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6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人眼里,胃病是个“拖一拖就过去”的小毛病。可你知道吗?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接近50万,其中大多数都和一种细菌脱不了关系,它就是——幽门螺杆菌。
这不是危言耸听。《柳叶刀》曾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最主要元凶,尤其在中国,感染率高达50%以上,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中招”。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被感染了,自己却浑然不觉。
普通细菌到了胃里早就被胃酸“消灭”了,可幽门螺杆菌偏偏不走寻常路。
这种细菌像一条小螺旋钻头,能在胃黏膜中间“打洞”藏身,还能分泌大量尿素酶,把胃酸“中和”,从而长期潜伏在胃里,引发慢性炎症。
一旦感染,它可能先是让你反酸、烧心、口臭,时间久了,就可能发展成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幽门螺杆菌被列为一类致癌物,也就是明确会致癌的物质。它不是“可能”,而是“确定”会——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拖上十几年。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中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有近半数新发胃癌病例出现在中国。而在这些患者中,约有80%以上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容易“中招”?一方面是因为口口相传的饮食习惯,比如一家人共用餐具、夹菜、喂饭;另一方面是因为胃病被忽视,治疗不彻底,很多人得了胃炎、胃溃疡,只想着“吃点药就好了”,却从未考虑过体内是不是藏着幽门螺杆菌。
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查出胃癌,才发现自己早就被感染多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个最大特点:早期几乎没症状。
你可能不会疼,不会吐,也不会觉得难受,最多只是偶尔胃胀、口气重,根本不会让人警觉。但这正是它“可怕”的地方。
医学上有个词叫“癌前病变”,意思是某些看似平常的病,比如慢性胃炎,其实已经是癌症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幽门螺杆菌,正是这一过程的“幕后推手”。
它会慢慢破坏胃黏膜,诱发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这些一步步演变,最终走向胃癌。
所以,不是你不痛,它就不在;不是你没事,它就不危险。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感染的,其实传播途径很“生活化”。
口口传播:最常见。比如一家人共用筷子、碗筷没分开、小孩吃饭大人先咀嚼一下喂过去,这些都可能让细菌“悄悄传染”。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能通过粪便排出,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也可能被感染。
胃镜交叉感染:部分不规范操作的医疗机构,胃镜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可以说,这种细菌无孔不入,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
如果你经常胃胀、反酸、口臭,或者家人有胃病史,就应该主动筛查。现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碳14或碳13呼气试验:安全、无创、准确率高,是目前最推荐的检测方式。血清学检测:通过抽血查抗体,适合初筛,但不能区分是否为“现症”感染。胃镜+活检: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做病理检查,适用于症状明显或需要评估病变程度的人群。体检时加做一项呼气试验,可能就能提前发现“潜伏杀手”。
很多人一听自己感染了就慌了神,其实不用怕,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可以被根除的致癌因素之一,关键是方法要对。
第一:规范根除治疗,不能随便吃
杀灭幽门螺杆菌不能靠“吃点消炎药”,必须按照医生方案服用“四联疗法”,一般包括两种抗生素、一种抑酸药和铋剂。
疗程一般为10~14天,期间不能漏服,不能擅自停药。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是否根除。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共识意见》明确指出:符合治疗指征者应严格规范治疗,否则容易产生耐药,更难根除。
第二:全家一起筛查,防止“你杀完我又传”
幽门螺杆菌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治疗不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如果你感染了,家庭成员也要一起检查、一起治疗,否则你刚杀完菌,转身又被“二次感染”。
尤其是孩子、老人、配偶,和你共餐次数多,感染率也更高。
杀菌一次不难,难的是不让它“回头”。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些,能大大降低感染概率:
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是家庭聚餐或有孩子的家庭。
饭前便后彻底洗手,不共享牙刷、毛巾。
避免喂饭、嘴对嘴喂食,尤其是对婴幼儿。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部筛查。
记住,胃癌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长期被幽门螺杆菌“慢慢蚕食”出来的。
很多人害怕听到“癌”,但真正危险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我们对风险的忽视。
幽门螺杆菌不像感冒那样来势汹汹,它更像一颗埋在胃里的“定时炸弹”,悄悄改变你的胃环境,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不过好消息是,这颗“炸弹”是可控的。只要你重视筛查,科学治疗,养成良好习惯,它就拿你没办法。
别让“无症状”成为你忽视健康的借口。现在开始关注胃健康,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共识意见(2022年版)》
柳叶刀杂志《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中国癌症中心《2022中国胃癌报告》
来源:学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