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公里防线血崩!红军城95%沦陷,泽连斯基闪现赫尔松寻转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9:00 1

摘要:短短两个月内,红军城和米尔诺赫拉德这两座城市的局势都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长达1000公里防线即将崩溃,据俄方所说,红军城95%的区域都已经被俄军控制,仅剩的乌军残部被压缩在狭小包围圈内,苦苦支撑。

短短两个月内,红军城和米尔诺赫拉德这两座城市的局势都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长达1000公里防线即将崩溃,据俄方所说,红军城95%的区域都已经被俄军控制,仅剩的乌军残部被压缩在狭小包围圈内,苦苦支撑。

而就在红军城之战马上就要出结果的时候,泽连斯基却突然现身数百公里外的赫尔松前线,高调宣称“制定加强防务政策”。

东部防线为何会如此迅速到达血崩的边缘?泽连斯基此时闪现赫尔松是为了寻求新的转机吗?

红军城的战事,并非一朝一夕的溃败。从去年开始,这里就是俄乌双方争夺的焦点。但局势的真正恶化,始于今年夏季。6月,俄军首次潜入城市,乌军一度宣称成功驱逐敌军,甚至邀请媒体高调展示“控制权”。

然而,这场胜利的泡沫在8月被彻底戳破,俄军卷土重来,以更激进的方式展开渗透。起初,基辅当局和亲乌媒体试图营造“局势稳定”的假象,直到10月底,外界才惊觉红军城及其卫星城米尔诺赫拉德已被俄军铁桶般围困。

为什么红军城会在短短两个月内从“可控”滑向“沦陷”?

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乌军实力不足,红军城内的守军长期处于“疲劳作战”状态,兵力补充几乎停滞。俄军则利用无人机优势,精准打击乌军后勤线,使得弹药和物资运输陷入瘫痪。

而且乌军手中的弹药多数因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士兵们不得不“自行采购”反无人机设备。这种资源错配,直接导致守军陷入“死亡包围圈”,约9000名士兵被围,补给中断,撤退无路。

但在我看来,比军事失利更致命的是从泽连斯基到他的核心幕僚整个基辅高层都在“说谎”,都在“自己骗自己”。

从今年7月的“肃清行动”开始,泽连斯基以“整顿军方”为名,清除异己,控制信息流。行动结束后,俄军重返红军城的消息被刻意压制,媒体焦点被引导至多布罗皮利亚反攻。这种舆论操控,创造了短暂的“乐观期”,却埋下了更大的危机。

当战地记者、甚至部分议员试图揭露真相时,当局将其标签为“破坏士气”。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可笑的一幕:前线部队被要求向上级报告“乐观消息”,甚至在地图上标注“控制”的阵地,实际可能空无一人。

泽连斯基为了维持“国际观瞻”和国内舆论控制,不惜牺牲前线战局,进行了一系列致命操作。最典型的是,在红军城局势急剧恶化的关键时刻,泽连斯基却下令从预备队中抽调空降兵和突击团,投入到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的反攻行动中。

更可笑的是,这场反攻被包装成“挫败俄军钳形攻势”的壮举,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反攻未能打通战略补给线,反而浪费了本可用于红军城的资源。

可即便当时局势已经在肉眼可见的恶化,泽连斯基却仍在散播“局势可控”的谎言。

11月初,他声称红军城内仅有300名俄军,表示马上就能解放红军城,乌总司令还立下了7天解围红军城的军令状,可时至今日,不见乌军有任何突破,反倒传来不少红军城内乌守军投降的消息。

这种从上至下的撒谎不仅误导了公众,还让国际社会对乌军真实处境产生误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军队和指挥官撒谎是因为一旦报告阵地失守,他们就会接到“务必收复”的命令,但“收复”不易啊,撒谎可以解决不少“麻烦”。

而谎言的制造者泽连斯基,则是为了维持政治稳定,为了稳住欧洲人,所以他将舆论管控作为手段,压制一切不利消息。

从当前的局势来看,红军城彻底沦陷也就是最近几周的事情了,但泽连斯基似乎并不想就此认输,于是他出现在了赫尔松右岸。

这里距离俄军阵地仅数公里,他不仅发表励志演讲,还高调宣布“加强赫尔松防务”。泽连斯基这是准备把赫尔松当做新的转机了?

赫尔松方向是乌克兰目前少数仍具地缘优势的区域。第聂伯河将赫尔松一分为二,乌军控制西岸,俄军占据东岸。若乌军能集结剩余兵力在此处发起强渡反攻,不仅可能夺回部分领土,还能牵制俄军东部攻势,甚至威胁克里米亚。

但问题在于,乌军是否还有能力开辟“第二战场”?

首先,西方援助虽未中断,但速度与规模已大不如前,若乌军强渡第聂伯河,需克服俄军严密的岸防工事与无人机监控,若没有西方武器和兵力的支持,胜算渺茫。

其次,红军城的陷落已经使得乌军东部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俄军很可能借此向乌克兰腹地继续推进,重启“南北钳形攻势”,届时1000公里防线将彻底崩溃,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将注意力和资源转向赫尔松方向,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最后,乌军目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兵力短缺而非战略方向选择。据估计,乌军在整个前线缺少至少15万兵力,且这一数字随着每日的伤亡还在不断增加。

没有足够的士兵,任何精彩的战略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以说,泽连斯基的赫尔松之行,更像一场“政治避险”。一方面,他需要向国内民众和西方盟友展示“乌克兰仍在战斗”的形象,避免红军城溃败引发的信心崩塌。

另一方面,此举可能为后续推卸责任埋下伏笔,若东部防线全面崩盘,泽连斯基可声称“战略重心已转移至赫尔松”。

乌克兰的真正转机,已经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政治与军事体系的深刻改革。撤换总司令、惩治腐败官员、重建前线信任,这些举措比“赫尔松闪现”更能凝聚人心。但泽连斯基还来得及吗?他还有时间吗?

来源:薛小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