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后,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挖开那片浸满春雨的泥土时,三口薄棺缓缓显现。棺盖掀开的瞬间,现场一片寂静——遗骸保持着挣扎的姿势,指骨深深嵌入棺木,仿佛还在为生命做最后的抗争。
1951年春天,上海审讯室里的一句特务供词,让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南京雨花台乱坟岗...埋了个大人物。"
几天后,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挖开那片浸满春雨的泥土时,三口薄棺缓缓显现。棺盖掀开的瞬间,现场一片寂静——遗骸保持着挣扎的姿势,指骨深深嵌入棺木,仿佛还在为生命做最后的抗争。
经过仔细辨认,其中一位正是失踪三年的卢志英烈士。这位曾经获取"铁桶计划"、拯救数万红军的传奇特工,最终没能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1905年,卢志英生于山东昌邑一户贫苦农家。尽管家境艰难,父母仍省吃俭用送他读了几年私塾。十六岁时,他踏上闯关东之路。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他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革命的种子在心中悄然萌芽。
1934年的庐山,云雾缭绕中暗藏杀机。蒋介石在这里召开绝密军事会议,部署所谓的"铁桶计划"。这个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的计划,准备调动150万大军,以瑞金为中心构筑三道包围圈,企图将红军彻底围剿。
时任保安司令莫雄参会后,连夜将数斤重的会议文件交予卢志英。当卢志英翻阅着文件时,这位经验丰富的地下工作者也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文件详细到在每个路口设置碉堡,每片树林布置地雷,甚至连饮用水源都计划投毒。他知道,必须立即将情报送出去,晚一天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军情紧急!卢志英立即组织将情报密写于四本《学生字典》的夹页中。交通员项与年主动请缨,敲掉四颗门牙伪装成乞丐,沿赣南山路昼伏夜出。历经七天七夜艰难跋涉,终于在1934年10月7日将情报送达周恩来手中。
后来毛主席在延安感慨道:"这份情报挽救了红军,搞情报的同志功不可没。"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这份情报,红军主力很可能在"铁桶"合围前无法及时转移,中国革命的命运或将改写。
抗战爆发后,卢志英转战上海。精通多国语言、善弹钢琴的他,在一次音乐会上结识日本海军司令保岛,两人相谈甚欢,保岛甚至称赞他是"最懂西方艺术的中国人"。卢志英顺势在上海开设"沪丰面包厂",表面上是企业家,实则是地下联络站。
最惊险的一次,他接到为新四军采购药品和武器的任务。经过深思熟虑,他带着巨款直接登门拜访保岛。"我有个亲戚是当地大户,需要组建护院队。"卢志英镇定自若地说。保岛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拿到物资就离开上海,否则你我都不好交代。"
这场刀尖上的交易,为新四军争取到大批急需物资。
抗战胜利后,卢志英的潜伏生涯达到新的高度。他同时打入中统和军统,成为罕见的"双料特工"。就在他为组织输送大量机密情报时,危机却悄然降临。他最信任的助手张连舫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己,最终选择了叛变投敌。1947年3月2日,卢志英在上海青年会附近被捕,从此开始了他在狱中最后的抗争。
在狱中的600多个日夜里,卢志英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敌人先用高官厚禄利诱,见他不为所动,便动用各种酷刑。即便受尽折磨,卢志英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甚至还在狱中传播革命信念。
1948年12月27日深夜,南京城外的炮声已经隐约可闻。解放军正在向南京推进,全城解放指日可待。就在这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卢志英被秘密带往雨花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卢志英依然保持着从容的态度。他整理了一下破损的衣衫,平静地走向那个早已挖好的土坑......
三年后的1951年,当卢志英的遗骸重见天日时,人们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工整的字迹写着:"胜利终将到来,我死而无憾。"
历史的回响与思考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像卢志英这样的革命者在看不到胜利曙光时,依然能坚持信念、舍生忘死?
有人认为,是他们预见了必然的胜利;也有人觉得,是对理想的纯粹坚守。但或许,真正的答案就藏在卢志英生前常对战友说的一句话里:"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做铺路石。"
来源:圣骑HjF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