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我终于接受:我只是个「普通男孩」,但这没什么不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0:36 1

摘要:25岁那年,我在日记本里写“要成为人群里最耀眼的那一个”——要赚够买市中心大平层的钱,要在行业里闯出名堂,要让别人提起我时,眼里带着“他好厉害”的光。可转眼到了30岁,我坐在出租屋的沙发上,啃着刚热好的外卖,突然发现:我好像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孩,而这没什么不

25岁那年,我在日记本里写“要成为人群里最耀眼的那一个”——要赚够买市中心大平层的钱,要在行业里闯出名堂,要让别人提起我时,眼里带着“他好厉害”的光。可转眼到了30岁,我坐在出租屋的沙发上,啃着刚热好的外卖,突然发现:我好像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孩,而这没什么不好。

以前总怕“普通”。大学时和同学组队创业,看着别人拉到投资、项目落地,我却连商业计划书都改了十遍还没通过,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焦虑,觉得“比别人差就是失败”;刚工作那几年,每次同学聚会都攥着手机反复编辑朋友圈,刻意拍加班的电脑、客户送的伴手礼,就怕被人看出“我过得一般”。那时候的“普通”,在我眼里像块补丁,总想用各种光鲜的东西盖住。

真正让我松口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件小事。那天我加班到深夜,走出写字楼时冷风直往衣领里灌,正缩着脖子等车,突然看到街角卖烤红薯的大爷在收拾摊位。他把最后一块烤红薯塞进我手里,说“小伙子,天这么冷,吃块热的暖身子”,又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公交站,“末班车快到了,赶紧去赶车”。我攥着温热的红薯,看着大爷骑着旧电动车消失在夜色里,突然鼻子一酸——大爷每天守着小摊到深夜,赚的是不多的辛苦钱,没有什么“大成就”,可他眼里的平和,比我见过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更有力量。

从那之后,我开始试着放下“必须耀眼”的执念。不再强迫自己下班后还要学根本不感兴趣的“精英课程”,而是窝在沙发上看喜欢的老电影;不再跟同事比谁的KPI更高、谁的升职更快,而是认真做好手里的每一份工作,下班后准时回家给爸妈打个电话;周末不再硬凑“高端局”,而是约发小去公园散步,或是自己在家煮碗面,配着咸菜慢慢吃。

我发现,接受“普通”后,日子反而变轻松了。以前总觉得“普通=没本事”,现在才明白,能把普通的日子过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能按时上下班,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偶尔给家人带点小礼物,和朋友吐槽完工作还能笑着计划下次聚餐——这些细碎的、不耀眼的瞬间,凑成了我实实在在的生活。

现在的我,依然在出租屋里生活,工资够花但没攒下太多,工作稳定但没什么“大前途”,偶尔还是会羡慕那些“厉害的人”,但不会再因此否定自己。我终于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要活成“标准答案”,普通也不是“失败”的代名词。

30岁这年,我和自己的“普通”和解了。我只是个普通男孩,会为了几块钱的外卖满减纠结,会在冬天赖床不想上班,会因为爸妈的一句关心红眼眶,但这就是我啊——真实、踏实,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认真地过着每一天。而这样的日子,已经足够好。

来源:溶洞里的探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