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事件是TPUSA为纪念其创始人查理·柯克而举办的“美国复兴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原计划由柯克亲自演讲,后由喜剧演员罗布·施奈德和基督教作家弗兰克·图雷克代为主持。
作者:Mandy
转载:菁kids上海
正文
2025年11月10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生了一起针对保守派组织Turning Point USA(TPUSA)的大规模冲突事件。
此次事件是TPUSA为纪念其创始人查理·柯克而举办的“美国复兴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原计划由柯克亲自演讲,后由喜剧演员罗布·施奈德和基督教作家弗兰克·图雷克代为主持。
价值观,包括反对堕胎、支持持枪权和批判平权法案,其活动常被左翼团体视为“煽动仇恨”。
活动前夕,校园内出现28张宣传单,号召学生在泽勒巴赫大厅外集会抗议,标语包括“打倒跨性别恐惧症者”和“打倒白人至上主义者”。抗议由“Students Organizing for Liberation”等团体发起,数百名示威者聚集,试图冲破警方防线进入活动场地。
其中一名身着红色“Freedom”T恤的TPUSA支持者与抗议者扭打,导致前者面部流血。警方介入后,两人被拘留,保释金分别为1万和2万美元。抗议者还投掷了玻璃容器(内装蓝色液体)和石块,部分砸中警察防护装备。
一名男子因攀爬并坐在路障上被捕,另有一人因推搡警戒线被拘留,最终共4人被警方带走。校方部署了大量警力,包括旧金山市治安官的副警长,并设置金属探测器和警戒线,但仍难以完全控制局面。活动现场外的冲突持续数小时,直至深夜才逐渐平息。
伯克利副校长丹·莫古洛夫(Dan Mogulof)表示,学校将活动视为“正常校园活动”,但谴责暴力行为,并承诺调查“外部煽动者”的责任。他强调,学校“坚决维护第一修正案权利”,但不会容忍恐吓或暴力。
美国司法部民权司也宣布对事件展开调查,重点关注伯克利大学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以及是否存在侵犯言论自由的行为。司法部助理部长哈米特·迪隆(Harmeet K. Dhillon)在声明中称,“暴徒袭击和恐吓行使第一修正案权利的参与者是不可接受的”。
01
除了校园冲突,线上还有第二战场
其实,柯克遇刺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相关言论,形成了行政权力直接干预舆论的罕见局面。9月11日,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多公开警告所有持有或申请美国签证的外籍人士,不得就柯克事件发表"不当言论",否则将面临签证吊销或拒签的后果。
据法新社报道,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1月执政以来已吊销约6000名留学生签证,而柯克事件后,这一审查机制被空前强化。国务院要求所有签证申请人必须公开社交媒体历史记录,技术团队甚至专门汇总中文平台上的相关言论形成数据库,实现了对非英语言论的精准监控。
高校也不再是象牙塔。柯克事件引发的言论审查风暴迅速席卷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多所大学对学生言论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严厉惩罚,“本土学生重罚、留学生重审”,人心惶惶。而得克萨斯州也成为校园惩戒的“重灾区”。
9月中旬,一段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一名学生在柯克悼念活动现场,模仿柯克中枪倒地的场景,大喊“Charlie Kirk got hit in the neck”并做出抽搐动作。视频流出后,得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立即在社交平台点名校方,要求”立即开除”该学生,称“嘲讽暗杀必须承担后果”。数小时后,校长凯利·丹普豪斯宣布“该学生已不再是本校学生”,以近乎程序外的方式完成了惩戒。
更严厉的案例发生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一名女学生因在社交媒体发表“表达不当“的评论,不仅被开除学籍,还遭到警方逮捕,州长阿博特竟公开表扬这一“双重处置”,并配文“敢挑战底线就要付出代价”。
留学生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言论环境。多所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收到国务院指示,要求排查留学生在社交平台的相关言论,尤其是中文内容。
一名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因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调侃柯克的文章并点赞,被学校国际学生处约谈,险些影响其SEVIS记录有效性。更严重的案例发生在南加州大学,一名留学生因在小红书发布“柯克事件反映美国社会分裂”的分析视频,被匿名举报至移民局,经历了签证复核调查。
这些惩戒措施引发了教育界与法律界的普遍担忧。自由表达基金会(FIRE)的调查显示,2025年9月以来,美国已有至少37起校园言论处分案件涉嫌违宪,其中28起针对保守派言论,9起针对自由派立场,呈现出“选择性执法”特征。
对于留学生而言,这些事件警示:美国校园的言论自由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发的每一条社交动态都可能成为纪律处分的依据。
02
华人社群左右互搏
柯克事件引发的言论风波对美华人社区造成了巨大冲击。支持保守派的华人群体与自由派华人形成对立,前者将柯克视为“捍卫传统价值观的英雄”;后者则批评这种做法是“助纣为虐”,双方在微信群、留学生论坛等平台爆发激烈论战。
方舟子因在社交账号发文“柯克求仁得仁,要求全国哀悼一个右派网红凭什么”,被同为华裔的群体实名举报至联邦调查局(FBI)。
一名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学生在知乎回答“如何看待柯克事件”时,因提及“柯克曾支持限制留学生政策”,被举报至学校和移民局,经历了签证状态冻结的危机。
相互举报不仅缘于双方政治观点不同,更在于部分华人新移民将举报行为视为“融入主流社会”的捷径,却忽视了这种做法对整个族群声誉的损害。一名华人律师在采访中无奈表示:“现在移民局看到华人举报信就格外重视,我们花了十年建立的信任,可能被这些举报行为摧毁”。
03
自由与伦理的双重拷问
柯克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将美国推向了言论自由与社会伦理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政府与校方的管控措施明显偏离宪法原则;另一方面,部分公众对暴力事件的幸灾乐祸也触及了伦理底线,这种双重矛盾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深层撕裂。
美国政府的言论管控措施与宪法第一修正案形成尖锐冲突。该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的法律”,而最高法院在1989年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中确立了“即使是冒犯性言论也受保护”的原则。
但在柯克事件中,副国务卿兰多的签证威胁、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执照警告、州长对校园处分的直接干预,都明显突破了宪法边界。
与此同时,部分公众对柯克之死的幸灾乐祸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反思。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庆祝柯克死亡”标签、模仿枪击的恶搞视频、“死得其所”的评论留言,反映出美国部分人士同理心的缺失。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所言:“即使对政治对手,也应保持对生命的基本尊重”。
柯克事件及其余波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深刻分裂与制度困境。从政府的言论管控到校园的惩戒风暴,再到华人社区的举报潮,每一个环节都提醒我们: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既需要法律保护,也需要公民责任意识的支撑。
对于在美留学生家庭而言,这场风波是生动的现实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真正的自由不仅意味着表达的权利,更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对后果的审慎,以及对正义的坚持。
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人性温度与理性判断,将是每一个跨文化家庭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查看美国高校中国学生录取信息:
来源:米高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