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高温就像没关的烤炉,一整天都罩着头顶,不少地方的河流都干得见底,路边的草木也蔫头耷脑的,一折就断。极端天气来得越来越频繁,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CMCC)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刚联合发布的研究,把这份“热”变成了更让人揪心的信号。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今年夏天,高温就像没关的烤炉,一整天都罩着头顶,不少地方的河流都干得见底,路边的草木也蔫头耷脑的,一折就断。极端天气来得越来越频繁,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CMCC)和英国考文垂大学刚联合发布的研究,把这份“热”变成了更让人揪心的信号。
这份登在《气候学报》上的报告说,气候变化正在让“火灾天气”变得越来越糟,不光那些常年干燥的传统易燃区火险升级,就连以前几乎没见过野火的地方,现在也开始面临实打实的威胁,全球高达91%的易燃区域都将难逃火险加剧的命运。
咱们中国有那么多广袤的森林,还有不少关键的碳汇区域,面对这场可能波及全球的生态危机,该怎么提前布局,既守住家园又护住老百姓的生活?
在咱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野火都该长在非洲草原、澳洲内陆那些常年不下雨的地方,可现在的情况早就不是这样了。意英联合研究最核心的发现之一,就是火灾风险正在打破原来的地理限制,从传统易燃区一步步往那些历史上几乎没见过野火的区域蔓延。
研究里明明白白指出,南非、地中海地区、北亚、南美东北部还有北美部分区域,未来都会是火灾风险涨得最厉害的地方。
这场“火险扩张”不是均匀铺开的,它偏偏盯着地球最关键的“生态屏障”下手,那就是北方的针叶林和热带的雨林,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最近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火灾已经成了全球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两大林区刚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汇”,相当于地球的“清肺器”,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帮着稳定全球气候。
这些年,这样的变化其实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征兆,就拿西伯利亚的针叶林来说,连续好几年都爆发大规模野火,浓烟飘得几千公里外都能看见,亚马逊雨林的火灾面积也一年比一年大,以前郁郁葱葱的“地球之肺”,现在不少地方都被烧得焦黑一片。
这些区域的火灾发生频率,正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往上增,原本能帮着稳定气候的“调节器”,慢慢就失去了作用,甚至可能反过来加剧全球变暖。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扩张背后,是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深度改变,也意味着火灾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一个角落,而是会通过大气环流、碳循环这些看不见的链条,波及到全球每一个地方。
可能有人会问,气候变化不就是温度升高吗,怎么就跟火灾挂上钩了。其实气候变化并没有直接去“点燃”火焰,它是通过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给火灾创造了绝佳的“爆发条件”。
美国气候与能源解决方案中心(C2ES)的分析把这个过程讲得很清楚,持续的高温天,会把森林里的落叶、枯枝这些有机物烤得越来越干,而这些干透的东西,正是野火最充足的“燃料”。
燃料越干,火灾就越容易被点着,蔓延起来也更快,想控制住自然就更难。有模型推演过,在某些类型的森林里,年平均温度仅仅上升1摄氏度,每年火灾烧过的面积中位数就可能增加高达600%。
这个数字听着有点吓人,但结合咱们身边的情况就好理解了,以前可能需要持续干旱半个月才会出现的“一烧就着”的状态,现在只需要一周甚至几天,高温就足以把植被“烤成柴火”,一点火星子就能引发燎原大火。
这一切正在形成一个根本停不下来的“致命循环”,火灾烧起来的时候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飘到大气里,又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而变暖带来的,是更极端的高温和更长时间的干旱,这又会制造出更多干透的“燃料”,催生出更频繁、更猛烈的火灾。
这就像一个越转越快的漩涡,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这个循环不光会让火灾越来越难控制,还会让地球的“碳收支”彻底失衡,那些原本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区,因为频繁着火变成了释放二氧化碳的“碳源”,全球气候的调节机制也就跟着被破坏了。
这场火灾危机让人紧张,不光是因为它影响范围广、形成的机制难破解,更因为它的到来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意英联合研究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关注,关键就在于它用的研究模型特别精细。
研究团队基于“火灾天气指数”(FWI)来分析,这个指数把温度、湿度、风速还有燃料干燥度都算进去了,之后还结合了“第六次耦合模型比对计划”(CMIP6)里26个地球系统模型做了加权分析,这样得出来的预测结果,可信度自然就更高。
研究给出的时间表,每一个都让人没法掉以轻心。根据不同的排放情况,到2040年,全球至少55%的易燃区都会经历火灾天气的显著增加,而到了本世纪末,这个比例会一下子冲到68%到91%之间。
要是全球继续维持现在的排放水平,也就是报告里说的“一切照旧”的最高排放情景,北美、欧亚大陆、南美还有南部非洲的大片区域,未来的火灾风险可能会飙升到极端水平,这种极端程度在1980年到2014年这三十多年里,发生的概率还不到1%。
对咱们中国来说,这份预警真不是远在天边的事。咱们国家有大片的森林资源,东北的针叶林、西南的热带雨林这些,都是全球碳汇系统里的重要部分,自然也是火灾风险上升的潜在区域。
这些年,国内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也明显多了起来,云南、四川的部分山区就曾多次因为干旱引发森林火灾,不光破坏了生态,还让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不小的威胁。
咱们的农业生产、户外经济还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跟森林生态系统紧紧绑在一起,一旦火灾风险进一步升级,不光会打破生态平衡,还可能影响到农产品的供应,比如山区的果树、经济林被烧了,收成自然就会受影响。
旅游产业也会跟着受冲击,那些以森林、山区为特色的景区,要是因为火灾闭园,靠旅游吃饭的老百姓收入就没了保障。
英国考文垂大学的气候科学家乔纳森·伊登说得很实在,研究揭示的火灾风险变化,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计和生态系统的扛造能力,科学结论必须能帮着制定政策。对咱们来说,提前做好防火工作,既是守护生态安全,更是保障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踏实。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火灾危机,等着靠自然调节或者盼着别人先出手,显然是行不通的,CMCC的研究首席作者卡罗琳娜·加洛就强调,这份研究给出的预测更可靠,就是为了帮着优化政策制定和规划,尤其是在那些火灾风险可能上升的地区。
对咱们中国来说,应对火灾风险得从“预警、防护、减排”这三个方向一起发力,既守住当下的防火底线,又筑牢长期的生态屏障。
我们可以把极端天气和森林火灾的监测网织得更密,现在的技术条件越来越好了,卫星遥感能从天上盯着,无人机可以低空巡查,地面上再布上监测站,这样就能实时跟踪高温、干旱这些容易引发火灾的因素,也能随时掌握森林植被的干燥程度。
同时,预警信息的发布也得更高效,山区的居民、户外干活的工人还有林业工作者,都得能及时收到风险提示,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比如在东北、西南这些重点林区,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把防火期划得更精准,平时多通过村广播、宣传栏这些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渠道宣传防火知识,让“防患于未然”真的刻进大家心里。
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能力必须提上来,加大对防火基础设施的投入,该修防火隔离带的地方不能省,消防通道得保证畅通,灭火用的设备也得更新换代,不能还靠老办法硬拼。
专业的消防队伍得建得更强,不光要练技术,还要提高快速响应的能力,火灾一发生就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除了专业队伍,基层的防火力量也不能忽视,发动村民、护林员组成志愿防火队,大家分片负责,遇到火情能及时上报、初步处置,形成“专业队伍+基层力量”的联防联控格局。
这些年咱们在森林火灾扑救上其实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比如用直升机吊水灭火、相邻地区互相支援的跨区域协作机制,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推广优化。
不过最根本的应对办法,还是得从源头入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慢慢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咱们一直都在推进“双碳”目标,发展太阳能、风能这些新能源,大面积植树造林,还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就是为了多吸收碳、少排放碳。
这么做不光能从根本上缓解火灾天气的恶化,还能让生态系统的扛造能力更强,健康的森林本身就比干旱枯萎的森林更抗旱、更防火。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