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山东高考放榜那天,烟台二中的王端鹏直接轰动全国,749分的成绩离满分就差1分,实打实的学神级操作。
749分高考状元被嘲书呆子?美国百万年薪留不住,如今中科院硬核报国
2004年山东高考放榜那天,烟台二中的王端鹏直接轰动全国,749分的成绩离满分就差1分,实打实的学神级操作。
这个分数可不是蒙的,语文138分作文只扣2分,数学149分因省略步骤少1分,理综300分满分,英语142分完形几乎全对。
再加上国家奥赛一等奖的20分加分,总分749分,至今仍是山东高考理科的天花板,全国范围内也少见。
可谁能想到,成绩刚传开,王端鹏的照片就被全网疯传,戴眼镜、神情略显青涩的他,被骂“呆头呆脑”。
网友们跟着起哄,说他是“死读书的书呆子”,甚至断言“高分低能,踏入社会肯定没出息”。
那会儿17岁的王端鹏没辩解,默默收起录取通知书,走进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校门。
大伙儿不知道,这个被嘲“书呆子”的状元,从小就不是只会刷题的机器。
他出生在烟台一个教师家庭,父母的熏陶让他打小就爱琢磨知识,小学时就能捧着科普书静坐一下午。
初中课堂上,老师刚讲完三角函数,他就能举一反三推导出相关公式,数学和物理公式在他眼里就像解谜游戏。
高中进了实验班,他更是把聪明用在实处,一道数学题别人写三页草稿纸,他找对逻辑链几步就解完。
课余时间他也不闲着,抱着《时间简史》在操场边读,参加马拉松比赛,辩论赛上更是凭着严密逻辑征服对手。
到了清华,王端鹏依旧保持着自律,清晨六点半准时泡图书馆,晚上闭馆后还得在走廊多复习半小时。
他加入了清华辩论队,在国际大专辩论赛预选赛上,用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反应惊艳全场。
小组讨论时,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话点破核心问题,思维深度让同学们都佩服不已。
2008年,王端鹏以全系前三的成绩从清华毕业,没着急找工作,而是选择远赴美国深造。
他先在杜克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硕士,每天泡在实验室超过12小时,两年就发表了三篇SCI论文。
其中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被业内当成突破性进展,让他在学术圈崭露头角。
2012年,他又进入斯坦福大学读博士,研究方向转向更前沿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组会汇报时,他能用生动的比喻把复杂理论讲明白,还能用流利英语和各国同学辩论,早已不是当年被嘲的木讷模样。
为了验证一个科研假设,他曾在实验室通宵三天,饿了啃三明治,累了就躺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
博士毕业时,美国多家顶尖企业都来抢他,有跨国化工公司开出百万美元年薪,还承诺独立实验室和科研团队。
还有高校邀请他当助理教授,直接给绿卡和优厚待遇,这样的条件让不少人都动了心。
可王端鹏心里始终清楚,自己的根在中国,留学是为了学本事,不是为了留在国外。
2016年,他毅然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带着128G的研究数据回国,直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了一名研究员。
回国后的日子没有想象中光鲜,实验室设备比不上美国顶尖高校,很多科研项目得从零开始。
加班到凌晨是常态,薪水也远不如国外,刚开始年薪只有30万,但王端鹏却甘之如饴。
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制备难题,相关成果用在了新能源电池和环保领域。
他参与的“新型导电聚合物”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是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现在的他还主导着可降解塑料技术研发,这项成果让中国环保材料领先全球十年,实实在在给中国制造添力。
如今的王端鹏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社交媒体停留在2018年,就一张实验室照片配文:“今天的实验数据,比预期好1%”。
那个曾经被外貌攻击的少年,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把外界的偏见变成了脚下的铺路石。
一个人的价值从来不是靠长相决定的,王端鹏用实力证明,高考高分背后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
所谓“书呆子”的标签,不过是浅薄的偏见,真正的强者从来都靠成果说话,不靠外表博眼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面对百万年薪和绿卡诱惑,王端鹏的选择彰显了文人风骨和爱国情怀。
高考的意义不在于分数本身,而在于培养坚韧的品格和求知欲,这才是能让人受益一生的财富。
中国制造的崛起,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端鹏这样的科研人,低调务实、默默奉献,这才是最动人的家国担当。
文献来源:《王端鹏(2004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_抖音百科》、网易新闻《高考状元王端鹏:高考749分差1分满分》、搜狐网《最牛高考状元王端鹏,差1分满分》、人民网《冀中僧众抗日记:放下念珠拿起枪》、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公开科研成果报道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