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3日19:01,国家医保局在北京正式官宣: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消息一出,燕赵大地的老人们纷纷点赞,都说“这份荣誉拿得太实在了”。
一、8人团队拿下全国荣誉,这份“敬老奖”实至名归
2025年11月13日19:01,国家医保局在北京正式官宣: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消息一出,燕赵大地的老人们纷纷点赞,都说“这份荣誉拿得太实在了”。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个获奖的团队只有8个人,却要扛起全省医保待遇政策制定与落实的重任。面对河北23.9%的老龄化率,这8位工作人员用一次次深夜加班的研讨、一次次深入社区的倾听、一次次贴心细致的服务,把“敬老”两个字融进了医保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份“国字号”荣誉,不是靠喊口号得来的,而是千万老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便利和温暖,一点点攒出来的口碑。
作为经常帮家里老人跑医保的河北人,我这两年亲眼见证了河北医保的变化:以前老人看病报销要跑断腿、填一堆表格,现在刷脸就能结算;以前手机操作对老人来说是难题,现在有大字版小程序和上门服务;以前失能老人照护难、负担重,现在长护险政策让他们有了依靠。这些变化,让老人们看病更省心、养老更安心,也让“老有所医”从一句承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二、制度兜底有力度,失能老人“护有所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河北医保待遇保障处设计政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对老年人来说,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失能后的照护问题,不仅辛苦,还可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河北医保的8人团队主动扛起重任,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全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那段时间,处长统筹全局,多次带队深入社区、养老机构,坐在老人和家属身边听心声;年轻干部熬夜做政策研究、起草文件,老同志凭借丰富经验反复推敲细节,确保制度既符合国家方向,又贴合河北实际。连续一个多月,处里所有人的办公室都亮到深夜,他们反复测算比对,就是想让失能老人能真正“护有所依”。
如今,河北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初见成效:承德作为国家试点,早已出台了专门的基金监管办法;邢台、唐山、石家庄等城市也陆续建立起制度框架,开始发放待遇,为数万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不仅如此,河北医保还引导专业机构提供上门照护服务,把更多养老机构纳入定点管理,还探索建立家庭照护培训体系,让照护服务更专业、更贴心。
我老家邻居张大爷,前年因为中风导致失能,家里人轮流照顾,又累又力不从心,还得花钱请护工,经济压力特别大。去年,当地启动长护险试点后,张大爷的家人申请了相关待遇,现在有专业护工定期上门服务,做康复训练、日常护理,而且大部分费用能通过长护险报销。张大爷的儿子感动地说:“以前总担心照顾不好老人,现在有了医保政策兜底,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老人也能活得更有尊严。”
除了长护险,河北医保对退休老人的待遇保障也格外给力。按照政策规定,退休人员的医保报销比例比在职职工更高,比如在沧州市,三级医院住院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退休人员能达到93%,比在职职工高出3个百分点。这看似微小的差距,却实实在在减轻了退休老人的看病负担,让他们不用为医药费发愁。
三、服务升级有温度,老人办事“少跑腿、不折腾”
好政策,关键在落实。河北医保待遇保障处始终认为,医保服务不仅要“有”,更要“好”。他们深知老年人的难处:视力不好,看不清小字;行动不便,跑一趟不容易;不会用智能手机,线上操作摸不着头脑。针对这些问题,河北医保推出了一系列适老化服务,把便利真正送到了老人身边。
现在去河北的医保大厅,首先能看到专门的老年人优先窗口,窗口前配备了老花镜、饮用水,还保留了现金支付通道,不让“无手机”“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为难。如果老人不想跑大厅,线上操作也很方便——“河北智慧医保”小程序里专门开发了大字版,字体放大、界面简化,老人不用戴老花镜也能看得清,跟着提示点几下就能完成业务办理。
更贴心的是,河北还在全省范围推开了医保码“一码付”服务,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这一功能全覆盖的省份。以前老人看病结算,得先刷医保码、再刷微信或银行卡,两次操作很麻烦;现在只要一次扫码或刷脸,就能同步完成医保身份认证、医保结算和自费支付,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就算忘带医保卡、手机没电也没关系,刷脸就能结算,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带卡焦虑”和应急支付难题。
我爷爷今年82岁,视力不好,也不会用智能手机,以前去医院看病,最头疼的就是结算和医保认证。现在好了,去医院刷脸就能结算,不用排队填表格;医保认证也不用跑镇里,社区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帮忙办理,还会耐心讲解最新的医保政策。爷爷笑着说:“现在看病太方便了,刷个脸就完事,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真是替咱老年人着想。”
不仅如此,河北医保还优化了门诊慢特病认定流程,实现网上申报、即时享受,不用再提交一堆材料来回跑;完善了医疗救助信息共享机制,精准帮扶困难老年人,让他们不用主动申请,就能享受到相应的救助待遇;异地就医备案也简化了手续,线上线下都能办,还支持跨省直接结算,解决了异地安置老人垫资跑腿的难题。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让老年人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还有被尊重、被关怀的温暖。
四、政策宣传接地气,乡音土话讲清“医保经”
对老年人来说,医保政策条文复杂,专业术语多,想弄明白可不是件容易事。如果政策讲不清楚、传不到位,再好的福利也没法让老人真正受益。河北医保待遇保障处深知这一点,他们提出:“政策宣传不是念文件,而是要讲老人听得懂、用得上的话。”
为了让老人们弄明白医保政策,河北医保的工作人员放弃了刻板的文件宣讲,转而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用生活化的场景、简单直白的语言,讲解医保报销、异地就医、长护险申请等实用知识。他们还深入社区、农村,开展“庭院宣讲”活动,坐在老人家门口,用一口地道的乡音土话,把复杂的政策掰开揉碎了讲,比如“门诊慢特病怎么申报”“异地看病怎么备案”“‘一码付’怎么用”,老人们听得明白、记得牢。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去年就来了医保宣传队。工作人员没摆桌子、没念文件,而是和老人们围坐在院子里拉家常,聊着聊着就把医保政策讲清楚了。“大爷大妈,以后看病不用带医保卡,刷脸就行”“慢性病买药能报销,网上就能申请认定”,通俗易懂的话语,让老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宣传结束后,工作人员还留下了联系电话,告诉老人们有任何问题都能随时打电话咨询。
村里的李奶奶,以前对医保政策一知半解,总担心自己买的药不能报销,有时候就算生病了也舍不得去医院。听完宣讲后,她才知道自己的高血压属于门诊慢性病,能享受报销待遇,还学会了怎么让子女帮忙网上申报。现在,李奶奶定期去村卫生室拿药,当场就能报销,自己只花很少一部分钱。她逢人就说:“医保的同志讲得太清楚了,现在我看病吃药心里有数,再也不用瞎担心了。”
除了线下宣讲,河北医保还借助社区公告栏、村广播等老年人容易接触到的渠道,宣传医保政策和便民举措。针对独居老人、不识字的老人,社区网格员和村干部还会上门“一对一”讲解,确保政策宣传不留死角,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医保带来的红利。
五、“敬老文明号”是起点,更是“把服务做到底”的承诺
8个人的团队,扛起了全省老年人医保保障的重任;一系列暖心举措,织密了一张老龄“幸福网”。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对河北医保来说,“敬老文明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们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倾听老人的声音,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断优化医保服务:让“一码付”服务延伸到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结算;进一步扩大长护险试点范围,让更多失能老人受益;持续优化适老化服务,让老年人办事更省心、更舒心。
在河北,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受到了医保的温度:退休老人报销比例更高,看病负担更轻;失能老人有了长护险,照护不再难;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上门服务,不用再跑腿;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有大字版小程序,线上办事不发愁。这些变化,让“老有所医”的美好愿景,在燕赵大地上一步步变成现实。
六、敬老爱老,是医保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担当
河北医保待遇保障处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在敬老爱老方面的担当和作为。但敬老爱老不仅仅是医保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为子女,我们要多关心父母、爷爷奶奶的医保问题,帮他们了解最新的医保政策,教他们使用便捷的结算方式,陪他们去医院看病,让他们少操心;作为医疗机构和药店,要多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比如开辟老年人绿色通道、提供上门诊疗、送药上门等服务,让老人看病、拿药更方便;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在生活中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和包容,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医院帮老人指路、在社区帮老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会老,今天我们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河北医保的实践告诉我们,敬老不需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细、做到位,就能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希望河北医保的这份“敬老温度”能传递下去,带动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参与到敬老爱老的行动中来,推出更多贴心的敬老举措。也希望其他地区能以河北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把医保敬老服务做得更实、更细、更暖,让全国的老人们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的医保部门为老年人提供了哪些贴心服务?你觉得老年人在医保方面还面临哪些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为老年人的医保保障出谋划策!
来源:小苹果一点号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