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最近上头的很,先是高市早苗挑衅台海,说台湾有事日本可能会动武,被中国人狠狠训斥一顿后,日本人还不服气?
日本最近上头的很,先是高市早苗挑衅台海,说台湾有事日本可能会动武,被中国人狠狠训斥一顿后,日本人还不服气?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将军事介入台海冲突。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社交媒体X上用日语回应:“擅自伸过来的肮脏脑袋,只能毫不犹豫地砍掉。你做好觉悟了吗?”
此言一出,日本右翼势力集体暴怒,网民围攻其账号,政客叫嚣驱逐,甚至有右翼记者狂言“若在100多年前,我们早打过去了”。
这场风波表面是外交辞令交锋,实则是历史积怨、地缘博弈与时代力量对比变化的集中爆发。
薛剑的回应是中日关系深层矛盾的体现,高市早苗的言论直接援引2015年安倍政府修订的《武力攻击事态法》,企图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存亡危机”捆绑,从而为军事松绑铺路。
这种策略背后,是日本右翼长期利用台湾问题突破和平宪法约束的惯性操作。
薛剑以“斩首”比喻反击,既契合日本文化中“武士决断”的意象,也暗合国际法中对干涉内政行为的警示。
日本政客对高市早苗的挑衅性言论集体沉默,却对薛剑的防御性回应大肆抨击。
这种双标行为让很多人看出日本政治强势下的脆弱,毕竟被戳中痛处才会痛,戳不中怎么会痛呢?
这位发表所谓“100多年前直接打过去”狂言的记者,不仅没有吓到我们,反倒是激起了我们的愤怒,100多年前的日本四处侵略,亚洲几乎都被他们迫害过,难道是什么光荣历史吗?
1894年甲午战争、1931年侵华战争,均是日本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
但2025年的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晚清,薛剑的强硬姿态背后,是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法理底气。
他后续补充的推文明确引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联合国宪章》旧敌国条款,直指日本作为战败国的历史责任。
薛剑其人,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战狼外交官”,这位1968年出生于江苏涟水的外交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长期从事对日工作,曾积极参与中日友好活动。
2022年,他在京都岚山出席周恩来《雨后岚山》诗碑落成仪式时,强调“中日友好是唯一正确选择”。
同年。又赴冈山县追忆已故日中友好会馆会长江田五月,引用鲁迅名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倡导民间交流。
他此次强硬表态,是因为日本右翼的挑衅已触及底线,作为一位深耕中日友好的外交官,他不得不以凌厉措辞发声。
事件中还有第三方介入,就是美国驻日大使格拉斯,他公开指责薛剑“威胁日本”,称其言论导致“面具滑落”。
这种论调将中国维护主权的行为污名化为“挑衅”,却对高市早苗率先破坏台海和平的言论视而不见。
美国的偏袒态度,与其亚太战略密切相关,通过纵容日本右翼的冒险倾向,将日本塑造为遏制中国的“前沿堡垒”。
但日本的处境实则尴尬,其在安全上依附美国,经济上却依赖中国。
2025年前10个月,中日贸易额已同比下降7.3%,若政治摩擦持续,日本汽车、半导体等支柱产业将首当其冲。
这时候,俄罗斯也介入了,在薛剑遭围攻后24小时内,俄罗斯突然宣布禁止30名日本公民入境,理由是其参与对俄制裁。
此举虽被表述为对日反制,但时机选择明显具有声援中国的意味。
中俄在遏制日本右翼问题上的默契,美国同盟体系的单极威慑力正在松动,而日本在美中俄三大国间的回旋空间日益狭小。
日本这次虽然右翼群体发声比较多,但并不是没有理智的声音。
前首相野田佳彦和鸠山由纪夫,先后批评高市早苗的言论,指出“日本不该介入中国内政”,公明党等反对党也质疑其冒险行为。
11月5日至13日,日本自卫队代表团按计划访华,参观解放军军事设施,北海道扇贝也在此时期完成自2023年以来的首次对华出口。
这种“经热政冷”的悖论,恰恰说明中日关系的韧性并未完全断裂。
薛剑事件最终以各方克制暂告段落,高市早苗改口称此前言论为“假设性回答”,薛剑也删去激烈措辞转为外交辞令。
但这场风波揭示了三个深层趋势:其一,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已从政治试探转向战术冒险;其二,中国外交正在形成“柔性交流与刚性反制”并重的双轨模式;其三,美国同盟体系在亚太的掌控力呈现衰减迹象。
那位日本记者的狂言,揭开了日本长久以来不曾放下的妄想,但100多年前的炮舰外交早已失效,2025年的亚太秩序,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历史正义的基础之上。
从鉴真东渡到甲午烽火,从邦交正常化到今日摩擦,两国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敌友二分。
薛剑的“斩首”言论与岚山诗碑前的友好致辞,实则是中国对日政策的一体两面:既坚定捍卫核心利益,又向理性力量敞开大门。
那句狂言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右翼势力内心深处的殖民怀旧情绪。
而薛剑总领事的坚决回应,则代表了今天的中国,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有强大国防力量、有坚定民族意志的中国。
参考信源:
2025-11-13 11:33·中国网——《外媒观察|高市早苗涉台言论遭多方批驳 称其为日增强军力找借口》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