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7年7月,在埃及加尔比亚省的比阿纳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被埃及人尊为“民族解放运动之父”的萨阿德·扎格卢勒。谁也没想到,这个幼年丧父、靠兄长扶持长大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撬动整个埃及民族觉醒的关键人物,用一生的抗争,为祖国劈开了一条挣脱殖民枷锁的道
1857年7月,在埃及加尔比亚省的比阿纳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被埃及人尊为“民族解放运动之父”的萨阿德·扎格卢勒。谁也没想到,这个幼年丧父、靠兄长扶持长大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撬动整个埃及民族觉醒的关键人物,用一生的抗争,为祖国劈开了一条挣脱殖民枷锁的道路。
扎格卢勒的少年时代,满是对不公的反抗。他天资聪颖,14岁就考入开罗著名的爱资哈尔大学,在这里,他被伊斯兰改革派领袖的思想深深吸引,明白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觉醒”的道理。年轻的他看不惯学校里的保守陋习,深夜独自在校园柱子上贴满抨击传单,这份敢为人先的勇气,早已埋下了抗争的种子。24岁时,他毅然参加奥拉比领导的反英起义,虽因被诬告入狱数月,却更坚定了他反抗殖民压迫的决心。
出狱后,扎格卢勒选择用法律作为武器。他成为一名律师,从不为诬告者辩护,还经常为穷苦人免费打官司,凭着廉洁正直的口碑,在司法界声名鹊起。1906年,他出任教育大臣,大力推行免费教育,派遣青年出国留学,试图用知识唤醒民众;后来担任司法大臣,他坚决限制外国人操控的“混合法庭”权力,从不向洋人权贵低头,被英国殖民者骂作“轻率的大臣”,却赢得了埃及人民的爱戴。
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的蛮横彻底点燃了扎格卢勒的反英怒火。英国单方面宣布埃及为“保护国”,解散立法会议,把数十万埃及人派往战场当劳工,却在战后翻脸不认账,拒绝兑现“独立承诺”。已是57岁的扎格卢勒挺身而出,1918年组建“华夫脱党”(阿拉伯语意为“代表团”),带着200万埃及人的签名请愿书,要求与英国谈判独立事宜。
英国当局根本不屑一顾,1919年3月直接将扎格卢勒等人逮捕,流放到马耳他岛。这一举动如同火星撞地球,埃及全国爆发大起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武装反抗,就连商人都关闭店铺,全国上下高喊“释放扎格卢勒”。英军血腥镇压造成四千多人伤亡,却挡不住抗争的浪潮,最终只能释放扎格卢勒。
获释后的扎格卢勒没有退缩,反而开启了“全球维权”之路。他奔赴巴黎和会,向全世界控诉英国的殖民统治;还派遣代表赴美游说,甚至聘请美国律师在国会发声,尽管最终因列强妥协而失败,却让埃及独立的呼声传遍世界。1921年,英国再次逮捕他,将他流放到塞舌尔群岛,但埃及人民的抗争从未停止,英国在国际舆论和国内压力下,终于在1922年承认埃及独立。
1924年,华夫脱党在大选中大胜,67岁的扎格卢勒出任埃及独立后首位首相。他上台后立刻推行改革: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整顿财政、试图收回英国保留的特权。但英国并不甘心退出,同年11月借英军将领遇刺事件施压,逼迫扎格卢勒辞职。即便卸任,他仍以众议院议长的身份继续抗争,约束极端势力,坚持用合法方式争取完全独立。
常年的奔波与斗争耗尽了扎格卢勒的心力,1927年8月23日,这位为独立奋斗一生的老人病逝,享年70岁。埃及全国陷入悲痛,数百万人自发为他送葬,人们哭着喊着“扎格卢勒没有死,他的精神永远活着”。虽然他没能亲眼看到埃及摆脱所有殖民特权,但他播下的民族觉醒种子,最终在1952年七月革命中开花结果。
扎格卢勒的一生,是“打不垮”的一生:两次流放、无数次打压,却始终坚守“埃及要完全独立”的信念。他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把对祖国的爱,化作了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勇气。直到今天,埃及人仍铭记着这位民族脊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为了家园的自由与尊严,至死不渝的坚守。
#扎格卢勒
来源:笑哈哈一点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