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的粮食已经吃光,树皮、草根、老鼠,甚至皮甲都被煮食殆尽。城墙之下,是安史叛军十万虎狼之师;城墙之上,是仅存的三百余名形销骨立、挽弓之手都在颤抖的守军。
——读懂他,方知何为中华风骨!
公元757年,大唐睢阳城内。
最后的粮食已经吃光,树皮、草根、老鼠,甚至皮甲都被煮食殆尽。城墙之下,是安史叛军十万虎狼之师;城墙之上,是仅存的三百余名形销骨立、挽弓之手都在颤抖的守军。
主帅张巡,目光扫过身边饥寒交迫的将士,望向城内同样濒死的百姓,最后凝视城外如林的敌旗,他拔出残缺的佩剑,声裂长空:“今日,唯死而已!以身报国,正在此时!”
令人震撼的是,在他身后,满城百姓无人乞降,他们选择与这位守护神共存亡。这是一场注定沦陷的守卫战,却为大唐续命百年。
一、大厦将倾,一文臣擎天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唐锦绣被铁蹄撕碎。叛军势如破竹,直逼江淮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
江淮,是大唐的粮仓和财政命脉。一旦失守,唐朝将失去最后的经济支柱,彻底万劫不复。此时此刻,站出来的不是哪位名将,而是一个文臣——真源县令张巡。
他本可像许多官员一样,随波逐流或弃城保身。但在帝国存亡之际,这个书生做出了最刚硬的选择:死守睢阳!
他率领区区三千余人,进驻这座决定帝国命运的城市。他的对面,是尹子奇率领的十余万精锐叛军。兵力对比,超过一比三十。这是一场看似螳臂当车的绝望之战。
二、神机百出,孤城血战六百昼夜
然而,张巡用他文人独有的智谋,硬是将睢阳变成了叛军的绞肉机。
第一战,心理攻势。 他令士兵夜间频繁击鼓,佯装出击,让叛军整夜戒备,精神濒临崩溃。待敌军松懈时,他亲率死士突袭,斩杀敌将数十人。
第二战,草人借箭。 守城箭矢耗尽,张巡命人扎了无数草人,乘夜色垂下城墙。叛军以为守军夜袭,万箭齐发,白送守军十余万支箭。待几日后,叛军对草人嗤之以鼻时,张巡派出五百真敢死队顺绳而下,杀人敌营,焚毁营垒,敌军大乱溃退。
他不仅懂兵法,更懂人心。 他甚至能在乱军之中,精准辨认出敌军主帅尹子奇,令弓箭手将其射伤,逼其退兵。在张巡的指挥下,这座孤城竟像一颗钉子,死死楔在叛军咽喉,硬生生坚守了十个月,大小四百余战,歼敌数万!
三、至暗时刻,忠魂与道德的炼狱
战争,进入最残酷的阶段。十个月的围困,睢阳变成了一座血城、饿城。
粮食早已吃光,战马也被分食。战士们开始煮食弓弩上的皮胶,挖掘老鼠,甚至啃食树皮。每一天,都有士兵和百姓饿死在城墙上下。
人性最艰难的抉择,摆在了张巡面前。
这一天,他杀掉了自己的爱妾,对全军将士说:“诸位将士为国捐躯,形体消瘦,却无粮可食。我岂能吝惜此身,坐视将士饥馑?”他命令,将她的肉分食给将士。
紧接着,睢阳城中的妇女、老弱……一场人间悲剧在极致的忠诚与绝望中上演。这是张巡一生无法洗刷的争议,也是这段历史最沉痛的一页。 他选择了对帝国的“大忠”,却背上了人性的“大恶”。正是这种抉择,将睢阳之战的悲壮,推向了无法言说的顶点。
四、城破同殉,风骨照耀千古
十个月后,睢阳城破。
此时的守军,仅剩四百余人,且因极度饥饿,连武器都无法举起。叛军登上城楼,见到的是相互搀扶着站立的“骷髅”军队。张巡面向西边(皇帝所在的方向),叩拜三次,嘶声道:“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
城破之后,更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 满城幸存的百姓,在经历了炼狱般的十个月后,竟无一人向叛军跪地求饶。他们选择用沉默的死亡,追随他们的守护神,完成了对大唐最后的忠诚。
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将被俘。尹子奇钦佩又畏惧地问张巡:“听说你每次作战,都眼角崩裂,牙齿咬碎,何至于此?”张巡怒斥:“我欲气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尹子奇用刀撬开他的嘴,只见满口牙齿,果然只剩三四颗。
五、牺牲的价值:为大唐续命百年
张巡和睢阳军民的牺牲,值得吗?
答案是:值得!
正是这十个月的坚守,为唐王朝保住了江淮财富之地,为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大军组织反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一座睢阳城,拖住了叛军主力,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韩愈后来评价:“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欤!”
结语:何为中华风骨?
今天,我们回望张巡,并非要歌颂那场战争中的一切细节,而是要读懂他为何被称为“大唐最硬的脊梁”。
中华风骨,是文人在太平盛世提笔安天下,在乱世危局中拔剑定乾坤的担当;
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
是身处绝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是以一身之牺牲,换天下安定的崇高。
张巡与睢阳,早已超越了成败与争议,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告诉我们,一个文明的延续,正是靠这些在至暗时刻挺身而出的“脊梁”,用他们的忠诚、智谋与血肉之躯,硬生生扛起来的。
对于张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让我们一起铭记那些照亮历史的精神火炬。
来源:三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