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小杨,最近总躲着催债电话——为了买最新款手机、跟风报“保过”考证班,他在3个分期平台借了钱,加上隐形利息,原本3万的欠款滚到了5万多。“刚开始觉得每月还几百块没压力,后来越借越多,现在连实习工资都不够填窟窿,不敢跟家里说”,小杨的困境不是个例
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小杨,最近总躲着催债电话——为了买最新款手机、跟风报“保过”考证班,他在3个分期平台借了钱,加上隐形利息,原本3万的欠款滚到了5万多。“刚开始觉得每月还几百块没压力,后来越借越多,现在连实习工资都不够填窟窿,不敢跟家里说”,小杨的困境不是个例。
如今越来越多还没毕业的年轻人,在“精致生活”“投资暴富”的诱惑下,悄然背上沉重债务。有人说这是一代人的“庞氏骗局”——用未来的收入填补当下的欲望,靠新借贷还旧债,最后陷入恶性循环。这些看似“随手可得”的债务,到底是怎么把年轻人套牢的?咱们用真实案例和数据,把背后的套路说透。
一、消费陷阱:把“欲望”拆成“零钱”,让负债变“无感”
现在的借贷平台太懂年轻人的心理了,它们不跟你谈总金额,只跟你算“每日一杯奶茶钱”,把高负债拆成看似轻松的月供,一步步让人入局。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李,就是被“分期免息”打动的。看到直播间里8800元的最新款手机,主播反复强调“分12期,每月只要733元,每天少喝一杯奶茶就能拥有”,他没多想就下单了。可没过多久,又被“数码潮玩”“轻奢饰品”的分期广告吸引,短短半年就在4个平台欠下8万多元。等他想还款时才发现,所谓的“免息”只免前3期,后续利率高达23.6%,远超正常信用卡利率,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只能休学打工还债。
更隐蔽的是无处不在的借贷入口。点份校园外卖,APP首页就挂着“学生贷20万,随借随花”;班级群里分享的学习资料,夹杂着“借钱买手机,分12期无压力”的链接;甚至刷短视频时,“大学生专享秒借,几万块秒到账”的广告直接弹窗。这些平台把借贷包装成“潮流”,反复洗脑“年轻就该超前花”,让没收入的学生觉得借钱是理所当然的事。
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债务都源于这类消费分期陷阱。他们不是乱花钱,而是被“拆零话术”误导,以为“每月几百块”能轻松承担,却忘了自己没有稳定收入,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陷入恶性循环。
二、投资骗局:打着“暴富”旗号,让负债雪上加霜
如果说消费借贷是“温水煮青蛙”,那投资骗局就是“精准收割”。很多年轻人不想只靠死工资,渴望“快速致富”,却成了骗子眼中的“肥肉”。
武汉某二本院校的小张,大三时被学长拉进一个“理财交流群”。群里的“导师”每天分享“内部消息”,晒出“日赚几千”的盈利截图,还说“现在不投资,毕业就落后”。在群体氛围的感染下,小张动了心,可自己没本金,就听了“导师”的建议,在网贷平台借了5万块“加杠杆”投资。刚开始确实赚了几百块,可没过多久,平台就登不上了,“导师”也失联了,5万块本金打了水漂,还背上了高额利息。
这类骗局精准利用了年轻人的“FOMO心理”(害怕错过)和群体盲从心态。当身边人都在说“炒币”“NFT”“内部投资”能暴富时,个体很容易丧失理性判断,觉得“不参与就亏了”。加上骗子包装成“理财大师”,用简单化的“速成”话术忽悠,让缺乏财务知识的年轻人误以为找到了“致富捷径”,殊不知是走进了庞氏骗局——用新投资者的钱给老投资者“分红”,一旦没有新资金流入,整个骗局就会崩盘。
更可怕的是,这些年轻人的投资本金大多来自借贷。他们以为能靠投资收益还贷款,最后却落得“投资血本无归+债务缠身”的下场,有些甚至因为逾期影响征信,考公、参军、找工作都受限制,未来被彻底锁死。
三、培训陷阱:披着“成长”外衣,让负债变成“无用功”
除了消费和投资,“职场焦虑”也成了收割年轻人的工具。很多机构打着“考证保过”“技能速成”“内推就业”的旗号,收取高额费用,还诱导学生办理“培训贷”。
杭州某专科院校的小王,临近毕业时很焦虑,担心找不到好工作。这时一家培训机构找上门,说“报我们的班,包教包会,还能内推到大厂,月薪过万不是梦”。可学费要2万8,小王拿不出,机构就推荐她办理“培训贷”,说“毕业找到工作再还款,每月只要还1000多”。小王信了,可培训内容全是网上能搜到的基础知识点,所谓的“内推”也只是给了几个招聘网站的链接。最后工作没找到,2万8的贷款加利息变成了3万5,刚毕业就背上了沉重债务。
这类培训贷的套路都一样:先制造焦虑,让年轻人觉得“不培训就没出路”;再画大饼,承诺“高薪就业”“保过包过”;最后诱导办理贷款,却隐瞒真实的培训质量和就业情况。对学生来说,这些培训不仅没带来实质性帮助,还让他们刚踏入社会就背上负债,起点就比别人低了一截。
四、不是“庞氏骗局”,却是精准收割:年轻人为何容易中招?
有人说这些陷阱是“一代人的庞氏骗局”,其实不完全准确——它们没有庞氏骗局那样的明确层级和返利模式,但本质都是“用未来的钱填当下的坑”,靠诱导和误导实现精准收割。而年轻人之所以容易中招,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财务知识匮乏。从小没接受过系统的财商教育,不知道借贷的真实成本,不懂得识别投资骗局,容易被“低月供”“高收益”的话术忽悠。很多学生以为“日息0.05%”很低,却不知道实际年化超过36%,属于高利贷范畴。
二是群体心理裹挟。在社交媒体和身边人的影响下,年轻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用分期买奢侈品、都在投资“风口项目”,就觉得自己也该这样,否则就是“落后”。这种群体压力让他们丧失理性,盲目跟风消费和投资。
三是借贷门槛太低。现在的网络借贷平台审核宽松,不用收入证明,只要身份证就能借钱,甚至给没收入的学生批20万贷款比点杯奶茶还容易。低门槛降低了借贷的心理和实际成本,让年轻人在冲动之下就能轻易背上债务。
五、如何跳出陷阱?4个实用建议,守住财务底线
对还没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不是不能借钱,而是要守住底线,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债务。这4个建议一定要记牢:
第一,拒绝“无意义借贷”。任何时候,借贷都只能用于紧急情况,绝不能用来消费、投资或报没必要的培训班。记住:你借的每一分钱,都要连本带利还回去,没有收入就别提前透支。
第二,算清真实成本。遇到“分期”“贷款”时,别只看月供,一定要算清楚总利息和年化利率。只要年化超过15%,就坚决不要碰,尤其是那些“日息低”“免息”的套路,一定要仔细看合同条款。
第三,培养独立判断。面对“暴富机会”“必买清单”“职场捷径”,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吗?”“风险在哪里?”“我能承担后果吗?” 别被群体情绪裹挟,也别轻信“权威”和“内部消息”。
第四,积累财商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学一点基础的财务知识,比如怎么制定预算、怎么存钱、怎么识别骗局。财商不是“赚钱的能力”,而是“管理钱的能力”,这能让你一辈子受益。
还没毕业就负债累累,不是年轻人“不自律”“想躺平”,而是他们面对的诱惑和陷阱太多,且太会伪装。这些陷阱抓住了年轻人的欲望和焦虑,用“轻松”“暴富”“成长”做诱饵,一步步让他们陷入债务泥潭。
但这不是“一代人的庞氏骗局”,而是消费主义和不法分子的精准收割。对年轻人来说,认清陷阱、守住底线,比盲目跟风更重要;对社会来说,加强监管、规范借贷平台,给年轻人创造更健康的环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已经不小心背上债务,也别慌。可以先跟平台协商还款,说明自己的学生身份和还款能力,争取减免利息或延长还款期限;同时跟家人坦白,寻求帮助,别因为害怕而越陷越深。
来源:幸福27995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