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锤!大脑对思考无感,思考会触发疲惫机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1:4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9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的人什么都没干,只是开了一下午会,结果比搬砖还累?

别急着怀疑自己太“玻璃心”,也别以为是“懒癌”发作——科学已经实锤,大脑真的不喜欢思考。

这不是段子,是研究。

法国皮提耶-萨尔佩特里埃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曾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长时间进行密集思考时,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区域会积聚一种叫谷氨酰胺(Glutamate)的代谢物。

这种物质在短时间内是神经活动的“润滑剂”,但一旦在压力下持续累积,会干扰神经传导系统的效率,就像水管里进了泥沙一样,阻碍思维流畅,最终演变为疲惫、注意力下降、甚至情绪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你明明什么体力活都没干,却感觉“脑壳疼”。

从进化角度来说,人类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全身约20%的能量。对我们的祖先来说,一旦食物短缺,这种高能耗就成了生存的负担。

所以,大脑发展出了一种“懒人机制”: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你有没有发现,一旦开始刷短视频、看八卦、玩消消乐,那种轻松愉快就像打开了“快乐阀门”?这不是你“没出息”,而是大脑在奖励你节能行为。而一旦你让它开始逻辑推理、做决策、写报告,它就开始抱怨、犯困、甚至“罢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下班后,连选个电视剧都觉得累,因为决策疲劳早已悄悄驾到。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想通了就不累了。”但科学告诉我们,想通之前,你会更累。

《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指出,低强度的思维活动更有助于恢复大脑能量,而高强度的深度思考(比如解决复杂问题、情绪压抑、自我否定),反而加速谷氨酰胺的积累,造成“思维毒害”。

这意味着,冥想、发呆、散步、听轻音乐,这些“看起来没在干正事”的活动,才是脑力劳动者真正的“回血良药”。

你以为你在偷懒,其实你在养脑。

不是所有思考都一样累。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反刍思维”,指的是反复思考同一个负面情境,比如“我是不是说错话了”“他为什么没回我消息”“我要是早起就好了”。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人情绪低落,还被证实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比正常的逻辑思考更消耗大脑能量。

就像一台电脑不停在后台运行程序,即使你没打开什么窗口,风扇也会呼呼响,电量也会疯狂掉。

你的脑子,不是在想太多,就是在想重复。

很多人以为“脑子累”只是主观感受,其实它是有生理表现的。以下5个信号一旦出现,说明你的大脑已经在拉警报:

注意力涣散:看书3分钟,刷手机3小时

决策迟缓:选午饭菜单要犹豫10分钟

头胀头痛:尤其是额头、太阳穴区域的钝痛

情绪低落:小事也容易暴躁或焦虑

拖延加重:越是重要任务越想逃避

这些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大脑在说:“哥们,我真干不动了。”

真正科学的“补脑”方式,其实很简单:

1. 睡够觉,是一切的前提。睡眠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的关键通道。研究显示,深度睡眠期,脑脊液流动速度可提升60%,有助于清除谷氨酰胺等神经毒素。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9小时高质量睡眠。

2. 合理安排“脑力档位”。别试图一天连着开8小时会、写5份报告。大脑的专注力有波峰波谷,建议每45分钟集中工作后,休息5–10分钟,做一些低认知负荷的活动,比如走走、喝水、眺望远方。

3. 情绪管理,是减负的关键。焦虑和压力会加速大脑疲劳。可以通过冥想、运动、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情绪“排毒”,避免陷入反刍思维的死循环。

我们常说,“头脑是最强大的武器”。但就像再锋利的刀,也需要磨一磨,收一收。大脑不是永动机,它需要休息、需要呵护,更需要我们学会善待自己的心智系统

主动休息,不是堕落,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与其等大脑罢工,不如提前为它减负。

参考文献:

[1] Pessiglione M, Wiehler A. Cognitive fatigue results from a metabotoxic accumulation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功能目录(2021年版)》.
[3] 中国科普研究所.《脑疲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2023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