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球8成产量的红薯,从救命粮变网红零食,用途决定它的地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9:05 1

摘要:1593年,福建商人陈振龙悄悄把红薯藤卷在船缆上,用泥巴糊住藏好,从菲律宾带回中国,那时候福建正闹大旱,地里庄稼长不出来,老百姓饿得活不下去,红薯种下去只要四个月就能收获,一亩地能收几千斤,很快成了救命的粮食,差不多同时,广东人陈益也从越南带回了红薯,这不是碰

1593年,福建商人陈振龙悄悄把红薯藤卷在船缆上,用泥巴糊住藏好,从菲律宾带回中国,那时候福建正闹大旱,地里庄稼长不出来,老百姓饿得活不下去,红薯种下去只要四个月就能收获,一亩地能收几千斤,很快成了救命的粮食,差不多同时,广东人陈益也从越南带回了红薯,这不是碰巧的事,明朝末年人口多、天气又差,人们实在没办法,才跑到海外找生路,后来徐光启琢磨出帮红薯过冬的办法,全国就都种起来了,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从不到一亿增加到四亿,很多人都说这多亏了红薯,1945年抗战结束时,报纸还在呼吁多种红薯救命,1978年中国红薯产量占了全世界的八成三,真可以说是低技术时代的高产奇迹。

红薯没成为大米白面那样的主食,不是因为难吃或者人们不喜欢,而是它有三个实际问题,首先它的热量比较低,一百克红薯只含一百大卡,大米却有三倍多,蛋白质也很少,干体力活的人得吃好几斤红薯才能抵上一碗米饭,这实在不太现实,其次红薯很难保存,水分多怕冷又怕热,一冻就坏,温度高了又会发芽发霉,还可能产生黄曲霉素,不像稻谷能存放好多年,农民种出来也存不住,最后加工起来很费事,红薯没有面筋蛋白,做不了面包和馒头,出粉率也低,小麦可以磨出八成粉,红薯只能出一两成,日本有人尝试用红薯做面包,结果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红薯的质地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木薯本身含有毒素,需要长时间浸泡和彻底煮熟才能食用,口感也比较粗糙,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把它当作主食,但在非洲它却是两亿人的主要口粮,每人每年要消耗上百公斤,有趣的是我们常喝的珍珠奶茶里,九成珍珠原料都来自木薯淀粉,同一种作物在不同地方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非洲人靠它填饱肚子,中国人用它制作甜品,这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好不好,而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

小麦和水稻成为主食,是因为它们产量很高,热量足够,还能存放很长时间,人们能用它们做出各种食物,比如面条、馒头、饺子、米粥和米酒,而且这两种作物早就成了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红薯并不是被淘汰了,而是渐渐不再当主食,以前大家只求吃饱,现在生活好了,更看重方便和口味,如今红薯更多是当作零食,带着回忆,就像冬天路边那一口热乎乎的烤红薯。

超市里卖的红薯干、糖水、粉条,总打着“养生”或“代餐”的招牌,其实原料和以前种的基本一样,烤红薯在冷天卖三五块钱,虽然贵些,但人们买的是熟悉的味道,是小时候的记忆,网红主播推销红薯时,老说“有机”“无添加”,其实多数就是普通红薯,价格却翻了一倍,河南山东福建还在搞红薯深加工,做的多是副产品,比如粉条和淀粉,真正当主食的几乎没有,再看看土豆,它含一点面筋,能炸也能烤,就成了全球通用的快餐原料,薯条、烤土豆到处都是,红薯没这个运气,它天生不适合走工业化的路子。

红薯的命运,说白了就是用途决定地位,它没有失败,只是换了角色,从前用来救命,现在拿来解馋,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时代变化了,人的需求也跟着变了,要是现在让人一天三顿都吃红薯,谁都受不了,但晚上回家时,在路边买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那感觉还是很香的。

来源:老王看世界一点号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