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印度还脏乱差,人口超1.6亿的孟加拉为什么如此贫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7:38 1

摘要:刷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正挤在达卡地铁1号线的车厢里,冷气吹得脑门发凉,旁边大叔的手机里放着TikTok神曲,音量盖过了报站。

“孟加拉到底怎么做到的?

一边洪水冲垮村庄,一边GDP飙到6.12%,还连续八年没掉过6%。

刷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正挤在达卡地铁1号线的车厢里,冷气吹得脑门发凉,旁边大叔的手机里放着TikTok神曲,音量盖过了报站。

车厢里一半人穿着成衣厂工服,另一半拎着刚买的太阳能板样品袋。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用最快的速度,把最矛盾的两面拼在一起。

先说衣服。468亿美元,全球每12件T恤就有一件印着Made in Bangladesh。

我认识一个女工,三年前还在用手缝纽扣,现在管着三台自动裁床,月薪从8000塔卡涨到22000。她老板去年换了辆二手宝马,车牌号尾数是468——纪念出口额破纪录。

但同一条街上,卖炸鱼的小贩说面粉涨价30%,他儿子辍学去中东打工,上个月汇了300美元回家,刚好够买一台二手空调。

数字支付更离谱。

bKash的橙色招牌比药店还多,连村口卖槟榔的大爷都挂着二维码。6000万用户,相当于每三个孟加拉人里就有一个手机钱包。

可通胀9.5%的时候,电子钱包里的钱每天都在缩水。

我房东老太太把退休金全换成黄金,说“至少金子不会自己长腿跑掉”。

地铁开通那天,我在Uttara站看到个穿纱丽的姑娘自拍,背景是崭新的屏蔽门。

她配文“南亚第一条全自动地铁,祖国太棒了”。

三站之外,Kawran Bazaar的棚屋区刚被洪水泡过,孩子们在用塑料桶当船划。

同一个城市,两公里距离,像两个平行宇宙。

最魔幻的是太阳能。

村里表哥屋顶装了四块板,白天给手机充电,晚上点亮LED灯泡。

他说“再也不用闻煤油味了”。

可国家电网还在靠印度进口的2000兆瓦电续命,停电时太阳能板就成了摆设。

政府说2030年要搞“智慧孟加拉”,但眼下智慧还没解决雨季的膝盖深积水。

尤努斯最近官司缠身,格莱珉银行要重组。

当年他拿诺贝尔奖时,我妈把存折从国有银行转到格莱珉,说“穷人也能有尊严”。

现在她每天看新闻叹气,说“尊严又不能当饭吃”。

侨汇216亿美元,比成衣出口更稳当——全中东的孟加拉劳工在40度高温里攒出来的,每分钱都带着汗碱味。

塑料禁令颁布那天,达卡大学的学生在广场烧假人抗议,说“先管管恒河里的染料厂”。

第二天他们照样用一次性杯子喝奶茶,因为可降解餐盒贵三倍。

清洁恒河计划投了5亿美元,但上游的制革厂老板刚买了第三套别墅。

洪水来的时候,联合国直升机在头顶盘旋撒饼干。

我表弟划着橡皮艇去救邻居家的羊,回来时说“饼干太甜,不如我们家的馕顶饱”。70万气候难民里,有人搬进政府建的安置房,发现墙皮一抠就掉渣;有人干脆坐船去印度,说“至少那边救济粮里有咖喱”。

贫富差距数字冷冰冰:基尼系数0.483,比2015年涨了7%。

但真实体感是——地铁里穿Zara的姑娘和站外光脚的小孩,中间隔着的不只是屏蔽门,还有整整一代人的机会。

写到这里,地铁又到站了。

广播用孟加拉语和英语重复着“Mind the gap”。

我突然明白,这个国家最大的gap不在铁轨之间,在468亿美元出口额和12.9%极端贫困率之间,在太阳能板的蓝光和洪水里的油污水之间。

它用最快的速度缝合伤口,用最响亮的口号掩盖裂缝,像件缝了太多补丁的纱丽——远看是花纹,近看全是针脚。

成衣厂机器24小时轰鸣,太阳能板在屋顶闪光,地铁载着两百万人的通勤梦钻进隧道。

洪水明年还会来,侨汇还会涨,TikTok神曲会换新的。

只要补丁够多,纱丽就能继续穿。

来源:芷若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