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准葛尔怎么来的,具体可以追溯到大明时期。是由蒙古一个部落演变而来,准确的说就是明朝的宿敌瓦剌的一个分支,演变成了准葛尔部落。这个瓦剌就是大明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瓦剌。
大清刚刚建国时候的版图,跟大清实现大一统时期的版图不一样。刚建国时候大清版图的造型是下面这个样子:
可以看到大清前期继承了大明版图的基本轮廓,不过这在这个过程中西北疆域丢的太多,部分实际上已经被准葛尔给占了。
这个准葛尔怎么来的,具体可以追溯到大明时期。是由蒙古一个部落演变而来,准确的说就是明朝的宿敌瓦剌的一个分支,演变成了准葛尔部落。这个瓦剌就是大明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瓦剌。
假设在这个时期的准葛尔不折腾不自己作死,同时假设遇到的不是大清前期的三代猛人皇帝,估计现在的准葛尔盆地还有准葛尔部落。不过历史不容假设,最后的结果就是准葛尔盆地还在,准葛尔部落没了。
1、准葛尔的性质
准葛尔是从蒙古一个部落演变而来的游牧民族部落,信奉佛教。由于地域跨度主要在分布在西域,信奉的是西域佛教。准葛尔的核心控制区域主要在新疆,所以现在新疆的有些地名,其实是蒙古语命名的。
历史上游牧民族部落的日常,基本就是放羊牧马,同时兼顾打劫收过路费,准葛尔也不例外。后面这个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准葛尔的一系列作死行为,很重要。
我们看历史上的几个游牧民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匈奴和突厥,前期基本战斗力爆表,但是打到后来基本就没了。这是啥原因? 主要就是游牧民族的结构导致。
游牧民族国家的组成,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套路:其中一个最能打的核心部落,通过暴打周边部落让其必须做自己小弟(不做小弟就会让你消失,这一点绝不打折扣),然后大哥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带着小弟们不断地打劫抢东西,包括抢地盘,扩张势力。让大家都尝到甜头了,这些部落就有了凝聚力。
打的胜仗越多,部落内部越有凝聚力。如果部落对外不打仗就只能部落内部各个小部落互相打,作为核心部落的老大当然不想看到这样。所以有事没事就带着大家出去打别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多抢点东西。
大清的努尔哈赤也一样,先是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然后带着统一的女真部落联盟跟大明王朝死磕。
但是接二连三的打败仗就不好搞了,部落凝聚力会急剧下降,队伍就不好带了。这个时候老大一定会带着大家分析原因,再接再厉下次一定要打赢。打不赢直到打赢为止,要么直到大家换了老大或者散伙为止。
前面提到的匈奴和突厥就是这样,并不是人被直接打没了,而是打到后来散伙了。各个小部落四散而去,大家本来就是游牧而居,换个地方继续放羊。有些部落换个地方重新开局,甚至连部落名字都改了。
基于上面这些,我们继续说准葛尔。准确的说准葛尔不是一个部落,是一个汗国,名字就是准葛尔汗国。是由很多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的准葛尔汗国。不过这个准葛尔汗国,建立的比大清还要早,是在公元1635年建立的。
公元1635年的时候,大明王朝还在,后来建立大清的女真部落这个时候还在东北挖人参打猎种地。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实际上是女真部落里面最会种地的,只有野女真部落才只会渔猎。所以从这方面看,准葛尔汗国的实力还很强大。
后来大明王朝的一系列自爆行为,让女真部落顺利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大清王朝建立后内部和外部问题非常多,根本没有精力管这个虎视眈眈的准葛尔汗国。比如鹿鼎记里面韦小宝混的那个“天地会”,盘踞台湾的郑氏家族,这些反清组织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不是金庸老先生虚构的。
实际上此时的大清也不想管,准葛尔的核心统治区域在新疆,新疆此时在大家心中属于历史上的汉唐故地,比较遥远,心理也觉得那地方应该不属于自己。
2、从对抗走向灭亡
大清不管准葛尔,不代表准葛尔不管大清。最终在公元1690年双方爆发了第一次大战。看时间跨度,这个时候距离大清建国也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了。
具体开战的原因,跟我们前面分析的一样,就是游牧民族部落国家的结构特点导致的,不对外打仗就没法好好过日子。加上此时准葛尔的大汗葛尔丹野心不小,想效仿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成就不世伟业。
葛尔丹的如意算盘是先统一蒙古各部落,继而进军中原。这个时候东边几个蒙古部落基本都效忠于大清,而且统治阶层还跟大清通婚联姻,关系盘根错节。比如康熙的奶奶孝庄皇后,就是蒙古人,属于蒙古科尔沁部落。
葛尔丹的动作,不可能逃过大清的眼睛。此时的大清建国余威还在,八旗兵勇的战斗力也还在。不过也算葛尔丹生不逢时,碰上的正好又是康熙这样的猛人。康熙不可能允许准葛尔统一蒙古各部落坐大。
大清没有修长城的习惯,大清前期的战略主线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得知葛尔丹部队勇猛的战斗力并看到自己的其他盟友战力有多渣之后,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同时给蒙古自己这边的部落打招呼,我要去收拾准葛尔,都跟着来。
其实大清很清楚的认识到,准葛尔这种级别的敌人可不像朝鲜或者越南这种小弟,一不留神有可能被准格尔折腾死。把潜在威胁抹杀在萌芽状态,这个是有远见的统治者必备的基础技能。
双方在现在内蒙古的乌兰布通附近干了一仗。双方军队战法基本相同,战力基本相近,但是大清这边人多。史书记载是葛尔丹四万对阵大清十万。这种当世两大巅峰军队的野战对决,打的异常惨烈。双方都装备了大量大炮、火枪,还有擅长大兵团作战的骑兵部队。
双方先用大炮轰,轰完用火枪对射加骑兵冲锋。基本没什么战术可讲,准葛尔的骑兵战力要比大清的强一点,但是架不住大清人多,准葛尔人越打越少,败退下来。史书记载此一战准葛尔精锐尽数被歼灭。
大清这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属于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葛尔丹退回到新疆一带,康熙对于深入新疆彻底消灭葛尔丹也没有太大把握,没有继续追击。双方的第一仗就这样干完了。
七年之后葛尔丹满血复活,继续找康熙死磕。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这里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葛尔丹不思悔改继续找大清麻烦。为保证准葛尔汗国的凝聚力,必须带着大家出来找事情。而且葛尔丹还有败绩背在身上,不打一个胜仗,权威大打折扣。
康熙听说葛尔丹又来找麻烦,决定再次亲自出马,好好教葛尔丹做人。但不知道葛尔丹怎么想的,对自己的队伍战斗力有一种迷之自信,这次双方对阵的人数是三万对阵十万。葛尔丹采用了近乎自杀式的冲锋,也没有冲垮大清的十万人。此战葛尔丹再次败北,只带了几十个人仓皇跑路。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有些人说准葛尔南北出击,狂怼大清和沙俄两大帝国。这个是经不起考证的,准葛尔确实和沙俄打过仗,但是这个时候的准葛尔,是在沙俄的支持下不断找大清的麻烦,准葛尔的大炮和火枪,就是沙俄送的。
此战之后,准葛尔部落开始分裂,葛尔丹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连亲侄子都背叛了。这个很好理解,本来大家想跟着你有肉吃,能多抢点东西,结果连续两次掉坑里,把老本都赔上了,继续跟着你一条路走到黑那才真是见了鬼。在康熙发起第三次亲征的残酷现实面前,葛尔丹服毒自杀了。
葛尔丹死后,他的侄子宣誓效忠大清,接替了准葛尔大汗。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不是说好的能打的当老大吗?实际上此时的准格尔汗国,建国已久,社会阶层已经形成,葛尔丹家族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换了别的家族短时间内玩不转。另外虽然还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国家,但是已经统治了不少定居者。
加上之前准葛尔四处征战,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管理和战备体系,境内甚至有大量的兵工厂。比如准葛尔吸取中亚一些国家的科技经验,发明了骆驼自走炮,这个在当时可是比较高端的装备。
这东西大大提高了炮兵的机动性,大大缩短了火炮发射的准备时间。到现在的阿富汗一些民兵组织也在使用(骆驼+无后坐力炮等轻型武器),时不时给美军来几炮。大致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准葛尔的侄子上位后没多久,就开始四处搞事情,扩张地盘。还是之前说的,想做老大首先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过充分吸取了葛尔丹的前车之鉴后,这位老兄只是小打小闹的折腾。
不过这时候的大清,还处于武力鼎盛时期,双方你来我往的局部折腾,准葛尔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就这样折腾了几十年,康熙死了,这位葛尔丹的侄子也死了。大清迎来了最辛苦的皇帝雍正,准葛尔这边继位的是葛尔丹策零。
这个葛尔丹策零野心不小,开始大规模跟大清搞对抗。雍正省吃俭用想扩大内需,多攒点钱,却被他搞得很头疼,一度国内财政非常紧张,差点难以为继。
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最后大清基于国内现状考虑,决定和准葛尔谈判,为其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差不多把西部都让给了准葛尔。不过条件归条件,准葛尔还是必须向大清称臣。和谈后的版图差不多是这个造型:
此后双方和平共处了十多年,葛尔丹策零病死。大清也迎来了最有福气的皇帝,乾隆。要说乾隆运气好那是一点也没错。葛尔丹策零死后准格尔很快就进入了内乱时期,内部互相打来打去搞事情。
最致命的是准葛尔爆发了天花,本来就不多的人口大量锐减,加上内部纷争不断,有部落直接主动向大清投诚。大清敏锐的觉察到机会来了,决定趁你病要你命,主动出击彻底肃清了准葛尔的所有反抗势力。
乾隆想想自己祖孙三代为了准葛尔整日殚精竭虑,吃不好睡不好,也玩不好。再加上准葛尔之前不断的宣誓效忠又反叛,乐此不疲,刷光了所有信用值。乾隆在充分征求了意见并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做出了“尽行剪灭,永绝根株”的决定。自此准葛尔汗国中的反抗部落被彻底族灭。
3、尾声
大清对准葛尔的战争,从大的方面来说,成功的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消灭了外部分裂势力。准葛尔在沙俄的扶持下一再蚕食大清的土地,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这场战争前后打了70多年,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大清就耗费了近3亿两白银。康熙中期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3000万两白银出头,可见消耗之大。
此战之后,曾经的汉唐故土新疆重新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了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准葛尔被灭后,曾经是准葛尔部落仆人的维吾尔族人来到了新疆。不过维吾尔族人的战力相比准葛尔人比较渣,加上基本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闹得最凶的那次被左宗棠一波搞定。
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基本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也基本都变得热情好客起来。
本文完。
来源:历史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