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刷屏!十大雪诗封神榜,第一句就破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6:43 1

摘要:它落在长安,是岑参笔下“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胡笳;落在永州,是柳宗元“千山鸟飞绝”的孤寂;落在陕北塬上,竟成了毛主席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龙象。

如果你以为雪只是天气预报里一个冷冰冰的图标,那你一定没听过它真正的声音——

它落在长安,是岑参笔下“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胡笳;落在永州,是柳宗元“千山鸟飞绝”的孤寂;落在陕北塬上,竟成了毛主席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龙象。

千年之间,同一片六角冰晶,被李白夸张成席,被白居易听成折竹,被张岱写成末世最倔强的浪漫。

今夜,我们关掉暖气,推开历史的小窗,让十位诗人排成一行脚印——有人踏雪归京,有人风雪夜归,有人把雪当作檄文,有人把雪埋成遗民的碑。

你只需带一杯热茶,听我一句一句念,雪就会从书页里升起,落在你掌心,化成一句悄悄话:

“别眨眼,我每一次落下,都是一次改朝换代的伏笔。”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腊月,岑参在西北边陲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大雪封山,同僚武就(官衔“武判官”)奉调回长安,岑参送至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东门,雪中即席而作。当时西域八月就飘雪,内地还在穿单衣,所以诗一开篇就写“胡天八月即飞雪”,让中原读者瞬间“体感”到边塞的酷烈。

清末民初,这首诗被编入小学课本。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突然下令删除“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理由是“阑干”二字易误导儿童联想到“栏杆”,不文。北大教授刘师培听说后,在课堂上大笑:“瀚海是戈壁,阑干是纵横貌,跟栏杆何干?若怕误会,干脆把《木兰诗》‘对镜帖花黄’也删了,省得学生以为花木兰往镜子上贴南瓜!”学生哄堂,教材最终悄悄恢复原文。——从此学界留下一句调侃:“岑参的雪,冻得住边关,却冻不住教育部。”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白居易 45 岁,因“越级上书”论宰相遇刺案,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江州湿冷,雪少而夜寒;某夜诗人拥被而眠,先被“冷”惊醒,又被“窗外忽然透亮”吸引,继而听见院中竹子“咔嚓”折断,才意识到“下雪了”。短短 20 字,全靠“体感”“听觉”写雪,被誉为“夜雪神品”。

南宋绍兴年间,临安(杭州)有位“耳机党”式的词人张镃,冬天闭门写词,偏偏写不出雪意。其妻嘲笑:“你天天隔窗看雪,当然写不出白公夜雪境界!”于是趁他熟睡,偷偷把院中老竹锯开一半,半夜雪重竹折,“咔嚓”一声把张镃吓醒。他披衣而起,脱口得句“忽惊窗下竹枝折,便觉银沙入户明”,喜极而狂,次日给好友范成大写信:“白香山夜雪有‘折竹’之听,弟今亦有‘折竹’之惊,可敌之乎?”范成大回信只写一句:“尊夫人比雪更妙。”——这段“妻锯竹助夫”的轶事,被清人《南宋杂事诗》收入,成了“人工音效”帮诗人找灵感的经典段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 年 2 月 7 日,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抗日先锋队驻扎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当晚大雪,河滩、塬峁皆白,毛凌晨踏着没膝深雪登上高家坬塬察看地形,回来后“灯下一气呵成”。因军事电报多用“沁园春”词牌做暗号,遂取《沁园春·雪》。当时只是传抄给朱德、彭德怀等将领“自嗨”,直到 1945 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索诗,毛才把它题赠,11 月 14 日重庆《新民报》首次刊出,轰动山城,被誉为“一纸雄词压江南”。

1. “蜡象”原稿其实是“腊象”——陕北方言把“腊月”读成“蜡月”,毛顺手写了“原驰蜡象”。重庆发表时,报社排字工误认“蜡”为“腊”,于是全国首刊版是“腊象”。毛看到后大笑:“腊象就腊象,腊月的大象更耐寒!”此后两种版本并存,1957 年《诗刊》正式定稿才统一成“蜡象”。

2. 蒋中正读后“不服”,曾密令陈布雷组织国民党文人“用原韵写一首压过它”,结果写了 30 多首,蒋仍摇头:“怎么总觉得差一截?”陈布雷苦笑:“人家写的是‘今朝’,我们只能在‘古人’堆里打转,怎么比?”——这段“老蒋出题 PK 诗词”的秘档,直到 1980 年代才由陈布雷日记披露,成了学界笑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二十字,却像一幅被大雪封缄的“自画像”。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从庙堂之高一夜坠入永州之野。805 年冬,湘江提前结冰,他坐船去访和尚,半途雪猛、江冻、人稀,四野只剩“咯吱”一声——冰把船板咬住。他索性系舟枯柳下,披蓑独坐,看雪片把世界“静音”:鸟飞绝、人踪灭,连自己的呼吸都像违禁。于是,他把满腔孤愤交给江面,让老翁替他“钓”——不钓鱼,不钓雪,只钓一个可以安放信念的“静”字。

有趣的后话是:南宋临安有个“江雪迷”画家李唐,为体验“鸟飞绝”,真抱一只乌鸦上孤山,把鸟往天上一抛——结果乌鸦冻僵,直掉湖里成“标本”。李唐捞鸦回屋,边烤火边画,才留下传世《独钓图》。后人调侃:柳宗元二十字,赔掉一只乌鸦,却换来千年“雪点水墨”的孤高。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1. 时间: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二月

2. 地点:长安城南韩愈宅第

3. 身份:时任史馆修撰、知制诰,47 岁

4. 触发点:韩愈早年贬官岭南,看惯“腊月闻莺”的早春晚景;如今回到长安,正月仍寒风猎猎,直到二月才见草芽,便写下“新年都未有芳华”的急切。

5. 诗体:七言绝句,借岑参《白雪歌》翻案——把“雪”写成主动报春的使者,典型的韩派“翻因为果”的险怪手法。

据宋人《韩子年谱》佚文记载:

韩愈写完诗当夜,叫家童把院中梨树轻摇,让残雪片片飘落,模拟“故穿庭树作飞花”,以便对酒再吟。小孙子韩昶(6 岁)有样学样,抱着石榴树猛摇,结果雪团砸了自己一头,奶声喊:“春色先到我头上啦!”满座大笑。韩愈把这段写进给好友张籍的信里,说:“吾诗不如孙儿一撼树,真个‘飞花’扑面也。”

雪本寒冷,却被诗人赋予“等不及”的童心:嫌春色晚,便自己化作花朵,在庭树间穿飞。短短 28 字,两次转折、两处拟人,把“盼春”写成一场浪漫的童话,也写活了韩愈一贯的“险怪而奇警”的风格。

片片随风整复斜,

飘来老鬓觉添华。

江山不夜月千里,

天地无私玉万家。

远岸未春飞柳絮,

前村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应粗俗,

自掬冰泉煮石茶。

1. 作者: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宋末元初浙江天台人。

2. 时间:约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冬,黄庚年近花甲。

3. 境遇:

- 宋亡后绝意仕进,屡征不起,靠游幕、教馆为生。

- 晚年回到天台山麓,夜宿僧舍,见大雪映月,千里如昼,有感而作。

4. 诗体:七言律诗。颔联“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以10字写尽雪月同辉之景,被誉为“咏雪壮句”,后世楹联、书法、瓷器题款引用率极高。

清康熙间,天台知县姓万名家,自诩清廉却暗增盐税。腊月大雪,县民在黄庚草堂旧址立雪碑,刻“天地无私玉万家”七字,只把“玉”字多一点刻成“王”,暗讽“王家(万家)多取一点”。万知县怒而毁碑,却被浙江学政参奏“与民争雪字”,结果革职。百姓笑传:“黄诗人一句诗,雪里藏刀,削掉贪官一点‘玉’,保住万家血汗钱。”自此“玉万家”在当地又多了一个别名——“雪刀联”。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并非唐诗,而是宋末元初隐逸诗人黄庚的雪夜绝唱:

以天地为怀,以雪月洗眼,以“无私”二字,给后世留下一幅最辽阔也最干净的雪夜长卷。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1. 时间:乾隆七年(1742)腊月,郑燮刚卸任山东范县知县,携两袖清风回扬州。

2. 地点:扬州城西竹西寺旁“拥绿园”——几间茅屋、一湾瘦水、数十本梅花。

3. 心境:

- 四年县令,赈灾得罪豪绅,被参“傲上”,索性辞官;

- 归来无田无产,只带二十两俸银、二十卷图书,自嘲“二十二十郑先生”;

- 大雪初霁,开门即见“雪满山”,把“官场的冷”换成“自然的清”,于是写下二十八字自勉。

雪后第三天,郑燮画成《雪中梅》小幅,题上这首诗,挂在扬州天宁寺壁下卖画。扬州盐商马某素来附庸风雅,见画却嫌“梅花不红”,甩袖要走。郑燮高声道:“檐流未滴梅花冻,冻得住颜色,冻不住清气;若只要红,何不去买染坊绢花?”马某被噎住,反觉有理,遂以双倍银价购画,外赠一担白米。郑燮笑纳,回家煮粥,请邻家贫童同吃,边吃边指墙上剩纸曰:“冻梅换米,清孤也不等闲!”此事被袁枚《随园诗话》采录,遂成“扬州画坛第一梗”。

郑板桥把“雪满山”写成一座天然考场:

雪能封径,却封不住清气;

日光虽寒,反而炼出梅骨的“清孤”。

一句“不等闲”,是写给梅花,也是写给辞官后的自己——

冻得住颜色,冻不住骨气;看得清雪后,才立得稳人间。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1. 时间:元和十二年(817)初冬,白居易46岁

2. 地点: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所——“庐山草堂”

3. 处境:

- 一年前,因“越职言事”贬官江州,名义是司马,实为闲职

- 俸禄减半,却得清闲;自酿米酒,新置小火炉

4. 触发:傍晚彤云压屋,雪意渐浓,想起同城老友“刘十九”——刘轲,河南洛阳人,同是贬谪之身,寓居江州南门

5. 写作方式:即兴口占,令家童持简即往,原迹只28字,却成中国文学史上最短、最暖的“饮酒邀请函”

宋人《江州旧事》载:

家童持简冒雪至,刘轲正伏案写《春秋》注,看了简笑道:“若赴雪夜之饮,必醉;醉必误我明日校书。”遂回八字:“雪盛、酒酣、怕误点勘。”依旧关门写稿。

白居易听后大笑,把原简贴在炉壁,对客曰:“十九不来,诗却留下;自此江州多一典故,叫‘雪夜留简’。”

后来草堂失火,炉壁俱烬,惟瓷简幸存,被江州后人嵌于城墙,明代仍见,称“邀雪砖”。

28字里,绿、红、白三色交叠,新酒、微雪、小炉三暖并举;

无雪,缺了清寒;无酒,缺了温度;无友,缺了人情。

白居易用最经济的字数,熬出最浓的“人间小确幸”——

雪大不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肯问,有人肯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点评:散文入画,雪景如画,空灵绝尘,堪称“雪中逸品”。

1. 时间: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暮春

2. 地点: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

3. 年龄:杜甫 52 岁,漂泊西南已六年

4. 境遇: 好友严武再任成都尹,奏请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生活暂稳。

草堂经二次扩建,新辟“西窗”正对岷山雪岭,“江槛”下即浣花溪,可直通岷江、长江。

5. 触发:春日午后,黄鹂在柳,白鹭穿空;推窗——西岭积雪终年不化,门前码头正停一艘刚抵成都的“吴船”(三吴远商)。诗人瞬间捕捉到“咫尺与万里”“千秋与当下”的时空张力,口占成篇。

“万里船”是怎样“开”到草堂门口的?

① 真实航道:

成都虽处内陆,但岷江—长江—大运河自古通航。东吴(今江浙)船只运载盐、茶、瓷器,经长江→岷江→成都,全程约 2500 里,当时水手口头统称“万里船”。

② 杜甫“直播带货”:

相传那艘吴船主姓顾,因途中遭峡江险滩,船帆撕裂,到草堂江边补帆。杜甫常去江边散步,与顾船主闲聊,获赠一罐“吴盐”。诗人回赠一联“门泊东吴万里船”,顾船主把这句诗写在新帆上,返航途中一路被人围观,回苏州后生意火爆,成为最早靠“诗带货”的商帆。

③ 清代“翻船”段子:

乾隆南巡,苏州地方官把一艘仿古“万里船”装饰成杜甫诗意图,请皇帝登临。乾隆问:“杜甫草堂在蜀,船如何到江南?”随臣纪昀笑答:“陛下,这叫‘诗无达诂’——门既可泊,船亦可溯流而上,更可顺流而下;今日泊于姑苏,正是‘万里归来’。”乾隆大笑,赐名“顺水诗舟”。

四句皆对,一句一景,却缩龙成寸:

黄鹂、白鹭——近景,色声俱活;

西岭雪——远景,时间被拉成“千秋”;

东吴船——极远,空间被拉成“万里”。

杜甫用一扇窗、一道门,把春色的“瞬间”与时空的“永恒”叠在一起,遂成千古“取景框”神作。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点评:以小窗见大景,雪与江天共远,气象开阔,千古名句。

这些诗词或雄浑、或清冷、或孤高、或温馨,将雪的千种风姿、万般情怀写尽。

如需按主题(如“边塞雪”“夜雪”“雪中送别”)细分推荐,也可以继续问我!

岑参的雪,是“戍边将士的梨花”;

白居易的雪,是“贬官夜里的折竹”;

毛泽东的雪,是“欲与天公比高的龙象”。

——同一粒雪,落在不同人肩头,就有了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故事。

雪夜把灯,把这三篇连背景带段子一起讲,你大概就是朋友圈最有文化的“说书人”了。

来源:北京实力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