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购物软件想换手机,却发现同配置机型比去年贵了几百;华强北商户的报价一天三变,16G DDR4内存条从不到200元飙至400多元。这波席卷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涨价潮,正让无数用户陷入两难。
打开购物软件想换手机,却发现同配置机型比去年贵了几百;华强北商户的报价一天三变,16G DDR4内存条从不到200元飙至400多元。这波席卷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涨价潮,正让无数用户陷入两难。
来源网络
存储产品成为涨价先锋。笔记本电脑用的DDR内存部分型号半年涨六到七倍,闪迪等厂商在10月高价基础上再将闪存价格上调50%,机械硬盘价格也创下近几年高峰。终端产品紧随其后,OPPO、vivo、红米等国产手机新款旗舰机最高涨价400元,不同内存版本价差拉大到3000-4000元。红米K90系列12+512GB版比12+256GB版贵600元,卢伟冰直言上游成本压力已无法回避,部分迷你PC厂商也已官宣涨价。
涨价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2023-2024年存储芯片市场供过于求,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头亏损后,从2024年四季度起大幅减产,全球存储芯片产能同比下降18%。三星关闭部分老旧NAND生产线,SK海力士暂停DDR4内存芯片生产线,美光削减30%晶圆投入量,直接导致市场供给收缩。与此同时,AI服务器领域爆发式增长,每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厂商优先保障高端市场,进一步挤压了消费级市场产能。美国关税政策叠加被动元件涨价,让终端产品成本雪上加霜。数据显示,主流中端手机存储部件成本占比15%-20%,涨价后单台成本增加超百元,年出货千万级厂商仅存储成本就多支出超10亿元;搭载16GB内存+1TB SSD的笔记本电脑,存储成本半年内涨幅达80%。
来源网络
这波涨价潮里,最无奈的是普通消费者。学生和职场新人被迫调整预算选低配版本,用专业软件的职场人士陷入提前下单还是观望的两难,不少人转而选择外接固态硬盘应急。渠道商则提前备货,神州数码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手机、PC备货量同比增长23%,线上电商平台多款热门机型库存下降,部分配置版本缺货。而存储厂商却赚得盆满钵满,海力士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19%,创见净利润暴增334%,佰维存储单季度净利润增长超560%,美光毛利率同比涨幅高达39%。
行业周期性调整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厂商借供需失衡主动控货、限量出货,这种“趁势收割”的做法让用户难以接受。消费级市场是科技产品的根基,过度挤压用户空间,最终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机构预测这波涨价至少会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价格触顶后或维持高位,直到产能跟上或AI需求锐减。国产存储企业虽在技术上已有突破,但受限于光刻机等设备,产能释放仍需时间。
来源网络
科技进步本应让产品更亲民,而非成为价格上涨的借口。对于刚需用户来说,盲目跟风囤货可能遭遇价格波动,持币观望又怕继续涨价;非刚需用户不妨放缓更新节奏,理性看待行业周期。市场永远在供需平衡中寻找支点,涨价潮终会随着产能恢复趋于平缓,但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是稳定市场的关键。
你最近有换手机或电脑的计划吗?面对涨价你会选择咬牙入手还是耐心等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菜青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