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报 | 从山西抗日根据地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演进之路与当代回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1 05:52 1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在军事和文化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毛主席所言,文化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张汉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在军事和文化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毛主席所言,文化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张汉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为了回顾山西抗日根据地发展文化事业、建立文化军队的历程,张汉静从探索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的角度,为大家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演进之路与当代回响。

文艺战士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军宣抚班是抗战初期侵华日军以“安抚人心、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为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特种部队。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宣抚班随着日寇迅速跟进在晋北地区开展活动,在晋北地区的县、乡、村张贴亲日的宣传标语,大肆宣讲“大东亚共荣”的理念。

抗战初期,山西抗日根据地刚刚创立,大多数文化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宣传口径不够统一,因此打击日军宣抚班在文化领域的疯狂攻势,迎接根据地文化战线上的挑战,鼓舞根据地军民信心,成为我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1939 年 11 月 28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在武乡成立,会后迅速在太南、太岳、太北、太西地区开展了文艺通讯员运动,并出版了文艺刊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一支强大的、重要的抗日力量——文军。

《卢沟桥抗战》 沃渣 1938

张汉静收集的史料,记录了我党领导人采用“宣传战”反击敌人的方针和策略。1940 年 2 月 8 日,在八路军野战部队政治部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陆定一发表了题为《艺术工作的方向》的长篇讲话。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以作品为武器,扎根根据地军民的斗争实践,在火热的抗日斗争中汲取素材,揭露日军的暴行,鼓舞军民,将艺术创作纳入战争动员体系。

1940 年 7 月 24 日,朱德在延安鲁艺演讲《三年来华北宣传战中的艺术工作》,第一次提出采用“宣传战”反击敌人的思想。

《送郎上前线》 陈铁耕 1938

1942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民族解放和斗争的需要。这篇重要讲话,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方针,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在抗战期间日臻成熟的标志。

一批批文艺战士以笔为枪,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军”就此形成并逐渐壮大,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缝军衣》 焦心河 1940年

版画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媒介

木刻版画因其制作简单、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宣传工具。”张汉静一边展示收集的材料,一边对记者介绍说,“取材上,选取了更加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反映人民支援抗战的故事;构图和人物造型上,采用了写实且更加贴近老百姓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创作形式上,则将根据地军民欢庆新年和抗战主题、军民生产、年画要素有机融合。版画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激发了根据地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决心。”

中央领导同志看了后,称赞这些作品带着战斗的硝烟、血与火的考验、模范军民的英雄事迹,是我们需要的木刻艺术。

《亲人》 彦涵 1941年

《秧歌队》 牛文 1945年

红色歌曲是鼓舞抗日斗志的重要载体

“红色歌曲是根据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实践和文化软实力充分彰显的鲜活见证,是凝聚民族意识、传播革命真理、鼓舞抗日斗志的重要载体。”张汉静介绍道。

《保卫黄河》

《八路军进行曲》

《团结就是力量》

在歌曲的创作和感染力上,张汉静表示,有许多歌曲都是以民歌填词,或者吸取民间元素创作的。如《边区大生产》,其中第一句歌词为“太行山上闹嚷嚷,军队生产忙”,这首歌传唱到晋绥边区,就改为“吕梁山上闹嚷嚷”,传唱到晋南地区,就成了“中条山上闹嚷嚷”;还有左权的开花调、吕梁山的信天游,不用专门学,老百姓张口就会唱,有许多都是大白话,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和受众面。

还有《武装保卫山西歌曲》《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作品,通过通俗生动的歌词和简洁明快的旋律,非常好地传递了党的声音,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报纸是根据地军民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

由于日寇敌伪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办报的设备以及基本材料极其短缺,根据地的红色报人通过发动群众把过去的旧设备改造,并利用当地的土材料和资源,建造纸厂、油墨厂,用烟灰制成土油墨代替印刷油墨,用绿豆粉代替云母粉,用石印药纸代替薄型纸,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

张汉静介绍:“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份报纸《抗敌报》(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以及《新华日报》华北版、《太岳日报》、《抗战日报》等著名报纸,都是因陋就简,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克服种种困难,筑起了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新闻阵地。它们就像一发发炮弹,杀敌于无形。”

《晋察冀日报》

《新华日报》华北版

三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政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迅速开展起来,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和产生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将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一个旧的社会形态转向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为新文化生力军提供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共产党人以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新闻等为载体,宣传了我党的政治主张和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性、人民必胜的观念等新的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吸

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了与武装斗争同样重要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张汉静滔滔不绝道。

《太岳日报》

《抗战日报》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大多成为新中国文化、教育、艺术、新闻领域的领导人。如作家丁玲、魏巍、赵树理;版画家胡一川、力群、牛文;音乐家吕骥、周巍峙、贺绿汀;红色报人张磐石、李庄、常芝青等都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对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张汉静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道。

“追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的社会实践,我们发现,山西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革命斗争实践活动,正和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因此,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采访的结尾,张汉静这样总结。

(本文刊载于《山西画报》新闻时政刊 2025年10月·2025年第28期·总第799期)

记者:刘戍梅

编辑:高 智

复审:刘戍梅

终审:王国伟

来源:山西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