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的一纸声明让埃及成为非洲现代史上首个民族独立国家。这场独立不是殖民者的恩赐,而是埃及人民用三年抗争换来的成果——从学生罢课到全民起义,从外交请愿到政治博弈,这个横跨亚非的文明古国,在一战后的浪潮中挣脱了双重殖民枷锁。
扎格卢勒
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的一纸声明让埃及成为非洲现代史上首个民族独立国家。这场独立不是殖民者的恩赐,而是埃及人民用三年抗争换来的成果——从学生罢课到全民起义,从外交请愿到政治博弈,这个横跨亚非的文明古国,在一战后的浪潮中挣脱了双重殖民枷锁。
故事要从一战前说起。埃及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实则从1882年起就被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让英国死死攥住这片土地 。就像被两个老板同时压榨的打工人,埃及既要给奥斯曼交“管理费”,又要听英国的实际指挥,棉花出口的巨额利润全被殖民当局和外国商人瓜分。
一战爆发成了转折点。1914年,英国借口奥斯曼加入同盟国,干脆宣布埃及为自己的“保护国”,直接接管了所有权力。为了让埃及人全力支援战争,英国官员拍着胸脯承诺:“只要帮我们打赢,战后就给你们独立!” 埃及人信了这话,派了数十万劳工奔赴战场,无数青年战死沙场,家园还成了英军的补给基地。可等1918年一战结束,英国却翻脸不认账,还想继续把埃及当“殖民地提款机”。
“说好的独立呢?” 埃及人民的愤怒被点燃了。民族领袖扎格卢勒站了出来,他联合三位志同道合者,找到英国驻埃及专员,要求英军撤离、准许埃及完全独立,还打算组建“代表团”去巴黎和会申诉——这个阿拉伯语里叫“华夫脱”的代表团,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华夫脱党 。
英国殖民当局根本没把这个诉求放在眼里,1919年春天直接逮捕了扎格卢勒等人,把他们流放到了马耳他岛。这一下彻底引爆了全国反抗:开罗的学生率先走上街头示威,工人立刻罢工停了工厂和铁路,商人关了店铺,就连农村的农民都拿起武器,在各地开展游击战争,袭击英军据点、破坏交通线 。这场自发性的起义席卷全国,巷战在各大城市爆发,英国动用武力镇压,造成四千多埃及人伤亡,但越镇压,反抗的火苗越旺。
面对全民抗争的浪潮,英国不得不让步。1920年,他们释放了扎格卢勒,可谈判桌上依然态度强硬,坚持要保留对埃及的控制权。扎格卢勒没有妥协,他带着华夫脱党继续组织非暴力抵抗,一边发动全国性罢工,一边向国际社会呼吁,让英国的殖民统治陷入舆论困境 。当时的英国刚打完一战,国力大减,实在扛不住埃及的持续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最终在1922年2月28日宣布承认埃及独立。
但这场独立带着明显的“水分”:英国保留了四项核心特权——掌控苏伊士运河、驻扎军队、主导外交事务,还要管辖苏丹地区。就像给埃及松了绑,却还系着四根绳子,埃及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实际仍被英国牢牢控制。即便如此,这仍是历史性的突破,埃及成为继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之后,非洲第三个独立国家。
1923年,埃及公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1924年首次大选,华夫脱党大获全胜,扎格卢勒出任独立后第一任首相 。可英国并不甘心退出,同年就借英军将领遇刺事件,强行解散议会,剥夺了扎格卢勒的权力。这位为独立奋斗一生的民族英雄,在1927年带着未竟的遗憾病逝,但他的抗争精神早已深入人心。
此后几十年,埃及人民从未停止争取完全独立的斗争,直到1952年七月革命,才彻底摆脱英国殖民控制。但一战后的这场独立运动,已经为埃及播下了民族觉醒的种子。它不仅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根基,更点燃了整个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火种,证明了团结起来的人民,能打破看似坚不可摧的殖民枷锁。
从被双重殖民到形式独立,埃及的抗争告诉我们:自由从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斗争换来的。这场发生在百年前的独立运动,至今仍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民族的尊严,永远要靠自己争取。
#埃及独立
来源:笑哈哈一点号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