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 + 劳动实践 解锁育人新课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7:14 1

摘要:“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古人笔下的油菜芳华,在江岸区新村小学的一隅悄然铺展成科普的长卷。11月12日,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讲堂“油菜花的秘密”科普进学校活动温情启幕,带领少年们在油菜花的奥秘中徜徉,此次活动亦是“江岸之光·五育润心”校园品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古人笔下的油菜芳华,在江岸区新村小学的一隅悄然铺展成科普的长卷。11月12日,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讲堂“油菜花的秘密”科普进学校活动温情启幕,带领少年们在油菜花的奥秘中徜徉,此次活动亦是“江岸之光·五育润心”校园品牌文化培育工作中劳育方向的首场特色实践课。

专家拆解“油菜奥秘”,点燃求知热

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汪波教授登台,以“油菜花的秘密”为题,铺展了一场科学与诗意交织的讲堂。汪教授从“我们为何离不开油”切入,将油菜置于国民食用油安全的宏大视角;随后围绕“油菜作为长江流域水稻后可种植的第二茬作物,成为性价比颇高的健康选择”的话题为同学们解惑——油菜既是唯一能过冬的油料作物,更有与橄榄油相近的油酸含量。他细数油菜播种面积和总产曾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的亮眼成绩,讲述傅廷栋院士培育杂交油菜的科研故事,揭秘彩色油菜花的杂交培育与基因工程技术,还提及无人机播种、精准种植等现代农业科技,让“一株油菜的一生”串联起民生需求、科研突破与技术革新。

讲座落幕,互动交流环节化作思维碰撞的热潮。“一株油菜花能榨多少油?”“彩色油菜花是染的还是基因改造的?”“油菜花适合在什么环境生长?”“一桶油需要多少油菜花才能榨成?”同学们满是求知热忱。汪教授耐心拆解,从油菜花的移栽、一株油菜花种子的形成到彩色油菜花复杂的基因工程等方面讲述,为孩子们上演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随后,汪教授及参会嘉宾向同学们赠送了科普书籍《身边的农作物》以及实验室精心培育的油菜种子。

劳动实践接地气:让知识“可触摸”

最动人的篇章,在劳动实践基地悄然书写。汪教授带领同学们移步学校5楼空中劳动实践基地。他亲身示范了翻土、整平、播种等环节,把刚刚讲堂内的知识带入劳育实践中。同学们开始试着握锹、翻土、选苗,在翻好的新土中亲手种下油菜花苗。汪教授在一旁讲述如何把控插入新苗的间距,眼看着根根新苗入土,他总算松了一口气,却又不忘提醒同学们:“浇好水后就不要再多浇了,它们这几天都不会再渴了。”孩子们在协作翻土、浇水种植后,不仅把知识落在了实处,还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这次生动的劳育课堂打破了课堂与田野的界限,让抽象的农业知识变成可触摸的实践、可探索的奥秘。

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旨在推动农业科普新方式,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学思想、推动科学教育,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贡献“农科力量”。此次油菜花主题科普进校园,是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将顶尖农业科技资源下沉校园的生动实践,而这并非终点,工作室亦将持续深耕校园科普领域,让更多农业科学知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少年心中播撒下崇尚科学、热爱劳动的种子。

江岸区新村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劳动教育多融入语文习作等课堂环节,或仅停留在学生居家种植的浅层实践,而此次“科普+劳育”的校内实操模式,不仅让劳动从“认知”落到“躬行”,更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力,悄然培育出团结协作、留心观察的美好品质。这播下的从来不只是土里的油菜种子,更是在教育中浸润劳育的火种,往后将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持续滋养孩子们懂劳动、爱生活、善探索,成长为兼具实践力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少年。

见习记者:廖相博

视频:李志翔 徐家兴 张浩邈

通讯员:高红霞

编辑:郝好

来源:武汉科技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