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我第一次戴上头戴式耳机,是上初中那会儿在网吧打LOL,连续戴了五六个小时。毫无疑问,我的头被夹的非常难受,耳朵不透气也感觉很闷得慌,现在想起来都发怵。耳朵又红又胀,摘下耳机的一瞬间,那种“终于能呼吸”的感觉让我以后再也没戴过这种夹头耳机了,都是用入耳耳机
还记得我第一次戴上头戴式耳机,是上初中那会儿在网吧打LOL,连续戴了五六个小时。毫无疑问,我的头被夹的非常难受,耳朵不透气也感觉很闷得慌,现在想起来都发怵。耳朵又红又胀,摘下耳机的一瞬间,那种“终于能呼吸”的感觉让我以后再也没戴过这种夹头耳机了,都是用入耳耳机替代,没有就不戴。
但现在作为一个做内容、剪视频、又爱听音乐的人,耳机是刚需。于是这几年我也试过各种方案:入耳的、半入耳的、骨传导的……舒适一点的,音质就不够;音质好的,又戴不久。
直到最近入手了这款南卡Bolt开放式头戴耳机,我才发现,原来“舒适”和“音质”真的可以兼得。
第一个吸引我的是它的开放式设计可以让耳朵自由呼吸,戴上它打游戏,不需要再偶尔把耳机摘下来透透气。
悬浮柔环开放式设计,没有传统头戴那种包裹耳朵的厚重感,而是轻轻贴在耳廓周围。第一次戴上去时,我甚至怀疑它是不是没戴稳——太轻了,几乎感觉不到压迫。
但神奇的是,即便我点头、摇头、跑步,它都不会滑落。原理其实很简单——4D-CoFit全链佩戴架构让重量分布均匀,加上AirLoop微孔透气环设计,不但贴合稳固,还能保持空气流通,一阵微风吹过耳朵也能感受到。
以前我在咖啡馆写稿子,戴着封闭式耳机一个小时耳朵就闷的难受,现在用Bolt写三四个小时,耳朵也依旧干爽透气。这点真的太治愈了——尤其对于像我这种有点油耳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星。
开放式耳机音质怎么样?
一说到“开放式耳机”,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音质会不会很薄?低频是不是没有力量?我一开始也担心这点。但南卡Bolt的表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第三代LCP陶瓷合金球顶复合振膜,这是一种只有万元级高端音响才会下放的材料,现在用到了南卡bolt身上。简单说,就是既轻又硬,能在高速振动中保持稳定。再加上35mm+13mm同轴双动圈结构和HES三腔体声学设计,配合南卡自研的Super Sound OS2.0声学系统,音质真的超出我预期。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听刘若英的《后来》时,那种细腻的情绪流动非常清晰。人声温柔而真挚,钢琴声干净通透,像是从空气里缓缓流淌出来。
换一首孙燕姿的《日落》,她的嗓音一开口就有力量,低频鼓点有厚度但不轰头,整首歌的空间层次感非常立体——既能感受到舞台的距离感,又不会被压耳。
南卡Bolt做到了开放式耳机的“Hi-Fi现场感”。
你能听到空间感、方向感,同时保持耳朵的自然通透。那种“既有空气流动、又有低频冲击”的感觉,我在千元级以内的头戴耳机里,几乎没遇到过。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它的全天佩戴不是口号,而是真能做到,我最近已经把我自己的蓝牙耳机给换成它了,除了工作时间有时候不能戴,但只要是玩游戏刷视频,看小说剪视频,我都要戴上它,一天几乎要佩戴6个小时。以前上网戴普通耳机两个小时,耳朵就已经会发油发痒了;而Bolt的悬浮柔环结构把耳压分散得很均匀,加上完全的透气,根本没有“勒头”或“夹耳”的不适感。
所以说全天佩戴往往只得不是电池,更重要的是舒适感能不能支撑一整天都戴着一款耳机。
不塞耳朵也能听世界
开放式耳机的另一个好处,是安全与沟通。
以前我戴入耳式耳机剪片子时,常常错过外卖、快递、家人叫我——反正全世界都静音了。
Bolt让我终于不用在“沉浸”和“沟通”之间做选择。它不再堵耳道,声音以“绕耳传导”的方式传入,既能清楚听音乐,也能听到外界环境。
除了音质和佩戴,我还挺喜欢它的实用性。
我平时一整天都得在不同场景切换,比如上午办公接会议,下午出门拍视频,晚上回家跑步。
换作以前得准备两三副耳机:头戴听歌、骨传导运动、TWS接电话。现在Bolt一副搞定。它蓝牙连接稳定,延迟低,看视频、打游戏都不卡音。
电池续航我实测能撑到20小时左右,充一次电够我用三天。
无论是通勤、运动、居家办公,它都能无缝切换。可以说是一副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耳机”。
总结
在这个追求外观与功能并重的时代,南卡Bolt不仅是一个潮流必备单品,更像是耳机领域的一次“健康革命”。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厌倦了耳朵被“塞满”的感觉,又想要好音质、好佩戴,那这副南卡Bolt开放式头戴耳机,真的值得一试。
来源:会玩数码测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