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变了,8000家店迎战万店瑞幸,“美式”星巴克扛不住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21:24 1

摘要:“15分钟咖啡从天上掉下来”——深圳南山写字楼午休的白领刚刷完这条短视频,美团无人机已经悬在头顶,一杯冰美式稳稳落进取餐柜;同一时间,上海静安嘉里中心门店里,店员把刚做好的龙井拿铁递给外卖骑手,小票上印着“抖音团购已省9元”。

“15分钟咖啡从天上掉下来”——深圳南山写字楼午休的白领刚刷完这条短视频,美团无人机已经悬在头顶,一杯冰美式稳稳落进取餐柜;同一时间,上海静安嘉里中心门店里,店员把刚做好的龙井拿铁递给外卖骑手,小票上印着“抖音团购已省9元”。

这一幕不是广告片,是星巴克中国2025年1月最真实的日常,也是博裕资本接手后第一组能被摄像头拍到的成绩单:无人机配送上线20天,深圳试点门店午高峰外卖占比从38%冲到61%,单店日销多出整整一千块;苏州研发中心推出的“茶咖融合”系列,18元定价,直接把瑞幸16元档的橙C美式挤下热销榜第一。

数字看着热闹,背后却是星巴克在中国第一次把“高端”标签亲手撕掉——降价、下乡、上无人机,动作快得像身后有狼追。

狼真的来了。

瑞幸在百强县插满小蓝旗,幸运咖的赶集三轮车开到村口,蜜雪冰城的人把咖啡机直接搬进菜市场。

星巴克再端着架子,就只能留在一线城市的玻璃橱窗里当拍照背景。

博裕资本算过一笔账:县域门店一天卖200杯就能打平,幸运咖同样位置卖400杯才回本,因为星巴克把原料成本砍了15%。

怎么砍的?

把云南咖啡豆采购量从15%拉到35%,就地烘焙,运费省一半;跟伊利定制县域专供奶,每升便宜8毛;门店面积从200平缩到80平,砍掉一半座位,外带率反而提到70%。

省下来的钱没进总部口袋,全部拿去补贴加盟商:县城小店毛利率给到60%,比直营店还高8个点,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上无人机和移动餐车,把“15分钟送达”刷成当地消费者的肌肉记忆。

有人质疑无人机是噱头,成本比骑手高。

博裕把账摊开:一架无人机每天飞20趟,摊下来每杯运费1块7,比高峰期骑手便宜3毛,还不用给社保;机身广告位租给抖音,每月再收5000块,等于白捡。

更关键的是数据——无人机航线经过的写字楼,次日复购率提高19%,因为“从天上掉下来”的视频在抖音本地榜挂了整整两天,门店自己没花一分推广费。

字节跳动的AI选品系统顺势接入:成都试点区域把“普洱美式”换成“花椒拿铁”,单周销量翻一倍;重庆县域直接上架“火锅底料风味”,复购率高出常规款47%。

过去星巴克推新品要8周,现在3周就能上,菜单像短视频一样日更,消费者图新鲜,品牌被吐槽“不咖啡”也认了——先活下去,再谈调性。

下沉市场的真实面貌比财报更直白。

浙江桐乡濮院镇,星巴克移动餐车早上7点停在毛衫市场门口,30秒出杯,商户拿完就去开档口;隔壁幸运咖9块9一杯,排队的人更多,可摊主还是愿意多花6块买星巴克,理由简单:“请客不丢面子。

”同一群人,自己喝选9块9,请客选15块8,品牌溢价没死,只是从“高端”变成“得体”。

博裕抓住这个缝隙,把门店拆成三种形态:县城80平小店做自提,乡镇餐车做赶集,无人机做园区,一套组合拳下来,县域门店经营利润率反超一线城市3个百分点。

数据一出,加盟商挤破头,2025年Q1新签300家里60%在县城,保证金一次交50万,账上现金回笼12亿,博裕用这钱再建云南烘焙厂,闭环跑通。

挑战也摆在眼前。

云南咖啡豆产量有限,从15%提到35%容易,再往上走就得抢瑞幸、库迪的豆子,价格水涨船高;伊利定制奶只在县域卖,一线城市仍用进口奶,供应链一分为二,复杂度翻倍;更棘手的是人——原CEO蔡德粦调任亚太区,蜜雪冰城前高管接管华南大区,基层店员私下吐槽:“以前讲第三空间,现在讲翻台率,话术手册一天三变。

”组织架构重组,区域经理换血,老员工离职率升高,新员工培训跟不上,无人机降落点经常出错,上海一位顾客连收三杯别人的咖啡,投诉到黑猫平台,热搜挂了一下午。

博裕不得不再掏2000万做应急培训,等于每卖一杯又贴进去3毛。

对手也没闲着。

瑞幸在百强县测试“自动贩售亭”,设备成本1万5,一天卖80杯就赚钱,外观做成小蓝杯造型,夜里还能当路灯;幸运咖的赶集车直接开进庙会,现场打碟送优惠券,大爷大妈排队扫码,一天拉新1200人。

更隐蔽的战场在房租——县域核心商铺被蜜雪冰城系提前锁仓,星巴克只能拿次核心位置,无人机再快也解决不了“找不到好门面”的老问题。

博裕的应对简单粗暴:给房东分成,把租金从固定改成“底薪+流水分成”,卖得多房东也多拿,半年内在四川、湖南拿下80个黄金拐角,可一线城市房东不吃这套,北京三里屯门店续租时业主直接加价50%,博裕只能砍掉二层座位,把外带窗口扩成原来的两倍。

消费者端的价格敏感度像一把钝刀,慢慢割着品牌溢价。

第三方调研显示,县域消费者愿意给星巴克多付的钱只有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超过20块就选幸运咖,超过25块直接转身。

博裕把“茶咖融合”定在18到22元,就是贴着这条红线跳舞——再低就碰瑞幸基本盘,再高就没人买单。

跳舞的结果是一线城市老客吐槽“星巴克变low”,会员星礼包销量下滑12%;县域新客却吃这一套,普洱美式上市首周就占门店销量21%,此消彼长,总营收还是往上走。

博裕内部开会拍板:先保增长,再保调性,真到品牌快掉光那天,再出“经典回归”系列把老客拉回来,反正配方都在,情怀也能批量生产。

12个月倒计时已经启动。

博裕对外喊“万店目标”,内部KPI写得很细:2025年底县域门店破2500家,无人机覆盖100城,云南豆采购占比过50%,加盟商单店回本周期从18个月压到12个月。

每一项都绑着现金对赌——完不成,总部回购股份,博裕兜底;完成了,加盟商再开第二家店保证金减半。

资本玩法赤裸,却有效:一季度现金回流12亿,二季度计划再募20亿,把烘焙厂、无人机、奶厂全部装进一个新基金,对外卖收益权,对内继续加杠杆。

星巴克中国第一次像瑞幸一样奔跑,不再谈“第三空间”,只谈“15分钟触达”,不再说“唤醒城市咖啡文化”,只说“帮加盟商赚钱”。

高端故事讲累了,现在讲的是现金流故事,只要账上还有钱,故事就能继续。

一线城市的玻璃橱窗还在,只是里面坐的人少了;县城集市的移动餐车刚支起遮阳棚,喇叭循环播放“星巴克咖啡15分钟送到家”。

两个画面同时存在,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

博裕把接力棒塞进加盟商手里,自己站在终点线数钱,终点线却不断往后挪——今天挪到云南烘焙厂,明天挪到无人机工厂,后天可能挪到奶源地。

咖啡还是那个咖啡,喝法已经天差地别,唯一不变的是资本要回报,消费者要便宜,加盟商要利润,三方拉扯,把星巴克中国拉成一张拉满的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张弓能不能射中“万店”靶心?

云南豆子够不够、无人机掉不掉链子、县域消费者买不买单,每一步都是变量。

博裕没有给退路,只给对赌协议——赢了,星巴克中国变成下一个瑞幸;输了,品牌溢价彻底归零,只剩一堆无人机和移动餐车等着折价出售。

你愿意押哪边?

来源:顶级画板DrMtk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