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教育的阳光深耕每一寸成长的土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7:32 1

摘要: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与教学方式、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近日,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相关情况。(11月12日新华网)

林伟

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与教学方式、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近日,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相关情况。(11月12日新华网)

科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批量生产小科学家,而是为每个孩子植入科学思维的基因。长期以来,科技教育在部分学校和家庭中处于边缘地位:一些学校将其简单等同于开设编程、机器人课程或组织科技竞赛,忽视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伦理道德的深度培育;部分家长认为科技教育是“不务正业”,担心影响文化课成绩,将其拒之门外。这种狭隘认知如同给科技教育戴上枷锁,限制了其价值发挥。《意见》破除认知藩篱,提出了六大任务,勾勒出科技教育的立体图景,为青少年铺就了通向科学高峰的成长阶梯。

科技教育不是点缀门面的盆景,而是培育创新思维、塑造科学精神的沃土,更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基石。从“天问”探月到“蛟龙”探海,从“九章”量子计算机到“人造太阳”装置,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未来的科技突破,将由今天接受科技教育的青少年来创造。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素养已成为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技能,科技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

科技教育不是零散的兴趣班,而是贯穿青少年成长的系统工程,更是为未来培育“会思考的探索者”“能创新的行动者”的基础工程。传统科技教育往往侧重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结论,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过程。这种“填鸭式”教育,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科技人才。唯有让科技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唤醒心灵”,把孩子眼中好奇的光芒真正转化为未来的创造力,科学的阳光才能照亮每一寸成长的土壤。《意见》提出的“守正创新、遵循规律”,为科技教育的范式转型指明了方向。

科技教育是静待花开的慢事业,急不得也怠慢不得。《意见》以阶梯式设计尊重成长规律、以学科融通打破知识壁垒、以协同共育构建开放生态,勾勒的不仅是科技教育“施工图”,更是面向未来的“成长宣言”——既回归教育本质,也为未来播种。其核心在于打破了教育资源壁垒,构建无围墙的科技教育生态,这不是物理叠加,而是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化学融合。唯有让青少年在生活化情境中点燃好奇,在跨学科项目中学会思考,在社会协同中看见科学价值,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能将今日好奇的目光酿成明日的创新光芒,让此刻的科学嫩芽长成未来的国之脊梁。这不仅承载着教育强国的战略考量,更蕴含着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期许。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