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来这座城市十几年了,从18岁的青涩小伙到如今人到中年,似乎早已习惯了都市的节奏,可心底那抹来自吕梁山区的乡愁,总是挥之不去。
1
北京的深秋,比往年来得更早。
我来这座城市十几年了,从18岁的青涩小伙到如今人到中年,似乎早已习惯了都市的节奏,可心底那抹来自吕梁山区的乡愁,总是挥之不去。
尤其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总在某个深夜被一碗寡淡的面条勾起,有时候是方山的碗团、炒恶、莜面栲栳栳。
还有和父母打电话时随口而出的“圪蹴”“拉滴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印记,在偌大的北京,竟难寻一处共鸣之地。
年轻的时候总想逃离“穷方山烂圪洞,灰楼瓦舍大武镇”的家乡,现在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家乡。
2
直到上周,张秀斌老哥联系我,像一束暖光穿透了常年的疏离。“道师,忙不忙?咱们北京吕梁企业商会要成立‘方山之家’,咱方山人在北京终于有‘家’了,有时间记得要来。”
张秀斌按捺不住的激动,此刻距离我们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11年。
和张秀斌沟通完,我的思绪也忍不住回到了过去。
2008年到2009年,年轻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抱着“互联网改变方山”的愿景,在方山县创办了方山网。
那个时候的创业完全依靠着满腔热忱,没有半点儿专业性。我那时候自己做内容,还跑遍了方山的很多商户商店,用扫街的方式把他们的信息上传到了互联网上。我也去了离石,找了吕梁主要的几位互联网从业者,和他们学习交流,积累互联网运营经验。
但那个时候只凭满腔热血创业,做了不到一年时间,因为我的能力有限,网站始终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就停办了。之后我就离开了方山,辗转各地,直到2011年再次来到北京,加入了速途网络,才有了后来的事情。
至于张秀斌老哥,他在京三十四年,比我的北漂岁月还长了一倍。
现在的张秀斌,是我们这个行业知名企业蓝色光标的核心高管,也是方山县在国内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带头人。
他到现在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方山县土话,可是“找不到‘家’啊。”是张秀斌每每叹息的一大遗憾。这六个字,也是多少在京方山人的共同慨叹。
如今心愿得偿,“方山之家”终于又来了。
3
2025年10月8日的清晨,阳光正好。
北京南四环盈坤维景酒店的会议室里,早已人声鼎沸。一百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方山老乡以及关心方山发展的朋友齐聚一堂,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有359旅革命先辈的后人,有朴素务实的创业者,还有像我一样深耕科技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
大家脸上都带着久违的热络,刚一落座,就迫不及待地用乡音攀谈起来。“你是方山哪个村的?”“我老家离北武当山不远!”“你也是保安村的?”一句句乡音碰撞在一起,陌生的距离感瞬间消融,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村落,邻里街坊围坐闲谈,温暖又亲切。
当方山县委书记贾永祥带领县领导班子走进会场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新履新的书记,心里始终装着在外漂泊的乡亲,自上任以来,频频走访老乡、倾听诉求、搭建桥梁。
贾书记给“方山之家”提出了三点希望。
一是凝聚同心之力,共建在京温暖港湾。希望“方山之家”坚持开放包容、互帮互助的理念,团结所有在京同乡,畅通沟通渠道、倾听心声诉求,做到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既要聚焦企业发展大事,主动对接政策、信息与资源,建立互助机制;也要关心老乡生活小事,在就业、就医、教育等方面提供切实帮助,让每一位在京方山人都能感受到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履行桥梁职责,共促家乡发展。方山生态良好、资源富集、区位优势凸显,与北京时空距离仅一小时,但发展仍受资金、技术制约;而北京丰富的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正是方山发展所急需。希望方山之家扛起桥梁使命,做产业对接的“红娘”,精准链接北京企业与方山产业需求,推动项目落地;做招商引资的纽带,积极宣传方山政策与项目,吸引更多企业返乡投资;做劳务协作的桥梁,擦亮“方山装潢工”劳务品牌,促进精准培训与稳定就业,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三是心怀桑梓之情,共筑家乡振兴。广大在京乡贤和企业家是方山的宝贵财富,希望大家永葆赤子之心,做家乡振兴的实干家,把先进理念和雄厚实力带回家乡,投身特色农业、文旅融合、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做家乡民生的守护者,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关注民生事业发展;做家乡形象的代言人,讲好方山故事、传播方山美誉度,把新思想、好经验带回家乡,为家乡治理现代化建言献策。
贾书记的话语朴实而有力,字字句句都说到了老乡们的心坎里。随着“方山之家”揭牌,现场掌声雷动,大家更有了归家的感动。
大家此刻相聚,无需过多铺垫,仅凭一句句乡音,便有了天然的信任与默契。“以后多交流,咱们方山人在北京,要抱团发展!”交换联系方式时,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话。
4
关于“方山之家”的成立,我来聊聊几点个人感受。
“方山之家”既有“务虚”的情感慰藉,逢年过节,我们可以在这里相聚,聊聊家乡的变化,说说在外的打拼,让乡愁有处安放。
它更有“务实”的价值赋能,为老乡们搭建起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
举个例子,会议结束后,就有老乡拉着我的手说:“老弟,我听说你在亦庄发展,我正好有计划在那边建个科技创新园区,到时候出出主意,让更多科技行业从业者受益!”我连连点头,心中满是振奋。若不是方山之家这个平台,我们这些深耕不同领域的同乡,或许一辈子都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携手合作。
再比如,当天的活动现场。有一家农业企业,搭建了推介鲜食玉米的展位,邀请大家现场品尝,并且介绍该厂发展情况。不少企业老板和参会嘉宾前去品尝后连连叫好,有些表达了进一步往来的意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作为土生土长的方山人,同时作为一名在京生活十几年的游子,我深知方山之家的珍贵。
希望大家伙一起努努力,让更多在京方山老乡知晓这个“家”,也吸引更多同乡加入进来,更为大家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5
在会议现场,望着屏幕上“方山之家”四个醒目的大字,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历史。
方山,这座见证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核心之地,自古就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之所。知名学者刘勇老师考证过,刘渊起家之地就是在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左国城遗址),由此改变了三家归晋之后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历史上的晋商,之所以能横行明清五百年,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以地域为纽带,建立起遍布全国的晋商会馆,抱团取暖、互通有无。如今的“方山之家”,不正是对晋商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吗?我们或许没有晋商那般传奇,但这份抱团发展的初心,却是一脉相承。
十七年北漂,我曾以为自己早已融入这座城市,可直到“方山之家”成立,才明白“根”的意义。这里有我们共同的乡音、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牵挂,更有共同的未来。
以后,无论是刚到北京打拼的年轻人需要指引,还是企业家寻求合作机会,亦或是老乡遇到难处需要帮扶,“方山之家”或许能够提供帮助。
6
活动散场时,我正准备起身离去,意外的温暖再次袭来。
北京理工大学派驻方山县挂职副县长欧阳哲走上前,笑着询问我的近况,得知我这几年一直聚焦互联网与乡村振兴选题,跑遍了祖国各地农业项目却还没有回家乡走访,“方山的发展需要你们这些在外的传媒人士”当即添加了微信,叮嘱我常回故乡看看,多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
北京理工大学派驻方山县胡堡村第一书记陈飞也过来与我互留联系方式,还热忱地发出邀请:“下次回方山,一定要来胡堡村走走,看看咱们家乡的现代农业,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合作的火花!”
我握着他们的手,连连应允——这正是我心中所盼,将在外积累的互联网经验带回家乡,为方山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或者,通过互联网媒体渠道,把方山的实践传播到更远的世界。
写在最后: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方山人的智慧与力量,不仅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更能为家乡方山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方山精神在北京这座繁华都市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京冀秋深,故知相聚,方山在京终于有“家”。
来源:丁道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