食、弹药与兵器,不少青壮年还主动加入义军,义军人数迅速发展到三万余人。然而,义军的武器极为简陋,大多是锄头、扁担、菜刀、鸟铳等,只有少量火炮与弓箭,与清军的装备相比,差距极为悬殊。
与此同时,张维熙逃到清军兵营后,向清军将领李成栋求救。李成栋是明朝降将,此时已被清廷封为总兵,率领数万清军驻守在松江。他接到张维熙的求救后,立即率领大军向嘉定进发,企图一举镇压嘉定百姓的反抗。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初三,李成栋率领两万清军抵达嘉定城外,将嘉定城团团包围。清军在城外架起火炮,对嘉定城进行炮击,同时派士兵喊话,劝百姓投降。然而,嘉定百姓的反抗意志极为坚定,他们在城墙上高呼:“宁死不降,誓与嘉定共存亡!”
黄淳耀与侯峒曾深知,仅凭义军的力量,难以长期坚守。他们一面积极联络苏州、松江等地的抗清义军,请求支援;一面加紧整顿城防,鼓舞士气。他们多次在城楼上发表演说,向士兵与百姓们讲述明朝的恩情与清军的残暴,强调嘉定的重要性,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
在黄淳耀与侯峒曾的带领下,嘉定城内军民同心,秩序井然。百姓们积极支持义军的行动,为士兵们提供粮食、衣物、药品,帮助士兵们修补城墙、制造兵器;士兵们则全力以赴,坚守城池,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精神,成为支撑嘉定城坚守下去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 初屠嘉定:七月十三日的城破之殇
一、清军围城:李成栋的骄横与劝降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初三,李成栋率领两万清军抵达嘉定城外,完成了对嘉定城的四面包围。李成栋是陕西人,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投降明朝,又在清军南下时叛明降清。他为人残暴嗜杀,作战勇猛,但也骄横跋扈,根本不把嘉定百姓的反抗放在眼里。
李成栋抵达嘉定城外后,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先派人进城劝降。他认为,嘉定城只是一座普通的县城,义军都是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根本不堪一击,只要稍加威慑,百姓们就会乖乖投降。
劝降的使者见到黄淳耀与侯峒曾后,傲慢地说:“李将军念及尔等都是无知百姓,不忍大开杀戒。只要你们献出城池,下令百姓剃发易服,归顺大清,李将军保证既往不咎,还会保你们高官厚禄。”
黄淳耀怒不可遏,斥责道:“尔等食明禄,受明恩,却背叛朝廷,投降异族,猪狗不如!我等乃大明子民,宁死不降,速速离去,否则休怪我不客气!”侯峒曾也下令将劝降的使者斩首示众,以表明坚守到底的决心。
李成栋见劝降不成,恼羞成怒,下令清军对嘉定城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清军在城外架起数十门火炮,对嘉定城的城墙进行猛烈炮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城墙上,城墙被轰出多个缺口。随后,清军士兵分成多路,架起云梯,试图登上城墙。
二、军民同心:城墙之上的殊死搏斗
面对清军的进攻,黄淳耀与侯峒曾沉着应对。他们下令义军士兵躲在城墙的掩体后面,不要轻易暴露,待清军士兵爬上云梯时,再发动攻击。当清军士兵爬到云梯中段时,城墙上的义军士兵突然站起来,用滚石、滚油、火球等武器,向清军士兵发起猛攻。滚石砸断了云梯,滚油烫伤了清军士兵,火球点燃了清军的战袍,清军士兵纷纷从云梯上摔落,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侯峒曾亲自坐镇北门城楼,指挥士兵们作战。他的儿子侯玄演、侯玄洁也加入了守城队伍,与士兵们一同战斗。侯玄演手持大刀,斩杀了多名清军士兵,他的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但他依然坚持战斗。
在东门,黄淳耀率领义军士兵,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黄淳耀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手持长剑,奋勇杀敌,毫不畏惧。义军士兵们深受鼓舞,个个奋勇争先,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
嘉定百姓也积极参与到守城战斗中。青壮年男子登上城墙,与士兵们一同作战;妇女们则负责制作守城器械,如滚石、滚油、火球等,同时为士兵们烧水、做饭、包扎伤口;老人们则负责传递消息,搬运物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在城墙上为士兵们呐喊助威,有的还拿起石块,向城下的清军投掷。
有一位名叫朱长祚的秀才,他带领数百名学子,登上城墙,用弓箭、石头攻击清军士兵。朱长祚的弟弟朱长龄在战斗中牺牲,朱长祚悲痛欲绝,但他没有退缩,继续带领学子们战斗,最终也壮烈牺牲;有一位名叫王氏的妇女,她的丈夫是义军士兵,在战斗中牺牲,她抱着年仅三岁的儿子,登上城墙,用剪刀刺伤了多名清军士兵,最终被清军士兵杀害;有一位名叫周文祥的少年,年仅十五岁,他手持一把菜刀,跟随父亲一起登上城墙,与清军士兵搏斗,父亲战死之后,他依然坚持战斗,最终力竭牺牲。
经过数日的激战,清军的进攻屡屡受挫,伤亡达数千人。李成栋见状,加大了进攻力度,他调集了更多的火炮与士兵,对嘉定城的北门与西门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三、城破之殇:第一次屠城的血色开端
七月十三日,嘉定城的坚守进入了第十天。此时,城内的粮草与弹药已经逐渐短缺,义军士兵伤亡过半,城墙也被清军的火炮轰出多个缺口。李成栋见时机成熟,下令清军对嘉定城发动最后的总攻。
清军的火炮对嘉定城的北门城墙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炮击,城墙轰然倒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随后,李成栋下令清军士兵,从缺口处涌入城内。
面对清军的最后进攻,黄淳耀与侯峒曾率领义军士兵,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手持武器,在城墙缺口处与清军士兵展开肉搏战,城墙上到处都是尸体,鲜血染红了城墙与地面。许多士兵身负重伤,却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侯峒曾在战斗中身中数弹,他知道嘉定城已经无法坚守,便对身边的儿子说:“我身为大明臣子,当以死报国,你们也当坚守气节,勿为异族所辱!”说完,他跳入城内的荷花池,壮烈殉国。侯玄演、侯玄洁见父亲殉国,也紧随其后,跳入荷花池,以身殉国。
黄淳耀见侯峒曾殉国,悲痛欲绝。他率领部分士兵,退入城内的西林寺,继续抵抗。清军士兵随后涌入西林寺,黄淳耀深知大势已去,便在寺内的墙上写下“臣心已尽”四个大字,然后与弟弟黄渊耀一同自缢身亡。
义军士兵们见主将殉国,依然没有退缩。他们分成小股,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中与清军展开巷战。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躲藏在房屋、店铺、巷道中,用大刀、长矛、菜刀、扁担等武器,攻击清军士兵。清军士兵虽然装备精良,但在狭窄的街道中难以展开兵力,多次遭到义军士兵的袭击,伤亡惨重。
李成栋见嘉定百姓的抵抗如此顽强,恼羞成怒,下令清军对嘉定城进行“屠城”,以报复嘉定百姓的反抗。清军士兵们接到命令后,如同野兽一般,涌入嘉定城内,开始了疯狂的屠杀。他们闯入百姓的家中,抢夺财物,强奸妇女,杀害无辜的百姓。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未能幸免。
嘉定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百姓的尸体,鲜血染红了路面,河水被尸体堵塞,散发着刺鼻的臭味。据《嘉定屠城纪略》记载:“清军入城后,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有的百姓被清军士兵砍断手脚,有的被割掉耳朵、鼻子,有的被开膛破肚,有的被活活烧死。街道上,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第一次屠城持续了整整一日,嘉定城内的百姓被杀者达两万余人。李成栋见百姓们的抵抗已经基本平息,便下令清军停止屠杀,撤出嘉定城,驻扎在城外的乡镇。然而,他没有想到,这只是嘉定悲剧的开始。
第三章 再屠嘉定:七月二十六日的反抗与报复
一、幸存者的坚守:重整旗鼓的抗清义举
第一次屠城后,嘉定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清军撤出嘉定城后,一些侥幸逃脱的百姓陆续回到城内。他们看到亲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街道上,心中充满了对清军的仇恨与悲痛。然而,他们并没有被清军的残暴吓倒,而是决心继续反抗,为死去的亲人报仇雪恨。
七月十四日,幸存者们在城内的文庙召开大会,推举朱瑛为新的义军首领。朱瑛是嘉定本地的乡绅,为人仗义疏财,在百姓中威望较高。他早年曾参与过抵御倭寇的斗争,具有一定的军事经验。
面对百姓的信任,朱瑛没有退缩。他说:“清军残暴,杀害我等亲人,烧毁我等家园,此仇不共戴天!我愿带领大家,重整旗鼓,继续抗清,直到把清军赶出嘉定!”
朱瑛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义军,重建防御。他将幸存者中的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来,编成新的义军队伍,进行军事训练;发动百姓清理街道上的尸体,掩埋殉国者的遗骸;修缮被战火毁坏的城墙,挖掘战壕,设置防御工事;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周边乡镇,联络更多的百姓加入义军,扩大抗清力量。
周边乡镇的百姓得知嘉定百姓再次起义后,纷纷响应。南翔、娄塘、马陆等地的百姓,带着粮食、弹药与兵器,陆续赶到嘉定,义军人数迅速发展到一万余人。虽然义军的武器依然简陋,但他们的抵抗意志极为坚定,每个人都怀着为亲人报仇的决心,准备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朱瑛深知,清军绝不会容忍嘉定百姓的再次反抗,必将派遣大军进行报复。因此,他一面加紧整顿军备,一面派人前往苏州、松江等地,联络其他抗清义军,请求支援。然而,此时苏州、松江等地的抗清义军也正遭受清军的围剿,难以抽出兵力支援嘉定,嘉定再次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清军反扑:李成栋的疯狂报复
七月二十五日,李成栋得知嘉定百姓再次起义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他没想到,经过第一次屠城,嘉定百姓依然没有屈服,反而再次举起了抗清的大旗。他认为,这是对清军权威的公然挑衅,必须进行残酷的报复,才能彻底震慑江南百姓。
当天下午,李成栋率领三万清军,再次向嘉定进发。这次,他带来了更多的火炮与士兵,决心将嘉定百姓彻底屠杀殆尽。清军抵达嘉定城外后,没有进行任何劝降,直接对嘉定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清军的火炮对嘉定城的城墙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炮击,刚刚修缮好的城墙再次被轰出多个缺口。随后,清军士兵分成多路,架起云梯,向嘉定城发起猛攻。朱瑛率领义军士兵,顽强抵抗。他们用滚石、滚油、火球等武器,攻击爬上云梯的清军士兵,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
然而,义军的兵力与装备都远逊于清军,加上缺乏外援,防御形势越来越危急。城墙的缺口越来越大,义军士兵伤亡惨重,弹药也逐渐短缺。朱瑛见形势危急,亲自登上城墙,挥舞着大刀,斩杀了多名清军士兵。他的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但他依然坚持指挥战斗,鼓舞士气。
七月二十六日黎明,清军士兵从城墙的缺口处涌入城内。朱瑛率领义军士兵,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街道上,义军士兵与清军士兵短兵相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百姓们也纷纷加入战斗,用菜刀、扁担、石块等武器,攻击清军士兵。
有一位名叫徐元吉的少年,年仅十四岁,他的父母与弟弟都在第一次屠城中被清军杀害。他手持一把斧头,躲藏在自家的店铺中,当清军士兵路过时,他突然冲出来,砍死了两名清军士兵,随后与其他清军士兵展开搏斗,最终壮烈牺牲;有一位名叫陈氏的妇女,她的丈夫是义军士兵,在战斗中牺牲,她抱着年仅两岁的女儿,登上城墙,用剪刀刺伤了多名清军士兵,最终被清军士兵杀害,她的女儿也被清军士兵活活摔死。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义军士兵伤亡殆尽,朱瑛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力战身亡。清军士兵完全控制了嘉定城,李成栋再次下令屠城。这次屠城,比第一次更加残酷。清军士兵挨家挨户地搜查,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斩杀,不留一人。他们还放火焚烧房屋,掠夺财物,嘉定城再次陷入一片火海。
第二次屠城持续了整整一日,嘉定城内的百姓又有一万余人惨遭杀害。李成栋见嘉定百姓的抵抗已经基本平息,便下令清军撤出嘉定城。然而,他依然没有想到,嘉定百姓的抗清意志,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坚定。
三、血色残城:反抗精神的不灭火种
第二次屠城后,嘉定城变得更加残破。街道上,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汇成小溪,流淌在路面上;房屋被烧毁殆尽,只剩下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的臭味,令人作呕。侥幸逃脱的百姓,躲在城外的山林、寺庙中,不敢轻易回到城内。
然而,即使遭受了两次残酷的屠城,嘉定百姓的抗清精神依然没有熄灭。一些幸存者在城外秘密聚集,商议再次起义。他们深知,与清军相比,自己的力量极为薄弱,再次起义可能会面临更加残酷的报复,但他们依然不愿屈服,决心为死去的亲人报仇,为民族尊严而战。
七月二十八日,幸存者们在城外的一座寺庙中召开秘密会议,推举吴之番为义军首领。吴之番是明朝的旧将,曾任总兵,因不满清廷的统治,辞官归隐故里。清军占领江南后,他一直暗中联络抗清志士,准备发动起义。
吴之番接受推举后,立即着手组织义军。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与人脉,联络了周边地区的一些抗清志士与民间武装,义军人数迅速发展到数千人。同时,他还积极筹备粮草与弹药,打造武器,为再次起义做准备。
八月十六日,吴之番率领义军,向嘉定城发动进攻。此时,驻守嘉定城的清军兵力较少,防备松懈。义军士兵趁夜悄悄抵达嘉定城外,发起突然袭击,很快就攻占了嘉定城。清军士兵仓皇逃窜,向李成栋求救。
吴之番占领嘉定城后,立即着手整顿秩序,安抚百姓,同时加固城防,准备抵御清军的反扑。他下令释放被清军关押的百姓,没收清军掠夺的财物,归还给百姓;组织士兵清理街道上的尸体,掩埋殉国者的遗骸;修缮城墙,挖掘战壕,设置防御工事。
然而,吴之番的义军刚刚占领嘉定城,还未站稳脚跟,李成栋就率领四万清军,火速赶回嘉定,对义军发动了猛烈的反扑。清军的兵力与装备都远胜义军,义军的抵抗显得极为艰难。
第四章 三屠嘉定:八月十六日的终局与浩劫
一、义军的最后抵抗:吴之番的悲壮坚守
八月十六日午后,李成栋率领四万清军抵达嘉定城外,将嘉定城团团包围。他下令清军在城外架起数百门火炮,对嘉定城的城墙进行猛烈炮击。刚刚修缮好的城墙,在清军的炮火下轰然倒塌,出现了多个巨大的缺口。
吴之番率领义军士兵,在城墙缺口处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义军士兵们手持大刀、长矛、鸟铳等武器,奋勇杀敌,虽然他们的兵力与装备都远逊于清军,但他们依然坚持战斗,毫不退缩。吴之番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斩杀了数十名清军士兵,他的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但他依然坚持指挥战斗。
百姓们也积极参与到抵抗中。青壮年男子登上城墙,与士兵们一同作战;妇女们则负责制作守城器械,为士兵们烧水、做饭、包扎伤口;老人们则负责传递消息,搬运物资。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抵抗,一旦城破,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残酷的屠杀,但他们依然不愿屈服,决心与嘉定城共存亡。
有一位名叫王秀楚的秀才(与《扬州十日记》作者同名,为嘉定本地学子),他亲自参与了这场战斗,并在后来的记述中写道:“清军炮火如雷,城墙崩颓,义军士兵奋勇杀敌,百姓们呐喊助威,虽明知必败,却无一人退缩。”
然而,实力的差距终究难以弥补。清军的士兵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内,义军士兵伤亡惨重,弹药也逐渐告罄。吴之番见形势危急,下令义军士兵分成小股,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中与清军展开巷战,尽可能地消耗清军的兵力。
义军士兵们利用熟悉的地形,躲藏在房屋、店铺、巷道中,对清军士兵进行偷袭。他们有的从屋顶上扔下石块、滚油,有的从巷道中突然冲出,用大刀、长矛攻击清军士兵,有的则点燃房屋,试图阻挡清军的进攻。
清军士兵虽然装备精良,但在狭窄的街道中难以展开兵力,多次遭到义军士兵的袭击,伤亡惨重。李成栋见状,下令清军士兵放火焚烧房屋,无论军民,一律斩杀,彻底摧毁义军的抵抗。
二、终局浩劫:第三次屠城的血色落幕
八月十六日傍晚,嘉定城的抵抗基本平息。清军士兵完全控制了嘉定城,李成栋第三次下令屠城。这次屠城,是三次屠城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清军士兵如同疯魔一般,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闯入百姓的家中,抢夺财物,强奸妇女,杀害无辜的百姓。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未能幸免。有百姓躲入地窖、阁楼、衣柜中,试图躲避屠杀,但都被清军士兵发现,一一杀害。有的百姓试图逃跑,却被清军士兵追上,乱刀砍死;有的百姓试图反抗,却因手无寸铁,被清军士兵轻易杀害。
吴之番在巷战中身中数弹,力战身亡。他的部下见主将战死,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人倒下。义军士兵与百姓们的尸体,遍布城内的大街小巷,鲜血染红了路面,河水被尸体堵塞,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据《嘉定县志》记载,第三次屠城后,嘉定城内的百姓“死者无算,仅存者寥寥无几”。三次屠城累计死亡人数达十万余人,曾经繁华的嘉定城,变成了一片死寂的废墟。
八月十七日,李成栋下令清军停止屠城,撤出嘉定城。他认为,经过三次残酷的屠城,嘉定百姓的抗清意志已经被彻底摧毁,再也不会有人敢反抗清军的统治。然而,他没有想到,嘉定百姓用生命捍卫的民族气节,并没有随着城池的陷落而消失,反而永远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三、忠魂群像:那些闪耀在血色中的英灵
嘉定三屠中,无数英雄儿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中有文人墨客,有武将乡绅,有普通百姓,有妇女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为了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黄淳耀:嘉定义军首任首领,崇祯十六年进士。他为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清兵入关后,积极投身抗清事业。第一次屠城时,他率领义军坚守城池,城破后退入西林寺,写下“臣心已尽”四个大字,与弟弟黄渊耀一同自缢身亡,年仅三十九岁。他的忠烈事迹,被后人传颂,被誉为“嘉定第一忠臣”。
侯峒曾:嘉定义军首任首领,万历四十六年进士,曾任浙江参政。他为人忠义爱国,辞官归隐后,积极参与抗清事业。第一次屠城时,他亲自坐镇北门城楼,指挥士兵作战,城破后跳入荷花池殉国,他的两个儿子侯玄演、侯玄洁也紧随其后,以身殉国,一门三忠,感天动地。
朱瑛:嘉定义军第二任首领,本地乡绅。第一次屠城后,他带领幸存者重整旗鼓,再次起义。第二次屠城时,他身先士卒,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身中数弹,力战身亡。他的反抗精神,激励着更多的嘉定百姓投身抗清事业。
吴之番:嘉定义军第三任首领,明朝旧将。第二次屠城后,他联络抗清志士,再次发动起义,攻占嘉定城。第三次屠城时,他率领义军与清军展开悲壮的坚守,最终力战身亡,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徐元吉: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英雄。第一次屠城中,他的父母与弟弟被清军杀害,第二次屠城时,他手持斧头,袭击清军士兵,斩杀两名清军后壮烈牺牲,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
陈氏:普通的嘉定妇女。她的丈夫在战斗中牺牲,她抱着两岁的女儿,登上城墙,用剪刀刺伤多名清军士兵,最终被清军杀害,女儿也被活活摔死。她的事迹,展现了女性的坚强与勇敢。
这些英雄儿女,只是嘉定三屠中无数殉国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伟大气节。他们的忠魂,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第五章 历史回响:嘉定三屠的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
一、历史的铭记:碑刻、文献与纪念设施
三百七十余年来,嘉定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嘉定三屠的死难者与殉国者。为了纪念他们,嘉定人民修建了许多纪念设施,编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
在嘉定市区的汇龙潭公园内,建有“嘉定三屠纪念碑”。纪念碑高十余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上面刻有“嘉定三屠纪念碑”七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纪念碑的底座上,刻有嘉定三屠的浮雕,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与百姓的殉国事迹。每年的七月十三日、七月二十六日、八月十六日,也就是三次屠城的纪念日,都会有大量的嘉定市民来到纪念碑前,举行祭奠活动,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在嘉定城内的文庙内,建有“忠义祠”,祠内供奉着黄淳耀、侯峒曾、朱瑛、吴之番等英雄人物的牌位,供后人瞻仰。忠义祠的墙壁上,刻有嘉定三屠的详细经过与殉国者的姓名,记录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大量的嘉定市民来到忠义祠,为先烈扫墓,缅怀他们的功绩。
此外,嘉定人民还编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记录嘉定三屠的历史。《嘉定屠城纪略》《明季南略》《嘉定县志》等史料,详细记载了嘉定三屠的全过程;民间流传的《嘉定忠义录》《嘉定三屠记事》等书籍,也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与战斗细节。这些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嘉定三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嘉定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嘉定三屠的民间传说。传说黄淳耀自缢后,他的忠魂化作了一只白鹤,在嘉定城上空盘旋悲鸣,不愿离去;传说侯峒曾殉国的荷花池,每年夏天都会开出鲜红的荷花,象征着他的忠烈;传说嘉定百姓的忠魂,化作了嘉定城内的松柏,日夜守护着这座古城。这些民间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却表达了嘉定人民对英雄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二、精神的传承:忠义爱国的时代价值
嘉定三屠展现出的“宁死不屈、忠义爱国”的精神,成为了嘉定人民的精神标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百七十余年来,这种精神一直在嘉定大地传承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嘉定人。
在近代史上,嘉定人民继承了嘉定三屠的忠义精神,多次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嘉定人民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在嘉定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嘉定人民积极支持解放军,为解放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嘉定人民依然传承着忠义精神,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姿态,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嘉定区经济发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前列。嘉定人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忠义文化,举办了“嘉定忠义文化节”等活动,让忠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嘉定三屠的精神,不仅是嘉定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民族尊严与文化传统是不可侵犯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守信念,就能够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要勇敢无畏,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历史的镜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嘉定三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伤痛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铭记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首先,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和平。嘉定三屠的屠杀,给嘉定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的百姓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铭记历史,是为了传承精神。嘉定三屠展现出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永远挺拔。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外来势力的渗透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尊严。
最后,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嘉定三屠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伤痛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六章 忠义千秋:嘉定三屠的历史定位与永恒意义
一、嘉定三屠的历史定位:民族气节的集中展现
嘉定三屠是明末清初江南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民众抗暴斗争。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忠义爱国”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背景来看,嘉定三屠是清廷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引发的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清廷试图通过“剃发易服”,从文化与习俗上彻底征服汉族百姓,而嘉定百姓则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与文化传统,奋起反抗,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这场斗争,不仅是为了保住头发,更是为了捍卫汉族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尊严,是一场文化与野蛮的较量,是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从历史影响来看,嘉定三屠虽然以嘉定百姓的失败告终,但它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它展现了江南百姓的刚烈气节,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清斗争。在嘉定三屠之后,江阴、昆山、嘉兴等地的百姓纷纷举起抗清大旗,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明末清初抗清斗争的高潮。同时,嘉定三屠也让清廷认识到,汉族百姓的民族气节不可轻易磨灭,单纯的武力镇压难以实现长治久安。因此,清廷在后续的统治中,不得不调整政策,采取一些怀柔措施,以缓和民族矛盾。
从历史意义来看,嘉定三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所展现出的“宁死不屈、忠义爱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勇敢地抗争到底。这种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二、忠奸善恶的历史评判:李成栋与殉国者的千秋功罪
嘉定三屠的历史,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忠奸善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成栋,这位明朝降将,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背叛朝廷,投降清军,率领清军对嘉定百姓进行了三次残酷的屠城,双手沾满了百姓的鲜血,成为了千古罪人。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大义,违背了人道主义,遭到了后人的唾弃与谴责。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也在于,李成栋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顺治五年(1648年),李成栋因不满清廷的猜忌与打压,在广东发动兵变,叛清归明,奉南明永历帝为正朔,成为南明的重要将领。他率领军队抗击清军,收复了广东、江西等地,为南明政权的延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顺治六年(1649年),李成栋在与清军的战斗中牺牲,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对于李成栋的历史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叛明降清,屠杀百姓,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认为,他后来叛清归明,抗击清军,是功过相抵。但无论如何,他下令对嘉定百姓进行三次屠城,滥杀无辜,是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行。他的行为,给嘉定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与李成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淳耀、侯峒曾、朱瑛、吴之番等殉国者。他们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与文化传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典范。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
三、历史的永恒启示:坚守气节,珍爱和平
嘉定三屠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永恒的启示。
首先,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必须坚守。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挫折,但始终能够屹立不倒,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宁死不屈、忠义爱国”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坚守民族气节,坚定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外来势力的渗透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尊严。
其次,和平是宝贵的,必须珍爱。嘉定三屠的屠杀,给嘉定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的百姓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侮,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最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必须铭记。嘉定三屠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伤痛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永远挺拔;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三百七十余年前的嘉定,暑气蒸腾,血色弥漫。十万百姓,以卵击石,死战不退,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与文化传统,谱写了一曲“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慷慨悲歌。黄淳耀的忠烈、侯峒曾的决绝、朱瑛的顽强、吴之番的悲壮,无数殉国者的英灵,永远守护着这座古城,永远激励着中国人。
嘉定三屠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是为了沉湎悲情,而是为了传承精神,坚守气节。
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与考验。我们要以嘉定三屠中的殉国者为榜样,坚守民族气节,坚定民族自信,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让嘉定三屠的悲剧不再重演。
疁城忠魂,千秋不灭;忠义之气,万古长存。嘉定三屠的历史将永远被铭记,英雄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来源:杏花微雨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