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湖北黄冈的蕲春和黄梅这两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那些村子名字的来历,会发现里头藏着好多故事,有关于历史变迁的,关于家族传承的,还有关于人们生活智慧的。
咱们湖北黄冈的蕲春和黄梅这两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那些村子名字的来历,会发现里头藏着好多故事,有关于历史变迁的,关于家族传承的,还有关于人们生活智慧的。
一、黄梅县:千年古县的地名记忆
说起黄梅县,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段来历。早在隋朝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这里就因为县北有座黄梅山,山上多梅树,还有条黄梅水,所以就取名叫做黄梅县了。
明朝的《黄州府志》里头也写着:“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梅树。隋、唐时,皆以此名县。”你看,这个名字从隋唐叫到现在,一千四百多年了,真是名副其实的古县。
在黄梅县苦竹乡,有个村子叫养马岭。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沧桑感。据《黄梅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131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在这里屯过兵,养过马。村子因此得名。岳将军当年在这里可不是简单路过,而是实实在在地驻扎了下来。
如今村里还留着岳家军点将台、饮马井这些遗址。后来岳飞遇害,他的儿子岳震、岳霆也在养马村躲了二十多年。所以啊,这个村名记住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人们对忠勇之士的怀念和敬仰。
黄梅镇有个商河村,这名字的来历也挺有意思。明朝洪武年初,商家的老祖先商善志从垅坪山搬到一条小溪河边住下,慢慢形成了村落。商家人沿着小河两岸聚居,村子自然就叫了“商河”,还有个名字叫商河铺。
明清那时候,这里还是黄梅县三十六个镇之一“茶儿镇”的所在地。更难得的是,村里人特别重视教育,光绪年间就在商河大屋办起了义学,六十多年里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所以“商河”这两个字,不光是记录了商姓人家迁居的历史,也见证了这里文风鼎盛的传统。
黄梅县苦竹乡还有个油铺村,这名字听起来朴实,甚至有点土气,可背后却是老辈人实实在在的生计。几百年前,这里是广济到安徽的一个驿站,人来人往,挺热闹的。街上有两家榨油作坊,慢慢地,这两家大油铺就成了村子的代称。
虽然后来有人觉得这名字不够文雅,但一出《蔡鸣凤辞店》的黄梅戏把油铺村的柳凤英唱红了,“油铺”这个名字也就传开了,村里人也就不计较,认了这个名字。从这个名字里,你能感受到当年驿站里人来人往、油坊里飘着油香的那种热闹生活场景。
黄梅县下新镇有个村子,名字特别形象,叫蜒螺地村。这是因为村子的地形就像个蜒螺(一种螺)。
清朝的时候,这地方属于黄梅36镇水镇之一的上沿镇(就是现在的长岭一带)。可别小看这个靠水的小村子,历史上还挺有些名堂。楚汉争霸时的九江王英布,曾在这里追过楚军,湖边因而有个叫“八桨干”的地方。
民国的黎元洪大总统,他祖先也是从这蜒螺地迁出去的。还有黄梅卢姓的始祖万一公,元朝末年也在蜒螺地住过,后来才搬到垅坪山开基立业。
这村子靠着水,人也像水一样,流向四面八方,闯荡出不少名堂。
在黄梅县柳林乡,有个商子塆村,这名字背后是一段家族迁徙的历史。据族谱记载,唐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商万春为躲避黄巢、王仙芝的战乱,从浙江淳安携家眷隐居到黄梅的垅坪山。到了明末崇祯年间,他的后人商德礼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叫“上林”的地方,辛勤开垦,遍植枫香楠竹,并把“上林”改名为“商子塆”。
2019年,商子塆村被国家住建部授牌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也是黄梅县第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的行政村。从这个名字里,你能感受到一个家族几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的艰辛与坚持。
黄梅县停前镇有个铁牛村,这名字来自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头神牛白天在张大枫树林睡觉,晚上到稻田吃谷,搞得方圆几里的农田颗粒无收。
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命雷公电母炸死了神牛,从此风调雨顺。明末清初,这里探明有铁矿,官府进行开采冶炼,后来因蕴藏量不大而放弃,最后一炉铁水冷却后形状像一头牛。解放初期成立乡政府时,这里被命名为铁牛乡,1966年由三个村合并为铁牛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给这个村子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说到黄梅县刘佐乡的滨江村,它在地理上可是湖北最东边的行政村,被称为“鄂东第一村”。而刘佐乡的名字,相传是清朝时长江黄广大堤的杨东湾溃口,溃口左边住着一位叫刘汉杰的名医,因此得名“刘左口”,后来取吉利意思,改成了“刘佐”。
关于滨江村一带,还有个“皇封五户”的传说。明代初年,胡开二因协助郑和下西洋造船有功,升为西南解粮官。后来他邀集汪、黄、刘、沈四位将军,一同到黄梅县开垦“七里荒”,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赐银两作为垦荒费。此后,胡开二等五人带着家眷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开荒种粮,后世称他们为“皇封五户”。
这些地名故事,既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创业的艰辛历程。
二、蕲春县:山水之间的地名印记
说完了黄梅县,咱们再来看看蕲春县的那些老地名。
蕲春县青石镇有个许冲村,早先可不叫这个名。那是因为村子所在的山冲里以前长满了水竹,所以叫“水竹冲”。咱们当地方言里,“水”字念起来跟“许”差不多,传来传去,就变成了“许冲”。
这不光是名字变了,也藏着这地方过去的自然风貌。村里有座山叫珞珈山,传说朱元璋的部队追陈友谅的时候,路过这儿遇上大雾没法走,就在这山上落脚,所以这山又叫“落脚山”。
这地名里头,有植物,有口音的变化,还有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真是丰富多彩。
更让人感动的是,许冲村还是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1930年,该村塾师梅仁甫和长子梅仲池等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桐梓、许冲、高溪三个苏维埃政权,梅仁甫曾任蕲春县临时苏维埃政府主席。
后因叛徒告密,1931年父子四人被反动派残酷杀害。梅仁甫临刑前还赋诗明志:“天命之年耳顺交,舍生取义在今朝;父子同效岳武穆,二十年后看天骄。”这首遗作至今还保存在省档案馆里。在他的影响下,该村许多青年投身革命,革命烈士有12人。
所以“许冲”这个名字,不光记录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更铭记着一段红色的历史,一批为革命牺牲的先烈。
三、老地名,新气象
咱们这一路聊下来,从黄梅到蕲春,这些村名就像一本本厚厚的、摊开在泥土上的老书。有像养马岭这样,把英雄豪杰的壮举和金戈铁马的历史刻进名字里的;有像商河、油铺这样,老老实实记下祖先怎么靠着水运、靠着榨油的手艺安身立命的;也有像蜒螺地、许冲这样,照着山形水势、凭着当时常见的草木来称呼一个地方的;还有像商子塆这样,记录着家族迁徙和开拓的故事;像铁牛村这样,流传着神奇传说;像滨江村这样,标志着特殊的地理位置。
来源:水滴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