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进一步彰显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今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则表明,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
本文转载自商周刊
信息化时代,阅读呈现碎片化,短视频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抢夺孩子的关注力,如何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
近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进一步彰显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今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则表明,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
如何用阅读构筑起青少年成长的坚实阶梯?一个重要举措是要引导青少年进行深度阅读——不是对文字的简单浏览,而是对文本的知识、内涵与意义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从这样的维度考量,什么样的书才是适合孩子深度阅读的好书?
经典无疑是最牢靠的选择。但对孩子而言,经典浩瀚,大都具有阅读门槛。青少年若能在优质作家深入浅出的引领下,完成经典的“初阅读”,不仅能对提高阅读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更能因经典的滋养,为人生扎实奠基。
时代呼唤青少年通往经典的引路人。
“少年读”正是以“青少年读者通向经典的‘桥梁’”为定位,十年来坚持“找大家写小书”,发展为涵盖经典、人物、人文地理等20个套系的文化IP矩阵,发行突破1000万册,销售码洋近3亿元,成为少儿人文类图书的标杆品牌。
一个青少年阅读经典蔚然成风的社会,是一个自觉接续历史、继承智慧的社会,是一个大有希望的社会。“少年读”十年,引导千万青少年读者通向经典,以高品质回应了时代诉求。
▲十年来,“少年读”品牌从最初的《少年读史记》单一产品,发展为涵盖经典、人物、人文地理等20个套系的文化IP矩阵,发行突破1000万册,销售码洋近3亿元,成为少儿人文类图书的标杆品牌(图 / 张雅乔)
最近几个月,青岛出版社的畅销书《少年读史记》的漫画版改编项目进入了编校阶段,责任编辑王世锋在自己负责的书稿中发现,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的故事存在一处细节偏差:画手将“赏五十金”中的“金”画成了金元宝造型,但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金元宝这类货币形态。责编联系画手进行修改,以确保内容的历史准确性。
“少年读”品牌的另一本畅销书《少年读徐霞客》的漫改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责任编辑刘强看来,当前童书市场上漫画的销量持续上升,尤其是漫画+传统文化的形式成为一种趋势。
“少年读”试水漫改,一方面是遵循市场逻辑,另一方面则希望在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的基础上,让更低年龄段的小读者接触到传统经典。
今年是“少年读”品牌创立的第十个年头,站在这个节点上,“少年读”正尝试更多元化的表达——有声书、漫画版、视频课、互动阅读小程序……而其精神内核却一直不变:做孩子通向经典的“桥梁”,构建青少年成长所需的“人文素养之塔”,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中华文脉,伴其一路成长。
这十年,“少年读”的初心始终未改,走得很踏实。
01为孩子筑一座通往经典的“桥梁”回顾“少年读”品牌的缘起,青岛出版社儿童文学中心总编辑梁唯记忆犹新。
“党的十八大之后,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当时市场上适合孩子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相对较少。2015年2月,我们出版了《少年读史记》,作者是我国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梁唯说,“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对《史记》进行缩编,而是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视角和语言对其进行了重构,这在当时是一种内容和写法上的创新。”
▲《少年读史记》一推出就成了爆款,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2015年度桂冠童书奖(文化历史类)”等诸多奖项(右一为作者张嘉骅)
《少年读史记》一推出就成了爆款,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2015年度桂冠童书奖(文化历史类)”等诸多奖项,截至2024年2月已累计印刷54次,销量达700万册。
“在这之后,我们又出版了《少年读西游记》《少年读中国哲学》等图书。渐渐地,我们对‘少年读’形成了品牌自觉,思路越来越清晰——‘少年读’的核心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引导少年读者通向经典的一座‘桥梁’。基于这种品牌自觉,我们加大了策划与原创的投入力度。”梁唯说。
十年来,“少年读”品牌从最初的《少年读史记》单一产品,发展为涵盖经典、人物、人文地理等20个套系的文化IP矩阵,发行突破1000万册,销售码洋近3亿元,成为少儿人文类图书的标杆品牌。
聚焦9—15岁这个“求知欲爆炸但需要引导”的重要阶段,编辑部挑选什么样的作品来做“少年读”?儿童文学中心首席编辑王龙华说:“我们的产品线发展有两个标准:第一是选取的典籍、人物等要足够经典,但孩子阅读原典存在门槛,需要桥梁书来帮助他们消除鸿沟;第二是要正能量、故事性较强,适合孩子的阅读趣味。”王龙华作为《少年读史记》的责任编辑,见证了“少年读”品牌的十年发展历程。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作为亲历者的他也直言不讳地提到了一个现象:“这十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着各种仿作和盗版的困扰。”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少年读”三个字,呈现在眼前的除了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系列图书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大小出版社的图书。这类跟风现象呈现出一种规律:通常,在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新书上市后仅三四个月,市场上便会出现同名图书。其中一些版本甚至不满足于对书名的模仿,其使用的宣传语也与原创版本高度雷同,存在明显的“搭便车”嫌疑。
面对市场的纷扰,编辑部在以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同时,选择以持续推出更多优质原创内容来回应。编辑们深信,真正能打动市场的,永远是图书本身的专业与诚意。
在梁唯看来,市场的模仿恰恰说明了“少年读”品牌的开创性价值。“我们是开创者,从内容到编校都极为讲究,这是仿品难以企及的品质根基。”
02“找大家写小书”从《少年读史记》的张嘉骅开始,十年来,“少年读”的作家队伍陆续汇聚了刘兴诗、鲍鹏山、成君忆、马瑞芳、蔡丹君等知名作家和学者,编辑部一直践行着“找大家写小书”的理念。“我们找的作者都是在人文社科领域颇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他们把经典吃得很透,能够把经典揉碎了再讲给孩子们听。”梁唯说。
▲《少年读论语》作者刘耀辉在青岛新华书店书城与小读者们见面
如何找到这些作者,编辑部里的每一位编辑都有自己的故事。
《少年读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而找到她,编辑丰雅楠着实费了番苦心。
在陆续出版了《少年读西游记》《少年读三国》《少年读水浒》之后,编辑部一直想做《少年读红楼梦》,然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作者。丰雅楠不断在网上留意着,终于在B站上看到了蔡丹君讲红楼梦的视频。她一方面持续追更,另一方面买来了蔡丹君出版过的相关图书认真研读。后经整个编辑部研判,蔡丹君对《红楼梦》的研究颇为深入,也能够讲得深入浅出,是非常适合的作者人选。丰雅楠几经辗转与作者取得了联系,蔡丹君对“少年读”的理念颇感认同,两人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伊始便遇到了一个关键的挑战。蔡丹君教授学术底蕴深厚,当时交付的《少年读红楼梦》书稿略显成人化和学术化。如何将这部著作打造成青少年爱读、能懂的版本?丰雅楠在蔡丹君教授的指导下,做了大量“再造”工作。她没有对书稿进行简单切割,而是从结构、叙事顺序和问题视角入手,完成了一次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精准“转译”,最终呈现出一个更有温度、更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少年读红楼梦》。
这份充满编辑心血和体现创造力的工作,赢得了作者的信任与赞赏。蔡丹君表示:“以后我所有写给青少年的作品,都交给丰雅楠、交给青岛出版社。”
03变“学术厚重感”为“少年亲切感”卓越的编辑力远远不止这些。
邀请到学养深厚的“大家”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他们的“学术厚重感”转化为“少年亲切感”,是编辑部的另一项重要功课。
“目前专门为青少年写书的文史类作家比较少,我们邀请的大多数也都是成人书作家,在合作中,我们就要讲求内容和语言的‘适配度’,去厚重、去艰涩、去枯燥,将典籍内容故事化、语言浅显化、装帧设计儿童化。”儿童文学中心首席编辑刘克东说,“这就不能对经典进行照搬,而要对原典进行取舍和拣择。”
他参与了多套“少年读”系列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少年读水浒》的作者鲍鹏山被誉为“中国当代讲评‘水浒’最好的学者之一”,为了做一套适配性强的“少年版鲍鹏山讲水浒”,编辑部与作者进行多次沟通,最终决定打破原著回目的顺序,从《水浒传》中选择了5个核心人物——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和李逵,以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水浒传》的关键情节。“在具体编校环节,我们将口语化的讲述转化为严谨规范的书面语言,删除了讲稿中与主题关联较弱的枝蔓内容,并对其中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暴力、血腥等描写进行了处理。尤其在‘李逵’那一册中,对其嗜杀残暴的情节做了较多删改,以更贴合少年读者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要求。”刘克东说。
对由“孔子篇”“孟子篇”“墨子篇”“老庄篇”和“荀韩篇”组成的《少年读中国哲学》,以资深编辑孙芳为首的编辑团队一开始对图书定位就非常明确:不能让它成为枯燥的古代思想简介,必须让千年哲学与当下少年的生活和困惑发生真正的共鸣。由此,作家创造性地想出了“师生三人的周末哲学课”这一思路,以师生三人(史敬朴老师和李明哲、易学敏两位学生)平日里的经历、见闻为切入点,引入诸子的哲学命题。
比如,讲孔子“仁”的主张,就从易学敏有个“两人关系”的烦恼谈起。学敏的弟弟总是喜欢打搅她,缠着她陪自己玩,所以学敏有时候难免讨厌弟弟。孔子讲,“仁”即是爱人,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敏通过了解“仁”的本义来慢慢体悟,真正的爱原来是不怕打搅,而且要学会分享,当她不再排斥弟弟的打搅,陪伴弟弟也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前期的策划与沟通为作品搭建起了坚实的骨架,后续的编辑打磨则为作品注入了饱满的血肉与灵魂。用梁唯的话来说,这一过程中,编辑们展现出了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
▲邀请到学养深厚的“大家”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他们的“学术厚重感”转化为“少年亲切感”,是编辑部的另一项重要功课
《少年读天工开物》的编辑陶庆娟在编辑手记中写道:“《天工开物》涉及的门类众多,知识庞杂,这需要编辑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在了解《天工开物》中的知识讲解后,还要快速涉猎这门工艺在其他古籍中的描述,找到其最准确的表达。”为了确认书稿中提到的某种纹样是否准确,她在假期旅行时专门到外地的博物馆,用亲眼所见印证文字,确保传递给读者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王世锋在编辑书稿时有做思维导图的习惯。“我们对经典很敬畏,在编校的过程中,遇到时间、人物、事件这类关键信息就会随手记一下,历史是纵横交错的,形成自己的小笔记,后面再遇到相关信息时就能够互相参照起来。”她说。
在王世锋看来,正是由于编辑团队持之以恒地钻研和坚守,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品牌才能在小读者心中扎下根。
她与一位西安的小读者有着长期的联系。“这个小朋友很喜欢历史,大概从二三年级起就开始看《史记》的各种少年版本,发现其中有个别故事在不同版本中讲得不一样。她妈妈就带着她去查,发现青岛出版社的版本是对的,自此之后就开始关注我们了。”王世锋说,“她妈妈之后买了很多‘少年读’系列的书,觉得我们的书故事比较有趣,知识也比较严谨,品牌信任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这份信任,也让编辑团队更加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少年读”系列在正文讲解之外均增设一些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或提炼知识要点,或设置思考问题,有效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衔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应对课业与考试的综合素养。
04用经典陪伴千万少年成长7月26日,“少年读”十年回望暨品牌发布会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行。
发布会上,“少年读”品牌专属LOGO隆重推出,LOGO左侧的“让成长有光”五个字表达了品牌矢志如一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钦林威表示,“让成长有光”浓缩了“少年读”的核心价值:传承文化薪火、启迪人文心智、陪伴心灵成长,也体现出青岛出版集团践行“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幸福”出版理念的特色路径,通过历史故事,通过经典名著,通过文化寻根,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中华文脉,为其精神打底,伴其一路成长。
▲“少年读”通过历史故事,通过经典名著,通过文化寻根,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中华文脉,为其精神打底,伴其一路成长(图 / 张雅乔)
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孩子阅读《少年读史记》的体悟:“舜的故事告诉了我,无论你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要帮助他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甚至还有一位家长分享,自己在夜晚焦虑得睡不着觉的时候,读了给孩子买的《少年读苏东坡》之后感到了慰藉。“这两本书本意是买给孩子的,却没想到意外适合30+的大儿童。”
编辑们同样也从中得到了滋养。陶庆娟写道:“编辑中‘咬文嚼字’的过程也让流过我生命的文字慢慢厚实了起来……旅行时,那些在书稿中反复编校过的文字,就成了我脚下的指南。我会前往江西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探寻青花与釉里红的色彩奥秘;走进贵州的苗族村寨,观摩蓝染技艺;也会踏入西安的铜车马博物馆,凝视两千年前的车马兵器,感受文字背后的厚重底蕴。”
历经十年精心耕耘,青岛出版社“少年读”品牌为青少年构建起了一座成长所需的“人文素养之塔”,站在十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少年读”正加快推进IP多元化运营与深度开发,从多维度拓展内容形态,构建“一书多态”的融合阅读生态。内容方面,在“读经典”“读人物”基础上,拓展“读科学”产品线,并实施年龄分层策略,推出低年级漫画版,适配不同成长阶段的阅读需求。同时,推进“少年读”子品牌系列的开发与丰富。产品形态方面,围绕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课及衍生文创等进行联动开发,让经典内容以更灵活的方式触达青少年。
在积极布局国内市场和数字化阅读生态的同时,“少年读”品牌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少年读三国》《少年读聊斋志异》繁体版已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使“少年读”的文化影响力跨越海峡,成为两岸出版交流的友好使者。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未来,“少年读”仍将温暖而坚定地照亮千万少年的成长之路。
来源:青岛出版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