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路是一部流动的史诗,书写着深圳从边陲小城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传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浪潮中个体与时代的共生共振。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由深圳美术馆主办的“流动的脉搏——深南大道串起的城市史诗”正在深圳美术馆展出,凭借主
道路是一部流动的史诗,书写着深圳从边陲小城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传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浪潮中个体与时代的共生共振。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由深圳美术馆主办的“流动的脉搏——深南大道串起的城市史诗”正在深圳美术馆展出,凭借主题鲜明的立意、丰富多元的展品、别具一格的展陈,迅速“圈粉”,吸引众多市民、学者与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掀起观看打卡热潮。
该展汇聚油画、摄影、装置、数字艺术、声音现场及文献实物等百余件展品,其中不乏梁铨、杨光、李景湖、罗凯星等多位艺术家的特邀创作。展陈设计融合非线性参观路线、交互影像与文献档案,构建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四大版块,构建多元艺术叙事
深南大道的修筑与延展,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同步。深圳大道不仅见证了城市崛起的过程,也记录了普通市民的生活轨迹。
当观众走进展厅,就被展陈设计所吸引——“深南大道”被搬进了展厅。红绿灯、道路标识、《拓荒牛》雕塑,瞬间将观众带入峥嵘岁月。展览通过“时光褶皱”“流动的风景”“人间剧场”“未来诗篇”四大板块,从地缘政治、空间生产与日常实践三个层面构建深南大道的多元艺术叙事。
2025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的发展历程是世界城市史上的重要篇章。作为贯穿城市东西的核心主轴,深南大道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记录时代变迁、承载集体记忆的重要文化地标。本次展览以深南大道为叙事主线,通过多维度、多媒介的艺术呈现,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理空间与人文情感的双重互动。
策展人罗惠菱表示,此次展览试图突破传统城市建设主题展的叙述框架,从城市主干道切入,扩展到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市民生活、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以及人的福祉,最后将实指的道路与抽象的人生道路结合起来。“我们希望观众在作品中读懂一条道路与一座城市的共生共长,感受其中蕴含的开拓勇气、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进而思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人与艺术之间持续对话的可能。”
展览的文献作品是一大亮点。《深圳特区报》的新闻报道、深圳广电的广播节目《我走深南路》、政协深圳市委员会制作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深南大道——深圳口述史系列视频第4期》……史海钩沉、政令法规、蓝图经纬、市井百态,建构起观众对深南大道的认知与想象。
著名的孺子牛雕塑为“深南艺术大道”上的首件作品。在“时光褶皱”中,艺术家以老照片、纪实摄影和国画重现电子大厦、上海宾馆等标志建筑的变迁,追溯城市发展的年轮;“流动的风景”捕捉大道上不息的车流与人潮,以动态视觉语言诠释城市的节奏与生命力;“人间剧场”聚焦市井百态与个体命运,从市集到社区,展现人与道路共生的温度;而“未来诗篇”则通过数字生成、概念蓝图与虚拟现实,展开对智慧交通与城市未来的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特别设置互动区,观众可通过老物件追忆过去,并通过“打卡墙”留言等方式参与共创,共同编织深南大道的集体记忆。老式电话、DVD、证件照、交通卡、磁带等具有时代记忆的物品,引起了观众热情讨论。
绘制出一幅融合历史感与未来性的城市画卷
本次参展艺术家时间跨度广泛,不仅涵盖老中青几代创作者,还包括已故的20世纪广东美术名家。他们中既有长期关注深圳本土题材的实践者,也有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青年力量,创作媒介从传统绘画、摄影到装置、多媒体、数字艺术,乃至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研究方案等跨领域实践。他们以深南大道为灵感,从个人记忆与社会观察出发,共同绘制出一幅融合历史感与未来性的城市画卷。
面对大量的文献和艺术作品,策展团队使用“揉面团”的方式,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一些作品和档案资料全部揉在一块儿,没有疙瘩。然后再进行“洗面筋”的工作,抽取和强化展览的筋骨。正如罗惠菱所说,展览要把学术“软着陆”,最后落脚点在城市与人的共生关系。“在展览中,我们看到摄影师、媒体记者、艺术家、规划院的工作者以及市民等不同身份的人眼中的城市。展览把他们的成果呈现在一起时,我们希望引发观众去思考、去追问,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该展的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认为,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关于一条路的展览,更是一部关于一座城、一群人、一个时代的立体史诗。所谓立体,即是多个体、多视角的复数,它构建了一个让所有心系这座城市的人均能表露心声和获得共鸣的舞台。在他看来,展览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大道沿线地标建筑和街景的时代变迁,以档案、图像、实物以及各类艺术作品的综合形式呈现了无数鲜活的个体视角和微观叙事。
“让人心动”的展陈,激发情感共鸣
策展人罗惠菱在策划之初一直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走进这展览,从中去了解深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由图壤设计带来的展陈在空间参观方式上从“单向路径”到“多维场域”,在作品陈列上从“线性陈列”到“多元融合”,空间与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作品的多元与非线性叙事空间完美契合,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灵活的“个性化”参观路线。
“我们把摄影作品放在前面,就是希望观众对深南大道首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罗惠菱告诉记者,此次从馆藏作品中精选一批深南大道和城市生活相关的,兼具纪实性、时代性与艺术性的摄影作品,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深圳大道的变迁以及作品背后的温度。
记者观察到,看展的观众涵盖各个年龄段,其中年轻人的占比较高。在深圳从事教育工作的周小姐告诉记者,她是2015年来到深圳工作,已经有10年了。“这个展览很亲切。深圳人都知道深南大道,它不仅是城市的主干道,也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通过这个展览,我了解了深南大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观众马先生“点赞”展览的温度与高度。“深南大道对深圳人来说不仅是一条路,更是城市的精神载体。我看过展览之后特别有感触,深圳的蝶变与飞速发展跃然眼前,给人振奋的力量。”
深圳美术馆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城市风向的观察者、城市记忆的保存者、城市创新的推动者”这一使命。本次展览不仅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以来首个综合型城市研究主题展。展览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着力于推动馆藏建设与青年策展人培育。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2026年1月14日。
来源:读特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