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小毛衣”,是“土”还是“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9:19 1

摘要:近日,山东航空的空乘穿上了毛衣开衫,并且空乘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同一航班空乘的穿着并不完全相同。对此,有人表示“羊毛衫+裤装”穿上看起来很“土”“月嫂风”,但不少人认为“很好很舒适”“好看又保暖,热了还方便脱”,点赞山航“不服美役”。

艾鹏

近日,山东航空的空乘穿上了毛衣开衫,并且空乘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同一航班空乘的穿着并不完全相同。对此,有人表示“羊毛衫+裤装”穿上看起来很“土”“月嫂风”,但不少人认为“很好很舒适”“好看又保暖,热了还方便脱”,点赞山航“不服美役”。

传统观念中,空姐的形象被标签化为精致盘发、修身裙装等“优雅”符号,更被视为航空公司乃至“云端体验”的美好象征。这种固有认知,将职业女性的专业能力与外在形象进行了过度捆绑,甚至将特定的女性气质(如温婉、精致)设定为职业形象的必备要素,无形中掩盖了空乘工作高强度、高风险的实质。长时间的站立、行走,应对颠簸等紧急情况下的迅速处置,这些都对穿着的安全性、舒适性与功能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将“高跟鞋+裙装”等同于“专业”与“美观”,却忽视了从业者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山航的“小毛衣”和自由搭配,正是对这种单一审美标准和片面职业形象认知的打破,更是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专业与否,不应由衣着来定义。

这种对职业着装的片面认识,是将“服务的品质”与“服务者的外形”本末倒置。当过度聚焦于空乘是否“赏心悦目”时,便容易模糊服务的核心价值——安全、高效与真诚的关怀。这种认识的背后,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即服务者需要通过符合消费者审美期待的外形来迎合被服务者,从而“被认可”。这不仅给空乘人员带来了身体上的负担和心理上的压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认识,使公众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服务配置。这反映出社会文化中对特定职业,尤其是女性主导服务行业的某种刻板印象与性别规训。

既然陈旧观念不合时宜,且对从业者造成困扰,那么推动更为健康、人性化的职业环境与建立社会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首先,航空公司应当主动担起责任,持续深化人性化管理改革。 像山航、湖南航空等一样,将员工的舒适度、健康与尊严置于首位,广泛推行可自由选择的、兼顾功能性与辨识度的制服方案,真正让员工感受到信任与尊重。

其次,媒体与舆论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更多地宣传空乘人员在安全保障、应急处置、贴心服务中体现的专业价值,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同。对于类似“土”的评价,应进行理性辨析,引导公众关注着装变革背后的人文关怀与进步意义。

再次,作为乘客与社会公众,要进行自觉的认知调整。 应当认识到,一位感觉被尊重、穿着舒适得体的空乘人员,更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稳定的情绪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应当更加珍视空乘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热忱,而非对其着装进行肤浅的评判。

最后,行业乃至更广泛的服务业,可以借此契机,全面审视那些习以为常却未必合理的职业规范,探索在保持必要职业辨识度与庄重感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从业者的身体与心灵,真正让“以人为本”贯穿于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这不仅是为了解放空乘人员,也为其他服务业乃至整个职场如何平衡形象要求与员工福祉,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空乘样本”。

空乘的“小毛衣”非但不“土”,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回归本质的一种“真”。当职业装束不再紧绷时,它所承载的专业精神与人的尊严,才能更加舒展而真实地绽放。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