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能当上天王,全靠捡漏,为洪秀全打天下的男人到底是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9:35 1

摘要:接着找到自己的亲戚兼同学,两次科举未中的乡村塾师冯云山。加上四次没考上的洪秀全,三人同是天涯不第书生,理念、思想、认知颇为接近,冯云山和洪仁玕很快就被洪秀全口中的“教义”吸引,加入了洪秀全的传教队伍。

上期讲到了洪秀全因为一场梦开始了传教运动,咱们本期接着来讲太平天国。

决定要传教的洪秀全有什么做法呢?他首先找到他的族弟:一次科举未中的乡村塾师洪仁玕。

接着找到自己的亲戚兼同学,两次科举未中的乡村塾师冯云山。加上四次没考上的洪秀全,三人同是天涯不第书生,理念、思想、认知颇为接近,冯云山和洪仁玕很快就被洪秀全口中的“教义”吸引,加入了洪秀全的传教队伍。

洪仁玕后来回忆,说当年与洪秀全论道:

“终夜不倦,言笑喜怒,未尝敢薄待己身,时论时势,则慷慨激昂,独恨中国无人”

——《英杰归真》

属于是逗哏遇上捧哏的了。人数一下从一个人扩展到了三个人,不得不说已经是质的飞跃了,三位乡村教师决定干件大事,劝世良言中说了,神爷火华是世界唯一之神,所以他们三人相约,一同清出了他们所任职私塾,供奉的大诚至圣先师孔子牌位,这下可好,三人都失业了。

注意,对孔子的不尊重,使洪秀全站在了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这是后来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

也罢,丢了工作就能更专注于传教事业了。三人开始不厌其烦地向乡邻讲述书中的教义,宣传洪秀全斩妖除魔的幻梦。

乡邻们听了他们的话,非常震惊,天啊,这三个读书人,怎么一齐傻了呢?

其实乡邻不信也可以理解,昨天咱们还一起在村头吹牛皮呢?今天你就告诉我你是上帝次子,换我我也不能信啊。洪秀全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劝世良言》中说了:

“从未有先知受人尊重于本乡及家中。”

——《劝世良言》

老话不是也讲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咱们远走他乡传教,才是正途啊!

远走他乡,谈何容易啊。为了安全起见,冯云山喊来了自己的两位亲戚同行。可还没上路,他们就遭受了残酷的武力镇压。

洪仁玕此时才二十出头,他的父母不同意他出远门,将其暴揍一顿,连衣服都被撕烂后,洪仁玕妥协了,乖乖跟着父母回家了。

剩余四人则上路,计划前往广西传教,沿途洪秀全、冯云山靠卖笔砚赚取微薄的路费,路途艰辛。冯云山的两位亲戚很快就受不了,说什么也不走了。

洪秀全和冯云山无奈,只好丢下了他们,二人翻山越岭,每天步行十四英里,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在1844年,来到了广西贵县赐谷村(今贵港市附近)。

赐谷村人大部分是从广东来的客家人,所谓“客家人”是指为了躲避战乱,从华中平原向南迁徙的汉人们,不过因为远离京师,久而久之客家人和传统汉人们,在生活方式上逐渐有了些许差异。比如客家女子们就没有受到裹脚恶习的毒害。

洪冯二人在赐谷村传教事业果然开展得比较顺利,很快就召集了一百多位教众。眼看信众越来越多,洪秀全决定“更上一层楼”。

因为坚信上帝是唯一真神,洪秀全便开始对当地人所信仰的,六洞庙中的地方神展开攻击,如此一来,引起了村民的强烈不满。

你们这些外来和尚念念经就罢了,怎么还要断“本地和尚”的香火呢?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别说信众们了,洪秀全都害怕了。

加上此时他已经离乡多半年了,洪秀全思乡心切,竟然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洪秀全决定回家研究理论工作。著书立作,换个方式传播自己的信仰。

冯云山听说洪秀全要当“逃兵”,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说虽然我们的传教事业遇到了一点小挫折,可也不至于就此退缩啊?你忘了你斩妖除魔的责任了吗?

两人争执一番,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分道扬镳:洪秀全回广东老家,冯云山则接下洪秀全的担子,继续留在广西传教。

咱们来复盘一下,洪秀全这支最早的五人小队,族弟洪仁玕没出发就被“战斗减员”、冯云山的两个亲戚走到一半就怕苦放弃、洪秀全遇到挫折萌生退意。

只有冯云山,最为坚定。即便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即便连拉他入教的“引路人”都退缩了,冯云山依旧选择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

拉“冯云山入伙”,大概是洪秀全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洪秀全走后,冯云山重新对传教事业做了规划,首先确定了指导性纲领:决不离开广西!因为广西的老百姓,已经走投无路了。

首先是连年的天灾:道光年间,广西水灾7次、旱灾14次,风灾6次、蝗灾18次、冰雹5次。

短短三十载,合计50次自然灾害。而且比天灾更为严重的,是人祸:以后来洪秀全起兵的发源地金田村为例,750亩土地,被地主占去了662亩。可怜的当地无地可种,加上鸦片战争后沉重的税赋,广西百姓苦不堪言,而他们的痛苦,不正是滋生信仰的肥料吗?

不仅如此,广西当地的百姓们还并不团结,经常发生“土客械斗”。

土指的是当地土著;客,指的是“客家人”,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华中平原向南迁徙的汉人们。

当地人和客家人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矛盾十分尖锐。有裂缝的整体,才容易插针。况且冯云山就是客家人,拉拢客家人有先天优势。那广西这么大,该从哪下手呢?

冯云山选择孤身前往了桂北的紫荆山区,这里是他心目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所。

所谓天时,是指,紫荆山区受儒家文化影响不深,百姓尚属于信仰缺失阶段。

所谓地利,是指紫金山偏僻,所以就穷,而且远离官府,不容易遭到镇压。所谓人和,其实指的是不和,紫荆山区的客家人,受到当地人排挤最为严重,彼此矛盾很深。

冯云山优先“拉拢”的,是在山中以烧火炭为生的贫苦客家人,这些烧炭工无产无业无牵挂,唯一有的就是终日劈柴烧火练就的一膀子力气。

冯云山口中“人人平等”的理念,很快就吸引了这些烧炭工:“与其烧一辈子炭,还不如跟着姓冯的书生干票大的呢”。

很快,冯云山就聚集起了数千名信众,冯云山很开心,觉得是时候给这个小团体起个名字了,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拜上帝教”。

再来看看洪秀全,洪秀全回到老家后又回归了老本行,当起了乡村塾师。可他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信仰,下了班就缩在房中写书,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和对教义的理解汇编成册。

在广州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J.Roberts)听说了洪秀全的经历,想发展一下洪秀全。于是派人将洪秀全邀请到了广州。

在广州,洪秀全第一次读到了圣经全本,洪秀全觉得豁然开朗,以前读《劝世良言》犹如扒着门缝往里瞧,如今大门彻底向他敞开了。洪秀全当即决定留在广州,随罗孝全学习更深层次的教义。

关于罗孝全对洪秀全的态度,各家学者,观点不一。

有说罗孝全认为洪秀全对圣经理解非常肤浅,还乱改教义,所以当时就拒绝为洪秀全洗礼,并赶走了他。

还有一说,是说罗孝全起初非常认可洪秀全,还派人专门赶去洪秀全家乡打探洪秀全的为人。

可随着洪秀全越来越受罗孝全器重,引起了另外两位跟随罗孝全学习的汉人教众的嫉妒,他俩化身“蛇魔”撺掇洪秀全向罗孝全讨要一份“工资”,罗孝全非常生气,认为洪秀全见钱眼开,赶走了洪秀全。可悲吧,再虔诚的信仰,也抵不住腌臜的办公室斗争。

别管怎么说吧,反正殊途同归,洪秀全离开了广州。不过,广州之行,确实扩展了洪秀全对基督教的认识,也让洪秀全对上帝的信仰更加坚定了。

洪秀全决定,去广西找冯云山,二次传教。行,你们不给我洗礼,我给别人洗礼去!

1847年,洪秀全回到家乡,找邻居们借了些盘缠,便上路往广西去了。因为这次是孤身上路的,安全起见洪秀全还背上了一柄宝剑,剑身上刻有一个“全”字,看来还是定制款。

洪秀全对外宣称,这柄剑就是上帝赐给他的那把斩妖剑。那这柄剑真的能斩妖除魔吗?当然不能了,洪秀全一介书生,武力值相当一般,别说拿柄宝剑了,就是把金箍棒给他,他能打得过谁啊。

果然,走到一半,就被一伙强盗,把他借来的盘缠、随身的衣物乃至那柄“斩妖剑”一起抢走了。

身无分文的洪秀全只好求助于他眼中的“阎罗妖”。报官后,当地知府对洪秀全的遭遇表示了同情,不过抓贼是不可能了,当时到处是流民盗贼,哪抓得过来啊。

知府看洪秀全可怜,给了他一串铜钱。虽然钱不多,可洪秀全略一盘算,也行吧,如果省着点花,每天只吃一顿饭,足够他走到广西了。

洪秀全很感动,这都是上帝对我的恩典啊。一个月后,洪秀全终于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当初与冯云山分别的赐谷村,一打听,才知道冯云山已经走了。

赐谷村民还告诉洪秀全,冯云山如今可不像当年了,人家事业开展得是风生水起,已经在紫荆山区拉扯起一支庞大的队伍了。

洪秀全很兴奋,迫不及待地奔赴紫荆山,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等走到紫荆山区平在山附近时,“冯先生”的名号,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洪秀全心里打起鼓了,他看到溪水倒出映的自己,破衣烂衫,蓬头垢面,两年里,他是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如今已经飞黄腾达的冯云山,还会认自己这位旧友吗?

洪秀全鼓起勇气寻到一位拜上帝教的信徒,自报家门,请求人家带自己去拜见冯先生。听到洪秀全大名,信徒表示,别扯了。你是洪秀全? 那我还是耶稣呢!

洪秀全说,我没开玩笑,我真是洪秀全,广东花县来的!信徒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他,莫非,莫非您就是传说中的上帝次子?

听说传说中的洪秀全来到了紫荆山,紫荆山附近的象州、郁林、博白、贵县、藤县等处城乡百姓,兴奋地奔走相告,呼朋唤友前来围观他这位活的“救世主”

原来冯云山和洪秀全分开后,依旧是打着洪秀全的名号再传教,他大肆宣扬洪秀全梦中斩妖的奇遇和上帝次子的尊贵身份,冯云山的造神运动非常成功,在信众们眼中,他洪秀全那就是中国耶稣啊。在紫荆山地界,谁不知道,神通广大的洪先生!

听说洪秀全来了,冯云山开心极了:以后咱哥俩又能携手传教啦!洪秀全很感动:这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啊!

什么上帝的恩赐啊,这是人家冯云山给你的恩赐好不好。冯云山本可以自己当头,可人家没有,是冯云山亲手把“皇帝体验卡”塞到了洪秀全手中,这问这样的好朋友去哪找啊,在线等挺急的,皇位体验卡什么的我没兴趣,银行卡就行。

冯云山兴奋地把教中骨干一一介绍给洪秀全:这位个子不高的黝黑汉子,五岁丧父、九岁丧母,所有信徒中数他家最穷苦:他就是烧炭工:杨秀清。

这一位,父亲是赘婿还早亡,后被过继给了母家亲戚,家中略有薄财。没上过学,却自学识字,唯独喜欢读兵书,他就是烧炭工:萧朝贵。

“西王僻处山隅,自耕而食,自蚕而衣,其境之逆,遇之啬,难以枚举,乃至扶助真主统带雄师,冲锋破敌,灭怪诛妖,丰功盖世,永远威风。”

——《天情道理书》

“惟有已故西王萧朝贵第一通兵法,此外都不通文艺。”

——《天情道理书》

洪秀全刚到紫荆山,就听说那帮村有个人,家境殷实,仗义疏财,喜读孙子兵法,人送外号“小宋公明”小宋江。

洪秀全有心结交,便去往那帮村拜访,路上他遇到一位十七岁的骑牛少年,洪秀全问少年,说那帮村怎么走啊。少年说我就是那帮村的我带你去吧。俩人路上相谈甚欢,到了那帮村,少年问,你来我们村找谁啊?洪秀全说我找一位叫石达开的人,少年大笑说:“我就是石达开啊。”

随着拜上帝教一天天壮大,连地主家一位贵公子也想加入拜上帝教。这位公子也是客家人,家中虽年收稻谷六万斤,可依旧受到当地人的欺辱。

于是公子“带资进组”,希望拜上帝教能为自己撑腰,他就是富二代:韦昌辉。

看着自己麾下的济济人才,洪秀全很满意。那是不是该干点大事了?洪秀全说,还是算了吧。现在这样不挺好的。还需要有人逼洪秀全一把。

来源:纪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