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空这地方,说白了就是个大垃圾场,各种废弃卫星、火箭碎片到处飘,速度快得像子弹一样,一不小心就砸到谁头上。最近中国神舟二十号飞船就摊上这事儿了,本来计划好好的返回,结果疑似被空间微小碎片撞了下,任务推迟了。官方11月5日一早发通告,说为了航天员安全,得仔细检查
太空这地方,说白了就是个大垃圾场,各种废弃卫星、火箭碎片到处飘,速度快得像子弹一样,一不小心就砸到谁头上。最近中国神舟二十号飞船就摊上这事儿了,本来计划好好的返回,结果疑似被空间微小碎片撞了下,任务推迟了。官方11月5日一早发通告,说为了航天员安全,得仔细检查飞船损伤,再决定怎么走。这事儿一出,大家都盯着看,中国航天会怎么处理?对比美俄之前类似麻烦,美国那俩航天员滞留了快9个月,俄罗斯那仨也多待了半年多。中国这边,评估还在进行中,时间还没定,但从目前看,处理思路挺稳的,先确保人没事再说。
神舟二十号这趟任务从今年4月24日发射开始,三名航天员上天,对接到天宫空间站,干了半年活。本来11月5日该回家了,东风着陆场都准备好了,直升机、医疗队啥的待命。结果就在返回前,飞船服务舱外壁疑似挨了撞击,地面团队从遥测数据看到温度有点波动,航天员也反馈听到点动静。
碎片估计就毫米大小,但速度每秒好几公里,破坏力不小,可能伤到热控管路或推进部件。工程办公室马上启动风险评估,用计算机模拟撞击效果,检查结构有没有裂纹,推进系统还能不能稳住姿态。航天员用摄像头拍了照片传回来,专家放大看细节。这过程得几天时间,因为飞船设计有冗余,但返回再入大气层时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是热层有问题,温度上千度,飞船就扛不住。
空间碎片这问题全球都头疼,低轨上积累了上亿个小玩意儿,大多来自老卫星爆炸或碰撞。国际上监测网络有,但碎片太小太快,预测轨道难。中国空间站运行几年,之前也避过几次潜在威胁,这次是实打实碰上了。评估选项有两个:如果损伤不重,神舟二十号自己修修就能回;要是风险大,就得提前打神舟二十二号空船上去替换,确保空间站随时有逃生艇。
文昌发射场火箭已经组装好,燃料随时加注,但发射窗口得看轨道匹配,估计得等几天到几周。空间站现在俩乘组六个人,物资够用,食品水氧气再生系统都正常,延期不成问题。11月11日最新消息,检查还在继续,飞船损伤不算严重,能稳在轨上,但返回日期没公布。航天员身体指标好,继续干实验,比如材料测试和生物研究,不耽误事儿。
说起类似麻烦,美国波音星际客机那案子就是个典型。2024年6月5日发射,两名航天员巴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上国际空间站,本来测试飞行几天就回。结果推进器阀门漏氦,姿态控制出问题,国家航空航天局评估后觉得冒险太大,改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接人,星际客机无人回。计划本来7月就行动,但猎鹰9号火箭7月11日二级发动机故障,20颗星链卫星报废,全系列停飞检查15天。8月28日又一枚回收失败,再停飞。
龙飞船发射拖到9月28日。可国家航空航天局9月6日就让星际客机先脱离空间站,9月7日着陆新墨西哥白沙靶场。这中间20多天,俩航天员没专用飞船,要是空间站出事儿,只能借别人船或穿航天服硬扛。波音公司为保形象和股票,施压决策,避免飞船在轨暴露更多毛病,返回后就卖相关资产。航天员最后2025年3月18日乘龙飞船溅落佛罗里达海岸,总滞留286天,差不多9个月。这事儿暴露了商业航天逐利的一面,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忙着星链赚钱,没多管闲事。
俄罗斯那边,联盟MS-22飞船2022年9月21日发射,三名航天员谢尔盖·普罗科皮耶夫、德米特里·佩捷林和弗朗西斯科·鲁比奥上站。12月14日,冷却回路破损,喷出大量液体,舱温升到不安全水平,疑似微流星体撞击。俄罗斯航天局不让冒险回,2023年2月23日从拜科努尔打MS-23无人船,2月25日对接上。确认新船到位,MS-22才3月28日无人脱离,着陆哈萨克斯坦。原乘组多待半年,干额外任务如辐射监测,总在轨371天,到9月27日才回家。这处理稳,但为省钱让航天员加班,时间拉长到一年。两次事件后,俄罗斯还查了类似冷却漏问题,2月11日进步MS-21货船也漏了,怀疑设计或制造缺陷。
中国这次跟俄罗斯思路像,先稳住不急撤,确保有备份船。美俄经验教训摆那儿,美国急着撤故障船差点出事儿,俄罗斯等新船到才动。空间碎片威胁越来越大,全球航天得合作清垃圾,用激光或网捕大块的。中国空间站独立运行,设计时就考虑冗余,飞船能多对接几个月。评估重点在推进可靠性和热控完整,要是自主回,姿态控制软件能补偿小损伤;替换船的话,神舟二十二号本计划明年发射,现在提前,窗口可能11月底或12月初。着陆场东风随时准备,气象团队盯风速和沙尘。延期时间不好说,从美俄看,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但中国发射节奏快,神舟系列一年多艘,灵活性强。
这事儿提醒大家,太空不是浪漫冒险,是实打实工程活。空间碎片密度年年涨, Kessler综合征一触发,低轨就乱套。各国得加强监测共享数据,中国有自己的碎片雷达网,但国际合作才能根治。商业航天有活力,但安全不能让位利润,美国那例子就证明了。俄罗斯省钱思路可取,但航天员负担重。中国平衡得不错,生命至上,有序推进,不慌不忙。返回时间取决于检查结果,损伤轻的话,几天内就能定;重的话,替换船上天再接人,估计一个月左右。总之,不会像美俄拖那么久,航天员会平安回家,继续下轮任务。
太空垃圾问题不解决,早晚影响所有国家航天。美俄中三大玩家,得带头推动清除技术。像欧洲日本有实验网捕碎片,中国也研究类似。长远看,轨道管理得像交通规则,谁扔垃圾谁负责回收。短期,中国这次处理会成教科书,稳扎稳打。航天员在站上多待几天,收集更多数据,对未来有益。返回后,飞船残骸分析能帮改进设计,加厚外壳或加传感器。整个事件虽麻烦,但推动进步。
来源:刘白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