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评选“洛阳最好听的路名”,很多人会选择“勒马听风街”。如果评选“洛阳最奇怪的路名”,我一定投“驾鸡沟”一票。
如果评选“洛阳最好听的路名”,很多人会选择“勒马听风街”。如果评选“洛阳最奇怪的路名”,我一定投“驾鸡沟”一票。
别小看这个地名,它居然与中国古代最鼎盛的大唐王朝有关。
驾鸡沟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街道办事处葛家岭村,过去村民沿沟两侧打窑而居。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村民纷纷盖新房搬出窑洞。此后,驾鸡沟被城市建筑垃圾填埋,已不复存在。
驾鸡沟是因邙山地形地貌的特征和雨水汇集冲刷而成的,它的源头位于葛家岭村第二村民组马宗良老宅处,被村民称作“沟头”。
驾鸡沟村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公里,沟宽50米左右,沟深8米左右。
在陇海铁路、郎山大渠未修之前,其沟与现在的驾鸡沟街是贯通的。
驾鸡沟称谓的由来,要从邙山之巅的翠云峰说起。
其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 李耳(老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当时在京都洛阳的国家图书馆任职,他博览群书,天生聪慧。
据说他从“河图”“洛书”“易经”中获取灵感,在翠云峰炼丹、悟道后著有《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被后人推崇,汉朝时张陵创立道教,自东汉至隋朝,道教迅速发扬光大。
到了唐朝,李唐皇帝极力推崇同宗名人李耳,为提高地位,与老子联宗续谱。
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下令赦建“上清宫”。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李隆基又赦建“玄元皇帝庙”,又名“玄元宫”。
自此,上清宫皇家园林建设告成。它气势宏伟,其辉煌一直持续到明末。
上清宫苍松翠柏,鸟语花香、草木葳蕤。参拜者求道、养生、避暑均可兼顾。
唐朝的历代皇帝,每逢祭拜的日子都要到上清宫参拜太上老君,皇帝皇后去世后追授谥号都要派员到上清宫祭拜。
每逢祭日,龙车凤辇、黄罗仪仗从宫里出发,沿驾鸡沟往邙山上清宫祭拜,便延绵数里。
那时的驾鸡沟,是两丘陵之间的一条小道。
祭拜的人们累了、渴了,就在这里建起了亭台、茶房等设施。等皇帝、皇后、妃子,太子、王爷,达官贵人吃饱喝足后该上山了。
随行太监拉着长腔高喊一声“起驾!”,浩浩荡荡的参拜队伍便又启程了。
往上清宫途经葛家岭的底村、马家院、马坡、南洼、水簸箕、庙前古洞,直达上清宫山门。
从李唐王朝到明朝,浩大的皇家队伍都要到上清宫参拜,慢慢的,这条沟便称作“驾起沟”。
那么,“驾起沟”如何又变为“驾鸡沟”了呢?
随着岁月的流逝,“驾起沟”逐步变得又宽又深,沿沟两旁和沟里长满了树木。
各种鸟类都有灵犀,它们会选择最佳的栖身之处。
每当初夏来临,驾鸡鸟纷纷落户此沟,繁殖后代。
立夏时节,每当黎明前,乌黑明亮的驾鸡鸟便站立枝头高声鸣唱:“驾鸡!驾鸡!”
“驾鸡”与“驾起”同音,于是,“驾起沟”渐渐就成了“驾鸡沟”。
如今的葛家岭村,每当立夏到来,五更时节,驾鸡鸟依然在树上高声鸣唱着。
民国时,人们为躲避战乱,在驾鸡沟两边挖了许多窑洞居住,也有拾荒者、流浪汉在沟里搭窝棚栖身。
在洛阳保卫战中,国民党第十五军受伤的士兵曾在此沟疗伤医治。
陇海铁路以南的一段路,被定为驾鸡沟街,如今的驾鸡沟街已非常繁华,家家在院里盖起了楼房,昔日的窑洞仍保留着,因为它冬暖夏凉宜人居住。
然而,每当人们提及驾鸡沟,总让人思绪万千,它的由来竟然与昔日的李唐王朝有缘。
世居驾鸡沟两旁的葛家岭村民,更是引以为豪。
来源:青木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