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煤化工可持续发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7 05:07 1

摘要: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深刻重构。煤化工已从过去的粗放式扩张转向以技术升级和低碳转型为特征的新阶段,其与石油化工的关系是互补大于替代。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行业需克服减排和技术创新瓶颈等困难,走好可持续发展路。文 ‖ 马英君 贾婷婷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深刻重构。煤化工已从过去的粗放式扩张转向以技术升级和低碳转型为特征的新阶段,其与石油化工的关系是互补大于替代。

技术全球领先,产业集中度提升

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经过十余年示范发展,已在规模和技术上稳居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和煤制气四大类示范项目累计年产能分别达到1909.5万吨、1197万吨、844万吨和115.95亿立方米。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

传统煤化工方面,我国更是绝对的主导者。以甲醇为例,2024年我国甲醇总产能超过1.1亿吨,占全球总产能的60%,其中煤制甲醇工艺路线占比75%左右,主导着国内供应格局。我国合成氨产能同样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超过7500万吨,其中以煤炭为原料的“煤头”装置占比约74%,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气头”装置占比约17%。

我国煤化工产业布局高度集中,已在煤炭资源富集区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相对充足的土地供给以及政策支持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重大煤化工项目落地,形成了从煤炭开采、洗选到煤气化、液化再到下游烯烃、乙二醇、油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内部实现了原料互供、能源梯级利用和基础设施共享,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整体竞争力。这种集聚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战略布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化工原料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本博弈是核心,替代关系动态变化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竞争,本质上是原料成本的竞争,核心观测指标是国际油价与煤价的比值。两者在产品结构、区域布局、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烯烃、乙二醇等关键大宗化学品领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

成本竞争力分析:关键的“煤—油”价格比。经济学上普遍认为,当布伦特国际原油价格/中国5500大卡煤炭价格的比值高于7~8时,煤化工路线具备较强的经济性;反之,当比值低于7时,煤化工路线经济性减弱,石油化工路线占据优势。过去五年,这一比值经历了剧烈波动。在2020年国际油价暴跌和2021年能源危机期间,该比值分别触及极端低点和高点,导致了煤化工盈利能力的过山车式变化。此外,煤炭价格受国内供需、运输、环保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国际油价则更多受国际地缘政治、OPEC+政策、全球经济预期等外部因素驱动,二者波动周期不完全同步,进一步加剧了煤化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对比煤制烯烃与石油基蒸汽裂解制乙烯的成本,煤制烯烃路线的成本曲线2021年末后走势相对平缓,当布伦特国际原油价格高于60美元~65美元/桶时,成本优势显著。这源于煤炭价格相对稳定,使其在国际油价中高位运行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性。反观石脑油裂解路线,成本与国际油价高度正相关,波动剧烈;在国际油价低谷期虽然具有成本优势,但在国际油价中高位运行时压力显著增大。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普遍处于偏高水平,油制烯烃成本明显高于煤制烯烃。

产品替代关系:直接竞争与间接补充。

甲醇:煤制甲醇是绝对主流,其下游消费中,甲醇制烯烃/煤制烯烃占比约51%,是连接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关键节点。通过甲醇制烯烃工艺生产的烯烃与石油路线的烯烃直接竞争,两者的价差直接反映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盈利强弱。此外,甲醇还可作为燃料、溶剂、制氢原料等,与石油化工在部分细分市场形成交叉竞争。

烯烃:煤制烯烃与石油制烯烃(石脑油裂解、PDH等)在产品端同质化竞争。煤制烯烃路线固定投资大,但原料成本波动相对较小;石油路线则直接受国际油价冲击,灵活性更高。两者在东部消费市场的定价博弈日趋激烈。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石油路线的区域优势和成本竞争力有所增强,对煤制烯烃形成一定挤压。

合成氨:其竞争主要存在于“煤头”与“气头”工艺之间,与石油化工是间接竞争关系。其市场需求更刚性,受农业政策和工业需求的周期性影响更大。在天然气价格高企时,“煤头”合成氨具备明显成本优势;而在气价低迷时,“气头”装置则更具竞争力。

在挑战中发展,在约束中探寻新路

当前,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煤化工行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首先,“双碳”目标下的政策约束与转型机遇。“双碳”战略是行业面临的最大变量,但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煤化工属于高碳排过程,未来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碳排放成本将直接内化为企业成本。这一方面带来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推动了行业向低碳化、精细化转型,催生了CCUS、绿氢耦合等新技术应用场景。

其次,技术发展趋势:低碳化与高端化并行。行业技术发展呈现双重趋势:一是低碳化技术快速推进,CCUS技术示范项目陆续落地,绿氢与煤化工耦合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产品高端化趋势明显,企业纷纷向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如高端聚烯烃、专用化学品、碳材料等)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壁垒。

再次,资源约束下的发展模式转变。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硬约束倒逼行业发展模式转变,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产业布局将进一步向技术条件成熟、环境容量充足的现有集群集中,新项目审批将更加严格。

最后,产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趋势。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力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趋势。通过构建多能互补、多产品联产的一体化产业园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能效和经济效益。

综合分析,中国煤化工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关键的十字路口。短期内,行业仍将凭借原料优势和在关键化工原料供应中的战略地位与石油化工保持动态平衡的互补格局;中长期,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双碳”目标下的减排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技术创新瓶颈三大挑战。可以预见,未来胜出的企业是那些能够率先在低碳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产品高端化转型、并具备强大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行业领导者。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