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名校模考作文(1151)以恭敬态度治学,不刻意追求结果好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7:39 1

摘要:王阳明在《传习录》谈到他的书法学习经历:我开始学习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是学到了字的形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状和笔画,这样练习久了之后,开始慢慢通达书法之道。后来,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阳明在《传习录》谈到他的书法学习经历:我开始学习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是学到了字的形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状和笔画,这样练习久了之后,开始慢慢通达书法之道。后来,先生总结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以恭敬的态度治学,而不是刻意追求结果的好坏。这不只适用于书法学习,还适用于青年成长学习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王阳明学习书法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治学道理:真正的学习不在于表面的模仿,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专注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道理。

首先,材料展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学习进阶。王阳明最初只是机械地临摹字帖,虽然能写出相似的字形,却始终无法掌握书法的精髓。这就像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却不解其意。这种停留在表象的学习,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材料强调了“凝思静虑”的重要性。王阳明后来改变方法,先在心中构思字形笔画,这种“心摹”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就像解数学题时,与其盲目套用公式,不如先理解题目本质,思考解题思路。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材料点明了“恭敬治学”的核心态度。王阳明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的成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专注、严谨的态度。就像科学家做实验,重要的不是实验结果的好坏,而是保持对真理的敬畏之心。这种态度,才是支撑一个人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很多年轻人渴望快速成功,却忽视了脚踏实地的积累。王阳明的经历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来自对学习本身的专注与热爱,而非功利性的结果追求。

写作时,开头可以引用王阳明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学习应当保持恭敬专注的态度,而非急功近利追求结果。中间部分可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分析王阳明书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说明专注思考比机械模仿更重要;其次联系当代青年学习现状,指出浮躁功利的学习态度带来的问题;最后延伸到其他领域,如科研、艺术等,论证专注态度对创新的重要性。结尾可升华到人生层面,强调以恭敬之心对待学习和成长,方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立意:

1. 治学贵在用心不在速成。

2. 恭敬之心是学习之本。

3. 静心思考是走向通达之道的关键。

王阳明习书,从徒摹其形到凝思静虑,先于心中勾勒,终通达书道,而后悟 “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此语如醍醐灌顶,不仅道尽书法学习之真谛,更点明青年成长学习的通途:以恭敬之心治学,看淡结果好坏,方能在成长之路上收获满满。

恭敬治学,是对知识的敬畏与尊重。知识浩瀚如海,每一个领域都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恭敬之心钻研学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险,遍访名山大川,对每一味草药都进行深入研究,对知识的恭敬使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历经二十七年,终成药学巨著。他深知知识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尊重,让他在治学道路上坚定不移。同样,“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怀着对农业科学的恭敬,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不顾高龄,奔波于田间地头,只为实现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的梦想。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恭敬,支撑他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

当我们以恭敬之心治学,便会全身心投入,享受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盯着结果。学习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结果只是旅程的终点,而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若只追求结果的好坏,就如同只盯着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学习便会变得功利而枯燥。以参加竞赛为例,若参赛者一心只想获奖,而在备赛过程中对知识敷衍了事,即便最终获奖,也难以真正提升自己。相反,若以恭敬之心对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钻研,享受探索的乐趣,即便未能获奖,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拓宽知识面,提升思维能力,收获成长。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我们以恭敬为基石,以兴趣为指引,便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许多人急于求成,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却忽视了学习的本质。一些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论文发表而弄虚作假,违背了学术道德。这种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态度,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摒弃这种功利思想,以恭敬之心治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恭敬治学,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行。它让我们在面对知识的海洋时,保持谦逊;在追求成长的道路上,坚守初心。让我们以恭敬之心为舟,以勤奋努力为桨,在学习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领悟成长的真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王阳明学书,初时一味临摹,仅得字形而无神意;后改弦更张,凝思静虑,先于心中勾勒字形笔画,久之通达书法之道。他总结道:“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此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揭示出治学之真谛:以恭敬之心投入学习,不刻意追逐结果,方能于学问之途渐行渐远,臻于至善。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书法学习,更如明灯,照亮青年成长学习的方方面面。

以敬学之心,能让我们专注于过程,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治学犹如耕耘,若只盯着收获的果实,而忽略了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必然难以获得丰硕的成果。牛顿醉心于物理研究,在苹果落地的寻常现象中,以敬学之态深入思考,没有急于求成地追求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探索万有引力定律的本质。他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反复推导公式,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最终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奥秘。正是这种对学问的恭敬,让他专注于研究过程,不被功利所诱惑,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倘若牛顿一心只想快速得出成果,恐怕难以有如此深刻的发现。

敬学之态,能让我们保持谦逊,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一个真正敬学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从而以谦逊的姿态向他人学习。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一技之长,孔子都会虚心请教。他不耻下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成为一代圣贤。相反,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难以取得进步。他们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被时代所淘汰。青年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更应秉持敬学之心,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青年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惜采用作弊等不正当手段;为了快速获得证书,参加各种速成培训班,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态度,不仅无法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还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容易放弃,无法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以敬学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要像王阳明学书一样,专注于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的结构,用心去感受知识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刻意追求结果的好坏,而是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敬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让我们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相信只要我们敬学以诚,终能臻于至善,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王阳明习书,初时仅摹其形,终不得神髓;后凝思静虑,先于心中成字,方渐入堂奥。他最终道出:“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敬”字如一道清泉,洗去功利尘垢,直指为学之本真:真正的成长,不在外在结果之妍媸,而在内心对过程的虔诚投入。

当下青年常陷于“结果焦虑”的泥沼,将学习异化为分数、证书、排名的冰冷竞赛。于是背诵只为应试,阅读只为速成,连练字也沦为打卡任务。这般“学”,恰如王阳明初学书法时“对着古帖临摹”,徒有其表而神意全无。孔子曾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日之困,正是“为人”之学泛滥——学习成了表演给他人看的道具,而非滋养灵魂的甘露。当“好”成为唯一尺度,过程便如被榨干汁液的果渣,只剩空壳。

而“敬”字所指向的,恰是对过程本身的珍重与沉浸。王阳明“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此非为求字迹工整,而是以心驭笔,在每一笔一画中体认天理流行。这令人想起《庄子》中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刀刃游走于骨节缝隙,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其技艺之精妙,源于对“道”的敬畏与专注,而非对“技”的刻意追逐。同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其乐正在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求索本身——过程即目的,耕耘即收获。

由此观之,“敬”实为一种内在的秩序与庄严。它使学习从外在驱策回归心灵自觉,让青年在纷繁世相中守住一方澄明。钱锺书先生一生拒领“国学大师”称号,只埋首于书斋“锱铢积累”,其煌煌巨著《管锥编》正是“敬”字写就的注脚。今日青年若能于刷题间隙抬头望月,于竞赛喧嚣中静听内心律动,便是在功利洪流中筑起精神堤坝——此堤坝不防知识之水,而防心灵之舟倾覆。

王阳明“只此是学”的箴言,如古寺钟声穿越时空。当青年不再为“字好”而执笔,而为“敬”字而凝神,那笔下流淌的便不只是墨迹,更是生命的庄严与丰盈。敬字如心,心正则笔正;敬学如命,命立则道生——此乃穿越一切时代迷雾的为学真谛。

以敬为学,此心光明

王阳明从"临帖"到"凝思",从"求字好"到"只此是学",在笔墨纸砚间完成了一场学习哲学的顿悟。他所言的"敬",非仅是态度上的恭谦,更是一种心学工夫论的体认:当把学习从"结果导向"的功利轨道拉回"过程本体"的存在维度,每一笔便都是修行,每一念皆成学问。对当代青年而言,这剂历经五百年沉淀的心学良方,恰可治愈"内卷"与"躺平"交织的时代焦虑。

"非是要字好":挣脱功利主义的桎梏。

王阳明早期的临摹,何尝不是我们今日刷题背模板的缩影?只求字形相似、分数好看,内在的神意与生命的体悟却被架空。这种"要字好"的心态,本质上是将学习异化为达成目的的工具,而将自我降格为工具的使用者。在绩点至上、证书为王的教育语境中,多少青年将知识切块为应试的饲料,将时间切割为KPI的投?我们为"结果"焦虑,为"效率"狂奔,却在抵达终点时怅然若失——正如王阳明所悟,只学得了"形象",而"神意"毫无所得。

这"神意"是什么?是数学公式背后人类理性探索的壮美,是历史事件深处文明跌宕的悲悯,是实验室里一次失败尝试所磨砺的韧性。当学习只剩下"好"与"坏"的二元判断,这些滋养心灵的"神意"便被彻底放逐。青年们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比,却算不出一场纯粹求知带来的内在丰盈;善于拆解标准答案,却解不开生命意义的根本追问。"要字好"的我们,看似离目标很近,实则离学习的真谛很远。

"凝思静虑":在内在体悟中涵养敬畏。

王阳明转向"凝思静虑",在心中勾勒笔画,恰是将对外的索求转为向内的澄明。这种转变的深刻之处在于:他重新确立了学习的主体性——不是为讨好外界的评判,而是为应答内心的召唤。这种"敬",是对规律的敬畏,对经典的敬畏,更是对自我成长可能性的敬畏。

当代青年不缺信息,缺的是"凝思"的定力;不缺路径,缺的是"静虑"的耐心。短视频的滑动替代了深度阅读,社交媒体的点赞取代了独立思考,我们在"知道"的幻觉中失去了"体认"的能力。王阳明的方法论启示我们:真正的学习,需要为心灵筑起一道屏障,在喧嚣中守一亩心田,在浮躁中种一颗种子。读《论语》,不是记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条文,而是在深夜反思时,让这句话照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编程,不是追求算法的巧妙,而是在一行行代码中,体悟逻辑之美的严谨与创造之乐。这种"心中勾勒",是让知识穿过生命,而非仅仅在脑皮层刻下痕迹。

"只此是学":在过程本体中实现此心光明。

"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此句堪为心学学习观的纲领。"只此是学"四字,将学习从手段提升为目的本身——每一次恭敬的运笔,每一次全然的投入,就是学习的全部意义,就是生命的如实呈现。结果如何,反而成了不期而至的副产品。

这并非否定结果的价值,而是强调:唯有当过程获得本体地位,结果才可能真正卓越。王阳明后来书法大成,绝非偶然。因为当他不再"要字好"时,反而卸下了心理负担,让技艺在自由的心性中自然流淌。这恰如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言的"心流"状态:当人全神贯注于活动本身而非外部奖励时,最优体验与最佳表现便同时降临。反观今日青年,为何"内卷"愈演愈烈,真正的创新却凤毛麟角?正因太多人困于"要字好"的魔咒,在功利计算中耗尽了心灵的弹性,在结果焦虑中扼杀了创造的可能。

更深刻的是,"只此是学"将学习升华为一种生命态度。它意味着在每一个当下都全情投入、庄严以待。无论是解一道难题、读一本闲书,还是做一次志愿服务、学一项无用之技,只要秉持恭敬之心,便是青年成长的坚实步履。这种态度,让生命不再是为了某个遥远目标而将就的过程,而是每一刻都在实现自我、完成自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学习本身就是意义,结果的好坏便不再定义自我的价值,焦虑的土壤自然瓦解。

当然,涵养"此心恭敬"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在碎片化时代主动选择"慢",在功利化环境中坚守"无用",在比较心态中培养"自足"。但唯其艰难,才更显珍贵。青年若能以此心对待学业,则学业不再是敲门砖,而是人格的淬炼;以此心对待世界,则万物皆可成师,处处皆是学堂。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于一笔一画中悟透了成圣成贤的工夫。今日青年,或许不必人人成为圣贤,但若能以"敬"为舟,以"学"为海,在"非是要字好"的从容中书写自己的人生,则无论身处何种差距,经历何种痛苦,回首时,必能看见一条光明坦荡的传奇之路。这路,不在远方,只在当下每一笔的恭敬里;这传奇,不在他人眼中,只在自己光明的心中。

治学三境:敬字里藏着成长密码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及书法之道,从临摹古帖的“求形似”到凝思静虑的“写心画”,最终悟得“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的真谛。这看似简单的书法进阶之路,实则暗合青年成长的普遍规律——当我们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以敬畏之心深耕过程,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养分,终将滋养出生命的参天大树。

初学阶段最易陷入“技法陷阱”。就像少年临摹《兰亭序》,笔尖颤抖着复刻每一个牵丝映带,却总觉纸上墨迹僵硬呆板。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早年遍临晋唐名帖,直到某日在舟中观览太湖烟波,忽然领悟“笔墨须从造化中来”。这与王阳明所说的“对着古帖临摹练习”何其相似!当代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往往急于炮制商业计划书模板,却忽略了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的过程。殊不知,所有精妙的创意都诞生于对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正如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像前,曾在采石场研究了三年大理石纹理。这个阶段的关键突破在于意识到:技法不过是渡河之舟,真正的彼岸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精进之时需修持“无我之功”。王羲之写《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流传千古,可谁曾见他洗笔成墨池的坚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扎根大漠五十七载,并非为了个人荣誉,而是怀着“守护人类文明”的信念默默修复壁画。这种专注当下的心流状态,恰如禅宗公案里“吃茶去”的顿悟。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数十年捏制鲔鱼寿司,手指触感精确到毫米级别,他说:“我不是在做寿司,而是在与食材对话。”青年人在学习外语时,若能摒弃急功近利考级心态,转而沉浸于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反而能更快掌握地道表达。这便是王阳明所言“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的境界升华。

至臻化境方显“守拙之美”。苏轼《寒食帖》看似挥洒自如,实则饱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沉郁;八大山人的简笔花鸟白眼向天,分明凝聚着亡国之痛的血泪。这些传世之作都不是刻意为之的产物,而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自然流淌。数学家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期间,住在六平米斗室演算草稿纸装满几麻袋,从未想过摘取数学皇冠明珠。当今社会充斥着速成神话,短视频平台上三天瘦腿教程、七天口语突击班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者,无不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就像景德镇陶匠拉坯成型后总要放上数月阴干,急火煅烧只会让精美瓷器爆裂。

站在人工智能呼啸而来的时代潮头,我们更需要重拾这份古老的治学智慧。当算法推荐试图左右我们的阅读选择,当数据流量绑架学术评价体系,不妨想想王阳明写字时的心境——毛笔轻蘸松烟墨汁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青年成长如同书法创作,重要的不是某个节点写出多么漂亮的笔画,而是在无数次提按转折中养成的心性修为。那些被认真对待的时光不会白费,它们会化作精神骨骼支撑起辽阔的人生格局。

王阳明习书,由“徒得字形”至“渐通其法”,其枢机不在技之锤炼,而在“甚敬”之心。此“敬”,非为字好之外求,实乃治学之内修。它如暗夜孤灯,照亮求知者前行的足迹;如静水深流,滋养着青年成长的本源。在功利浪潮拍岸的今日,这份源自心灵的“敬”,恰是渡越知识浮沙、抵抗精神异化的不二舟楫。

“敬”之精义,首在涤荡功利尘嚣,使心灵归于纯粹明澈。阳明先生“非是要字好”之语,如金石铿鸣,划破了工具理性的铁幕。当世之学,常沦为职业阶梯之垫脚石,知识被量化为冰冷分数与空洞头衔,学习者则在“求果”焦虑中异化为追逐外部认可的困兽,迷失于本真意义的荒原。而“敬”,则引领我们回归“学”本身那片神圣净土——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沉醉,亦如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性”的纯粹欢愉。它是对知识本身的虔信与仰望,让我们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沉静书斋。

进而论之,“敬”绝非被动姿态,而是心灵全幅投入的创造之泉。阳明习书“不轻落笔,凝神静虑,拟形于心”,正是“敬”催发下的内在建构历程。这与波兰尼所言“默会知识”的生成如出一辙——真知并非外在于主体的冰冷符号,而是在“敬”的情感熔炉中,经由身心交融、反复涵泳方能活化的生命体。南宋陆九渊云“涵泳功夫兴味长”,强调的正是这种沉浸其中的体认与消化。唯有以“敬”相迎,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心灵沃土中生根发芽,而非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

最终,“敬”的终极指向是人格的淬炼与生命的圆融。阳明谓“只此是学”,直指学问之究竟处——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堆砌,而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历程,是通往“知行合一”崇高境界的必经阶梯。古人论学,常兼修身心,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荀子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皆将知识的探求与人格的锻造、生命的丰盈紧密相连。持“敬”为学,亦是以“敬”为人。在知识的求索中,我们不仅理解世界,更在雕刻自我灵魂的轮廓,最终达成个体与天道的内在和谐。

综览古今,王阳明“作字甚敬”的智慧,如一面穿越时空的明镜,映照出当代学习文化的某些贫瘠。作为青年,当以此“敬”为心灵舵盘,在浩瀚学海中既不随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让我们以“敬”为舟,以“思”为桨,渡向那知识与智慧交织、人格与学问共荣的澄明彼岸——在那里,每一次求索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情叩问,每一刻沉思都是灵魂向永恒的虔诚飞翔。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