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机器人赛道背后:谁需要机器人,谁又会买机器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9:24 1

摘要:随着今年年初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扭秧歌”之后,人形机器人就开始在市场爆火,不管是民间还是投资圈,谁都不愿意错过这场技术盛宴。

目前机器人行业最大的问题,还是需求。

随着今年年初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扭秧歌”之后,人形机器人就开始在市场爆火,不管是民间还是投资圈,谁都不愿意错过这场技术盛宴。

的确,当科幻照进现实,那个看起来和人一样高的铁疙瘩完全具备人的形态和动作的时候,很难不令人兴奋。

具体到投资圈,机器人更是火热。

根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31日,二级市场具身智能指数涨幅超过60%,机器人指数的涨幅也超过35%,成为与AI芯片、半导体及算力硬件同样火热的科技概念之一。

二级市场的火热也传导到了一级市场。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总计发生144次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195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

机器人赛道叠加人工智能的火热,让具身智能机器人不断火热,不少企业也选择下场跟进,从小公司到行业巨头,机器人这个赛道从一个小众行业摇身一变成了大众热门。

这么一看,颇有当初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

但问题在于,机器人能够像新能源汽车那样快速发展吗?

最近再次让机器人大火的企业,无疑要数小鹏汽车,这家公司在发布会上展示的机器人,因为走路形态过于逼真,像极了人类行走,被不少人质疑里面是真人。

最后小鹏亲自出面把机器人外衣拆开,才让大众看到了,原来小鹏机器人已经如此厉害。

从传播叙事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赚足了眼球和流量,但机器人从好看到实用,看起来只是四个字,但真正要想落地商用铺开,可能还非常遥远。

当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完全明白为什么这几年科技企业做机器人会像一股潮流,答案其实就两个字:跟风。

自从人工智能爆火之后,过去困扰机器人的软件方面就有了极大的进步,叠加马斯克这个自带流量的男人,在发布会上推出了特斯拉机器人,火爆全球之后,不少企业也想着跟进。

原因很简单,因为马斯克自带流量,当马斯克推出机器人的时候,流量更大了;且按照马斯克的叙事,未来全球会需要100亿台机器人,人手一个甚至几个,这种叙事不管真假,在马斯克巨大的流量下以几何速度传播,最终从曝光量的角度来看,非常成功。

其次就是商业价值了。

特斯拉如果只有新能源汽车,那它其实什么也不是;毕竟今天车圈的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目共睹,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特斯拉真的很强,最终利润也就那么回事。

但智能化则不同,不管是特斯拉机器人,还是自动驾驶软件收费,亦或者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些叙事带来的增长空间是无穷的,这也是支撑特斯拉市值一路走到万亿美元的底气。

投资者买特斯拉股票,看中的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更是马斯克背后一套的智能解决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股东敢给马斯克开出1万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对赌协议。所以,机器人赛道自带马斯克这个天然流量池,且由于马斯克不断的吆喝,这个行业已经不缺关注度和商业愿景了,只差产品。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机器人赛道选手不断涌现,各种产品层出不穷,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公司进一步壮大。

机器人的概念当然是很美好的,但从实际可行的角度来看,它至少要比现在火热的ChatGPT还要难得多。

毕竟人工智能再智能,它也只是软件,而机器人则是需要软硬件结合在一起,就实际落地商用来看,难点还有很多很多。

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为例,不说技术,从知名度来看,这应该是全球知名度和期待值最高的机器人了,几乎没有之一。

而关于这代机器人,马斯克的目标是2026年开始量产,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

机器人的使用价值如何,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两只手。而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具备新一代灵巧手,拥有11个自由度,能够像人手一样灵活摇动,所有手指都具有触觉感应,可处理易碎物品,还可以完成单腿瑜伽和鸡蛋抓取等高难度动作。

最后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了。按照马斯克的设想,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组装、打磨、喷漆)、物流仓储(搬运、分拣)、家庭服务(清洁、烹饪)、健康护理(老人陪伴)等多元化场景。

量产后,按照马斯克的说法,该机器人成本有望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

作为对比,目前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也在10万元左右,可以说两者相差无几,我们的要更便宜一些。

那么实际落地情况如何呢?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到了,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人形机器人,几乎买回来都没有什么用。

这个时候很多人要说了,这个只是现在没用,并不代表着以后没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完善,机器人肯定会大规模落地。

这一点我也承认,但就短期而言,我认为机器人要想在国内大规模落地,难度其实还挺高。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需求。

需求当然是存在的,但决定需求高低的重要因素,是价格。

目前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在十万左右,如果未来技术持续迭代,真的能够像人那样,那么还不错,但价格能不能打下来呢?

我觉得很难。

人形机器人十万,如果规模效应继续下去,也许价格可以更低,但考虑到人力成本来看,实际企业和家庭用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仍然不会很高。

最多,用人形机器人拿来当一个噱头。

目前我们的人力成本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心知肚明。在很多行业,薪资其实还是不高,以我所在地成都为例,旁边有一家大型餐饮店,招聘服务员,一个月薪资三千多,包吃包住,不超过3500元,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在里面上班。

一个月才3000多,这个价格,十万一台的机器人谁买得起?

对企业来说,机器人的成本还是太高,甚至不如人便宜好用。而对家庭来说,机器人目前即使能够取代保洁阿姨,仍然会面临那个老问题,即机器人比人鬼。

考虑到机器人的损耗、电池、不可退换原则,和人比起来,真的没有优势。

当然,即便我们更乐观来看,未来我们靠着内卷把机器人价格打下来了,问题反而会更麻烦;如果企业和家庭大量使用机器人的话,情况会更糟,那就是机器人取代了人,那人怎么办?

人怎么办?

今天美国科技企业在ChatGPT的影响下,都已经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力优化,没错,就是史无前例,上一次美国如此大规模人力优化,还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如果机器人这个时候再冒出来,我已经很难想象,未来就业市场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欧美不同,那边缺人,人工成本更高,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人力短缺,尤其是制造业;但我们可不一样啊,我们不是缺人,我们缺的是工作。

今天外卖行业都已经有那么多女性了,可见缺工作已经把女性逼到传统男性岗位上来了,如果机器人还能够在短期内替代人,那我已经不敢想象,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所以,今天的万亿机器人赛道,是技术进步的体现,这没错;但就目前的技术来看,我认为要想大规模落地,还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果大规模落地了,那问题更大,普通人怎么办?去哪里找新的岗位呢?过去的新技术会导致新岗位出现,但人工智能显然是个例外。

如何平衡这一点,我想未来会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end.

来源:大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