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堪称唐代煮茶的代表作。这位晚年隐居洛阳的大诗人,常在寓所里燃起小红炉,烫酒煮茶,邀友叙谈。在一个天欲降雪的傍晚,他写下了著名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据说刘十九是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乃洛阳一富商,与白
一、唐代煮茶雅事
唐代是围炉煮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文人雅士将煮茶与诗词、禅宗结合,创造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趣闻。
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堪称唐代煮茶的代表作。这位晚年隐居洛阳的大诗人,常在寓所里燃起小红炉,烫酒煮茶,邀友叙谈。在一个天欲降雪的傍晚,他写下了著名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据说刘十九是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乃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往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唐代文人围炉煮茶的温馨场景,更展现了茶事在唐代社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茶圣陆羽的风炉设计则体现了唐代煮茶的精妙工艺。他在《茶经》中精心设计的"风炉",多为铜铁铸造,或由陶土烧制,形似古鼎,有三足或四足。陆羽的风炉设计极具象征意义,炉脚上常刻有"伊公羹,陆氏茶"的铭文,彰显其与古代圣贤饮食之道并列的抱负。更为精妙的是,他将易经的五行八卦思想融入其中:炉身三个通风窗口,分别铸有"巽"离"坎"三个卦象符号。"巽"代表风,"离"代表火,"坎"代表水,体现了唐代茶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二、宋代煮茶逸闻
宋代将围炉煮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茶事成为文人雅集的标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趣闻。
苏轼的汲江煎茶堪称宋代茶道哲学的巅峰。这位大文豪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描述了他拖着病体夜半汲水的情景。苏轼此举并非矫情,而是践行陆羽"山水上"的取水之道。诗中"大瓢贮月归春瓮"的奇幻想象,将茶事升华为天人对话。他独创的"分无玉碗捧蛾眉"茶法,用道服紫裳取代红袖添香,让茶席成为独立的精神道场。在黄州冷灶煎茶的岁月里,正是这盏茶汤,护住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则展现了宋代文人夫妇的雅趣。他们以茶为媒校勘金石,茶香混着墨香,浇灌出《金石录》的学术之花。据记载,夫妻二人常在饭后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互相考问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饮茶先后。猜中者往往大笑,致使茶倾覆怀中,反而不得饮。这种将学问与茶事结合的雅趣,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典型写照。
宋徽宗作为帝王,更是将茶事推向极致。他亲撰《大观茶论》,在艮岳举办茶宴,用建盏分茶作画,茶沫幻化的星云山水,恰似北宋文化的璀璨投影。这位艺术皇帝对茶道的痴迷,让茶事成为宋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唐宋煮茶器具趣谈
唐宋时期的煮茶器具本身也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唐代的"茶碾"是碾茶成末的重要工具,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载了其制作和使用方法。有趣的是,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茶中杂咏》十首,其中《茶瓯》一首专门描写了茶具的精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展现了唐代茶具工艺的精湛。
宋代的"茶筅"则是点茶的关键工具,由一精细切割的竹块制成。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筅以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宋人点茶时,用茶筅快速击拂茶汤,使汤花持久,形成各种图案,这种技艺被称为"分茶"或"茶百戏"。杨万里曾诗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形象地描绘了宋代分茶的妙趣。
唐宋时期的"茶托"也颇具特色。唐代的茶托多为漆器或金属制品,而宋代则发展出精美的瓷茶托。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写道:"从来佳茗似佳人,欲把西湖比西子",虽未直接描写茶托,但从中可见宋代文人对茶具的讲究。
这些趣闻轶事不仅展现了唐宋时期围炉煮茶的独特魅力,更反映了茶文化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白居易的雪夜邀饮到苏轼的汲江煎茶,从陆羽的八卦风炉到李清照的赌书泼茶,每一则故事都如同一盏香茗,让后人品味不尽唐宋文人的雅趣与智慧。
来源:野区小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