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么赔我10亿美元,要么法庭见!”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又一次挥舞法律大棒,这次的目标竟是英国老牌媒体BBC。这场横跨大西洋的世纪诽谤官司,不仅关乎个人名誉,更撕开了西方“新闻自由”面具下的暗流涌动。当BBC即将离任的总监戴维怒喊“为新闻事业而战”时,谁在捍卫真相
“要么赔我10亿美元,要么法庭见!”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又一次挥舞法律大棒,这次的目标竟是英国老牌媒体BBC。这场横跨大西洋的世纪诽谤官司,不仅关乎个人名誉,更撕开了西方“新闻自由”面具下的暗流涌动。当BBC即将离任的总监戴维怒喊“为新闻事业而战”时,谁在捍卫真相?谁又在滥用权力?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BBC在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冲击美国国会大厦当天——的一则报道。特朗普坚称报道恶意扭曲其言论,构成“蓄意诽谤”。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过是其惯用的“法律恐吓”伎俩。过去六年,特朗普以诉讼威胁媒体的记录高达数十次,从《纽约时报》到CNN,但凡批评他的媒体,几乎都收到过他的律师函。这次对BBC下手,既是转移自身政治危机的烟雾弹,更是对国际媒体的一次赤裸裸的威慑。
讽刺的是,特朗普团队至今未公开BBC具体哪句话构成诽谤。法律专家嗤之以鼻:“10亿美元索赔?这简直是司法闹剧!”美国诽谤案判罚史上最高金额仅为2.5亿美元,而特朗普要求的数额足以买下半个小型媒体集团。与其说是维权,不如说是用金钱碾压新闻独立性的霸凌行径。更荒诞的是,这位曾高呼“假新闻”的总统,自己恰恰是“假信息工厂”的头号供应商——从“注射消毒液治新冠”到“选举舞弊论”,哪一桩不是他亲手炮制的反智谎言?
BBC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硬核。总监戴维在内部信中毫不退缩:“我们不做权力的提线木偶!”这家百年媒体曾因报道伊拉克战争等争议事件饱受抨击,但从未屈服于政治威胁。此番表态背后,是欧洲媒体对美国民粹势力渗透的集体警惕。德国《明镜周刊》直言:“若特朗普得逞,下一个遭殃的就是全球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调查新闻)。”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这场官司绝非简单的民事纠纷。特朗普借此试探西方盟友的媒体底线,而英国政府沉默的姿态耐人寻味。毕竟,脱欧后的英国在美英特殊关系中的地位已大打折扣,苏纳克内阁显然不愿为一家“爱惹事”的媒体得罪美国保守派金主。当新闻自由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所谓“民主灯塔”的成色还剩几分?
回溯历史,权力与媒体的角力从未停歇。尼克松曾因《华盛顿邮报》揭露水门事件暴跳如雷,最终惨遭弹劾;默多克旗下媒体则长期与政客利益捆绑,上演“黑金政治”的肮脏交易。如今特朗普试图以讼棍手段改写规则,但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机制早已筑起防火墙。数据显示,BBC关于国会骚乱的报道被全球82家权威机构交叉验证,其可信度远超特朗普推特上的情绪化咆哮。
这场荒唐诉讼注定两败俱伤。特朗普可能面临英美司法系统的双重打脸——英国诽谤法虽对原告友好,但要求证明“实际恶意”的标准极高;美国法院则可能以“管辖权不符”直接驳回。而BBC或将付出巨额律师费,却也因此赢得“不畏强权”的公信力加分。对公众而言,最珍贵的启示莫过于:当强权试图封杀真相时,坚守专业的媒体就是最后的防波堤。
结语
从“推特治国”到“诉讼治国”,特朗普把法律武器当成了政治玩具。但历史终将证明,靠威胁封不住真相,用金钱买不来尊严。BBC这一战若退,明天就会有更多媒体跪倒在强权脚下。当戴维高呼“为新闻而战”时,他守护的不仅是话筒前的追问权利,更是每个普通人免于被谎言统治的自由。这场10亿美元的闹剧,迟早会被写进教科书,成为“21世纪反智主义”的最佳注脚。
来源:明眸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