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眼中,阜阳仍是那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但数据却在悄然刷新认知:2025年1-8月,阜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稳居皖北第一。
当黑煤炭不再是锅炉里的燃料,而是化身为尼龙66、液氢、电子特气——在阜阳颍东,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产业革命,正悄然改写一座城市的命运。
“我们围绕‘3223’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战新产业集聚。”颍东区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鑫在采访中如是说。
在很多人眼中,阜阳仍是那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但数据却在悄然刷新认知:2025年1-8月,阜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稳居皖北第一。
而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颍东化工园区里那块“会变形”的煤。
这片规划约8平方公里的园区,是安徽省首批认定的化工园区,也是皖北地区实现“煤头化尾”全链条发展的专业平台之一。 如今,这里集聚了昊源化工、中科昊海、杭摩科技等一批代表性企业。
阜阳颍东化工园区 图源:阜阳颍东区政府“我们从‘一块煤’出发,按照‘煤头化尾、一头多尾、首尾相连、循环利用、吃干榨尽’的要求,坚持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路线。”颍东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飞飞介绍,园区着力打造以高端煤基化学品、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板块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原料不出园,产业链协同”成为现实。
一场关于“煤”的“变形记”,正在颍东悄然上演。
技术破局:“变形”背后的硬核力量
“没有技术突破,就没有这场‘变形记’。”颍东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俊礼指出。从煤气化到尼龙66合成,从尾气提纯到液氢制备,每一步都充满技术壁垒。
颍东的口孜东矿拥有7.3亿吨储量、500万吨年产能,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然而,单纯资源输出模式已难以为继。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下的“变形术”。在昊源化工的生产车间,黑色煤炭经煤气化炉高温转化为甲醇、乙二醇、合成氨等基础化工原料,再通过产业链延伸,最终在尼龙66生产线上转变为白色颗粒状的高端工程塑料。“这不是简单的工艺升级,而是从传统煤化工到高端材料的跨越。”昊源化工副总经理吴珍汉表示,公司年产40万吨尼龙66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24年8月投产,即便市场竞争激烈,仍凭借国际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广泛应用场景展现出强劲潜力。
这场“变形”背后,是技术壁垒的艰难突破。尼龙66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昊源化工曾一度“求技无门”。“是政府牵头带我们赴上海与合作方洽谈,才成功拿到技术授权。”尼龙66车间主任官进军回忆。面对全英文技术资料和有限的学习渠道,企业组建专项技术团队,逐步打通生产工艺,掌握了核心技术,摆脱了对尿素、甲醇等传统产品的单一依赖。
煤炭的“变形”并未止步于尼龙66。在中科昊海,来自昊源化工的工业尾气经化学脱氢、低温精馏等工艺,提炼出纯度达5个9标准的氪气、氙气等特种稀有气体及高端液氢。“这些尾气以前直接排放,现在成了‘金原料’。”中科昊海吴平介绍,仅2021年,公司通过售卖回收的稀有气体就净赚近1亿元。这种“变废为宝”依托于超低温提纯、高纯度精馏等核心技术,其中氖气、氦气提纯需达到零下200℃–260℃的超低温环境,普通企业难以实现稳定操作。
杭摩科技的落地进一步延伸了煤炭的“变形”链条。公司依托园区内昊源化工的尿素、甲醇等原料,生产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保温层的酚醛树脂,以及适配新能源汽车长续航电池的硅碳负极材料前驱体。“我们的酚醛树脂在铸造用、覆膜砂用等细分领域市占率全国第一。”杭摩科技财务经理王建军表示,正是颍东完善的产业生态,让企业得以聚焦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数据见证转型成效:2025年前三季度,颍东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9.1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昊源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比达81%。一块煤的科技“变形”,正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链”上发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我们不再是单个企业的集合,而是一个生态系统。”阜阳市颍东化工园区管理中心王超说,“单个企业的突破只能形成‘亮点’,只有产业链协同发力,才能催生‘奇点’爆发。”
在这一系统中,企业之间不是孤岛,而是“隔壁邻居”。
颍东新材料产业的崛起,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头多尾”的链式发展格局。从基础化工向下游延伸PET、PS、SEBS、PA66、PBAT、PETG等高附加值细分产业链,布局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原料—中间体—高端材料”的链群协同生态。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首先体现在“隔墙供应”的空间布局上。园区通过科学功能分区,让昊源化工、中科昊海、杭摩科技等企业相邻而建,实现资源高效流转。昊源化工的尾气直接通过管廊输至中科昊海,省去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杭摩科技就近采购昊源化工的基础原料,大幅降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管理成本。“这种区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的,让我们在成本控制上具备先天优势。”杭摩科技负责人坦言,园区530亩的充足建设用地,满足了企业从浙江来到阜阳扩大生产的核心诉求,最终形成高效生态体系。
阜阳颍东化工园区 图源:阜阳新闻网龙头企业的带动加速了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以昊源化工为核心,园区吸引了中科昊海、杭摩科技等配套企业入驻,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片”的协同效应。目前,颍东化工园区已成为省内尼龙 66 产业重要的示范基地,成为阜阳乃至皖北重要的化工产业承载平台。“我们不仅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核心承载区,更致力于打造高端煤基化工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从传统煤化工型向高端材料型的价值跃升。”王超表示。
绿色转型也是园区发展的底线坚守。在项目审批环节,园区严守准入门槛,遏制高排放项目,优先支持低碳循环项目。企业层面,昊源化工“废水零排放优化改造项目”提升处理能力20%,中科昊海废气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压力;园区前瞻性布局绿氢、CCUS等低碳技术,聚焦PGA、PBAT等绿色可降解材料,依托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制甲醇等技术,构建“农业废弃物—生物基化学品—高端材料”的循环闭环,打造“煤—生物质”双源驱动的绿色产业生态。
创新基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科学的园区规划与龙头企业引领,构建了颍东产业生态的“硬件”;政策的精准赋能,则为其注入了不可或缺的“软件”活力。颍东区工信局围绕“3223”产业布局,深入开展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在数智转型方面,鼓励企业运用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能工厂;在绿色发展方面,则引导企业申报绿色工厂,促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
创新平台的搭建是技术跨越的基石。目前,颍东已建成75家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6家,涵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类型,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这些平台成为企业攻关的“主战场”。昊源化工的省级技术中心与博士后工作站联合韩国专家团队、华东理工大学等力量,自主研发的吗啉系列产品拥有6项国家专利,其2000吨级半废锅粉航天煤加压气化装置持续稳定运行超750天,创下世界纪录,能耗降低15%。依托园区中试基地,颍东还建成尼龙66聚合、氢提纯专用中试线,助力企业突破瓶颈、加速成果转化。2024年,全区研发投入达5.3亿元,增速29.1%,居全市第一;研发投入强度1.9%,连续三年全市第二。
“一块煤的科技变形,核心是技术的突破,关键是人才的支撑。”刘俊礼表示。颍东推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政策,建立规模超4万人的“颍东籍”与“泛颍东人”人才库,将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高层次科技团队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对通过省级认定的团队给予大额资金支持,目前已有2家团队在颍东创办科技企业。在服务保障方面,每年择优以“拨转股”和股权投资方式支持200万–2000万元;对新建备案的院士工作站给予100万元建站资助,考核优秀的再奖80万元。
金融支持为创新注入活水。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颍东推出“科技贷”,已为29家企业出具35份推荐函,涉及融资需求1.89亿元,实际放款7650万元。针对昊源化工等龙头企业申报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局构建“全流程陪伴式”指导机制,协助整合申报材料,成功助力企业获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并获60万元资助。
产学研融合进一步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通道。颍东深化与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理化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煤气化、氢能提纯、尼龙66合成等开展联合研发。昊源化工与东华大学合作研发阻燃尼龙66专用料,依托30亿元尼龙新材料产业园推进中试;企业与中科院理化所共同研发清洁煤气化技术,推动传统工艺升级。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搭台”的协同模式,创新成果得以更快落地,为产业转型提供持续动能。
区域协同:从"皖北一隅"到"长三角枢纽"
“颍东的产业发展当与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推进,努力实现从‘区域供应’到‘枢纽服务’的角色转变。”颍东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飞飞指出,在推动化工新材料发展的过程中,颍东不仅注重本土产业链的完善,更将视野投向整个长三角的区域协同。
作为安徽省北部重要的工业板块,颍东并未局限于地方性配套角色。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颍东化工园区积极构建“原料+技术+市场”跨区域协同机制,推动产业定位从“区域性化工基地”向“长三角高端新材料协同节点”跃升。
园区重点发展的尼龙66、特种工程塑料、电子特气等产品,精准对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对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需求。随着长三角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高性能新材料的本地化供应需求日益迫切,颍东的产业链布局恰好填补了这一区域市场空白。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颍东并非被动接纳,而是主动筛选、精准嫁接。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建中试基地、共享人才资源,颍东与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建立深度链接,推动科技成果在颍东进行中试放大和产业化落地,形成“基础原料在颍东—技术研发在长三角—市场面向全国”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绿色与集约发展的后发优势,成为颍东融入长三角的“通行证”。园区严格执行的环保准入标准、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与长三角“绿色共保”理念高度契合,吸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环境影响小、市场前景广的优质项目落地。
如今,颍东化工园区已逐步成长为长三角新材料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节点。这里不仅是长三角高端材料的稳定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区,更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能级与影响力。
颍东的转型之路,正是一条通过区域协同实现能级跃升的生动注解。
结语
在颍东,一块煤的“变形记”,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座城市的转型宣言。
正如阜阳颍东化工园区管理中心王超所说:“我们不再仅仅依赖煤炭资源的基础利用,而是致力于成为高端新材料的生产者。”
从黑色燃料到绿色原料,从传统工业到智慧集群--阜阳颍东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加速发展、拥抱未来。
而这场静默的“变形记”,才刚刚开始。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