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A股来回震荡,身边不少股民朋友都慌了神: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拉锯,板块轮动快得像"翻书",今天涨的明天就回调,刚解套的股票又被套住,不少人跑来问我:这市场是不是要凉了?后续还能有行情吗?
最近A股来回震荡,身边不少股民朋友都慌了神: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拉锯,板块轮动快得像"翻书",今天涨的明天就回调,刚解套的股票又被套住,不少人跑来问我:这市场是不是要凉了?后续还能有行情吗?
作为盯了市场十几年的老观察者,我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说句实话:大盘根本没风险! 当前的震荡不是行情终结,反而像是新一轮上涨前的"蓄力热身"。结合我整理的资金面、政策面、估值数据,用大白话跟大家说透背后逻辑,以及要等哪两个关键信号,帮大家找准方向,耐心迎接真正的行情。
很多人恐慌,本质是怕市场大幅回调,但从实际数据来看,现在A股的"安全垫"厚得很,深跌的概率几乎为零。
先看估值,这是最直观的指标。沪深300指数当前估值十年分位在62.3%,处于历史中等水平,既没有2015年那种疯狂泡沫,也不像2018年底那样极度低估;创业板指估值十年分位58.7%,同样在合理区间。尤其是金融、消费这些权重板块,银行股平均市盈率才6.8倍,股息率超4%,消费龙头估值也回到近三年中枢,这些核心资产撑着大盘,想深跌都难。
再看资金面,核心资金没撤离。北向资金今年累计净流入超3200亿元,近一个月虽然流入慢了,但还是净买入,重点盯着沪深300里的优质标的;两融余额稳定在1.98万亿元,没出现大幅缩减,说明场内投资者没慌,杠杆资金也很理性,没盲目减仓。这和2022年那种资金集体出逃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时两融余额一个月缩水上千亿,现在的稳定性强太多了。
还有市场结构,现在已经从"题材炒作"转向"业绩驱动",这是最健康的状态。三季度报显示,全部A股净利润同比增长7.2%,制造业、高端装备、新能源等行业增速超15%,业绩稳的公司股价更抗跌。不像上半年,纯题材小票炒上天,现在是"业绩说了算",这种市场环境能避免题材退潮后的大幅波动,比纯粹炒概念靠谱多了。
政策面的托底也很给力。高层强调"活跃资本市场",降印花税、优化IPO节奏、规范减持这些政策都在落地,尤其是对新质生产力、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既稳了经济基本面,又给市场指明了方向。对比2018年那种政策真空期,现在的政策支持力度肉眼可见,市场不用怕"没人管"。
回顾历史,当前环境和2022年底、2024年初特别像——估值合理、政策托底、业绩拐点显现,而这两个时间点之后,A股都开启了新一轮上涨。所以从数据来看,现在恐慌完全是多余的。
既然大盘无忧,为什么一直震荡?其实这轮震荡是"蓄力换场",背后三个核心逻辑,看懂了就不慌了。
第一个是资金"调仓换股"。上半年AI、算力这些题材股炒得火热,不少没业绩的小票被炒到高位,现在资金正在从这些标的撤离,转向有业绩、估值合理的优质资产。这个过程中,题材股下跌带动指数震荡,但优质资产有承接力,所以大盘整体跌不动。简单说,就是"资金腾笼换鸟",为新一轮行情换主角,这和2024年初资金从消费转向科技的逻辑一样,都是行情切换前的常态。
第二个是年末机构"算账"。临近年底,不少机构完成了年度收益目标,开始兑现收益落袋为安,资金进攻性减弱。数据显示,最近一周主动权益类基金赎回率略有上升,机构资金净流出超200亿元,但这只是短期"获利了结",不是长期看空。每年11-12月机构调仓都是常规操作,等年初资金重新布局,市场资金面就会宽松,这是"蓄力期"的典型特征,不用过度解读。
第三个是市场在等"明确信号"。当前经济弱复苏,市场在等更清晰的基本面改善信号,比如消费数据回升、制造业PMI扩张;同时也在等增量资金进场信号,比如北向资金大幅流入、公募基金新发回暖。在这些信号明确前,资金不会盲目进攻,就像运动员起跑前的热身,看似没动,实则在攒劲。这和2023年中那种"没方向、没主线"的震荡完全不同,现在的震荡有明确的等待目标,不是瞎晃悠。
很多人习惯了普涨行情,觉得震荡就是走弱,但实际上,健康的行情都需要震荡整理。通过震荡消化获利盘、让估值回归合理、筛选优质标的,后续上涨才更有动力。如果一味单边上涨,积累大量泡沫,后续回调风险才真的大。
当前是"蓄力期",那么什么时候开启新一轮行情?结合我的经验和数据,关键看两个信号,只要这两个信号出现,上涨就会水到渠成。
第一个信号:增量资金持续入场,成交额回归常态。行情涨不涨,资金是核心。判断增量资金进场,看三个指标:一是沪深两市成交额持续稳定在2万亿元以上,说明场外资金开始进场;二是北向资金单周净流入超100亿元,作为"聪明资金",它的大幅流入往往是风向标;三是偏股型基金单月新发规模超300亿元,说明散户和机构资金都在积极进场。
现在的情况是,成交额维持在1.6-1.8万亿元,离2万亿的"活跃线"还有差距;北向资金近一周净流入56亿元,力度不足;公募基金新发也在低位。但这些指标已经有边际改善,最近三天成交额逐步回升,北向资金流入加快,和上个月那种持续萎缩的情况相比,已经在变好,这个信号值得重点盯。
第二个信号:基本面改善明确,经济数据企稳回升。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行情最终要靠基本面支撑。核心看三个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升至6%以上,说明消费复苏给力;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站上50荣枯线,意味着制造业景气度提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回升,说明企业赚钱能力改善。
最新数据显示,10月社零同比增长5.8%,快到6%的关键关口;制造业PMI 49.7%,虽然没到荣枯线,但比9月回升0.3个百分点,有企稳迹象;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2%,增速比1-9月加快0.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在向好,只要后续持续改善,形成明确复苏趋势,市场信心会大幅提升,行情自然会启动。
当然,政策面如果进一步加码,比如出消费刺激政策、加大新质生产力支持,也会成为催化剂。但核心还是资金面和基本面这两个信号,这两个信号最靠谱,不会骗人。
既然是"蓄力期",新一轮行情不远了,普通投资者该怎么操作?分享三个我自己在用的实操建议,简单易懂,实用性强。
第一,控制仓位,不盲抄底也不慌减仓。现在市场还在震荡,满仓风险高,空仓又怕踏空。我当前仓位是6成左右,建议大家保持6-7成仓位,既留筹码不踏空,又留现金,万一回调还能补仓。这和行情启动时我8成以上的仓位完全不同,震荡期就要保守一点,平衡风险和收益。
第二,聚焦优质标的,远离题材炒作。现在资金在往优质资产转,这个趋势一定要看清。我重点关注三类标的:一是沪深300里的金融、消费龙头,估值合理、业绩稳,抗跌能力强;二是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商业航天,有政策和业绩支撑,是潜在主线;三是高股息股,股息率超4%、业绩稳定的,震荡市能拿分红,相当于"防御配置"。
一定要远离没业绩的题材小票,现在资金撤离后,这些股票跌了都没人接盘,被套后很难解套。我身边有朋友上半年追题材股,现在还亏20%多,大家千万别重蹈覆辙。
第三,保持耐心,别频繁操作。震荡市最忌讳追涨杀跌,很多人看到板块涨就跟风买,结果买入就回调;看到股票跌就恐慌卖,结果卖出就上涨,最后亏了手续费还没赚到钱。我手里的核心标的已经拿了三个多月,期间经历过好几次震荡,但我没频繁动,反而在回调时适当加仓,现在已经有不错的浮盈。投资就像钓鱼,得等,急不来。
另外,大家可以趁震荡优化持仓。手里是优质标的就拿着,是题材股就趁反弹换成好资产;仓位太高就减一点,太低就回调时分批加一点,不用一次性操作,慢慢调整就行。
震荡市中,很多人容易犯错误,这里提醒大家避开三个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震荡当下跌,盲目恐慌减仓。有些人事先不看估值、资金面,看到指数跌就卖,结果卖在低点。判断是震荡还是下跌,要看核心指标,不是短期涨跌,现在核心指标都没问题,盲目减仓太可惜。
第二个误区:追涨杀跌,频繁操作。震荡市板块轮动快,想抓住每个机会根本不可能,反而会越操作越亏。记住,震荡市赚钱靠"守",不是靠"炒"。
第三个误区:满仓押注单一板块。有些人心想某个板块是主线,就全仓杀入,这种操作风险极大。就算是新质生产力这种长期赛道,短期也会回调,满仓押注很容易被套。我布局成长板块的仓位从不超过30%,分散投资才稳。
最后,我想再跟大家说一句:当前的震荡,就是新一轮行情前的"蓄力热身"。估值、资金面、政策面都撑着大盘,没什么好慌的;资金调仓、机构算账、等待信号,这些都是行情启动前的正常操作。
新一轮行情的两个关键信号,已经出现边际改善,相信用不了太久就会明确。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最该做的就是:控制仓位、聚焦优质标的、保持耐心,避开误区,静静等待。
投资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短期震荡不算什么。当前A股长期趋势向好,经济在复苏,政策在托底,优质企业在成长,这些都是新一轮行情的底气。别因为短期波动焦虑,也别因为暂时亏损灰心,市场永远奖励有耐心、有定力的人,让我们一起等行情开启!
来源:林中快意摘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