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乾隆说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对出下联,堪称经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31 1

摘要:某天乾清宫西暖阁的雅集上,乾隆兴致一来写下“鼠无大小皆称老”七个字,让在场的翰林、大臣们各对下联,对不出就要罚酒。

乾隆朝的朝堂上,不光有奏折和议事,还常有君臣间的文字小游戏。

某天乾清宫西暖阁的雅集上,乾隆兴致一来写下“鼠无大小皆称老”七个字,让在场的翰林、大臣们各对下联,对不出就要罚酒。

没想到这短短七个字,竟让满朝文臣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个人敢提笔。

直到纪晓岚站出来,张口一句“龟有雌雄总姓乌”,才解了围。

这副对联流传了几百年,不光对仗工整,里面的门道和趣味,说实话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本来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对联游戏,但后来发现乾隆这上联,简直是挖了三个坑等着大家跳。

清代文酒之风盛行,《清稗类钞》里就有记载,乾隆经常退朝后召集词臣,以诗钟、对联为戏,有时能玩到深夜。

这种场合的对句,不光要工整,还得懂皇帝的心思。

这上联的第一重关,得用动物对“鼠”。

第二重关,“大小”是反义并列,下联也得找同类的反义词。

第三重关更有意思,“皆称老”是民间固定的叫法,下联也得是老百姓常说的称谓。

这三重限制叠在一起,想对得工整就不容易了。

更绝的是,这上联根本不只是文字游戏。

“皆称老”三个字,暗指当时官场的一种风气,不管资历深不深,只要当了官戴了顶戴,就自称老前辈。

乾隆用“鼠”来打比方,明显带着点调侃和警示。

文臣们都听出了弦外之音,要是对句只满足工整,没接住这层反讽,怕是会让皇帝觉得没悟性。

无奈之下,大家只能面面相觑,汗都下来了,愣是没人敢动笔。

换谁在那个场合,估计都得犯怵,既怕对得不工整,又怕没领会皇帝的深意。

就在乾隆准备笑着罚酒的时候,纪晓岚往前迈了半步,朗声说出了“龟有雌雄总姓乌”。

这句话一出来,在场的人先是一愣,接着就忍不住笑了,乾隆也拍着手说,纪昀果然才思敏捷。

从对仗上看,这下联确实挑不出毛病。

“鼠”对“龟”都是动物,“无”对“有”是动词相对,“大小”对“雌雄”都是反义并列,“皆称老”对“总姓乌”都是民间常用说法。

平仄也刚好相反,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这对联的精髓,在于“乌”字的双关。

一方面,民间本来就把乌龟叫做“乌龟”,不管雌雄都这么叫。

另一方面,当时朝中刚好有位乌姓大学士,平时总爱以老卖老,挤兑新来的官员。

纪晓岚这么一对,相当于把这位乌大人也编进了玩笑里。

这种调侃点到为止,既不伤大雅,又戳中了大家心里的笑点。

乌大人听见了,也只能默默退席,有苦说不出。

很显然,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比拼,而是一场君臣间的默契互动。

乾隆乐于看到臣下之间这种适度的调侃,能显露出自己调和官场氛围的能力。

纪晓岚则借着这个机会,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学,又悄悄警告了那些倚老卖老的官员。

一句简单的对句,把朝堂上的权力平衡,藏在了幽默里。

纪晓岚这分寸感拿捏得是真到位,既不冒犯皇权,又不显得谄媚。

本来以为这副对联就一个版本,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各地的传说和文本里,纪晓岚的下联居然有好几种。

最被学界认可的是“龟有雌雄总姓乌”,最早记载在清末的《都门杂咏》里。

湖南湘西还有个版本,是“鹦有雌雄皆唤哥”,用“鹦哥”对“鼠老”,也挺工整。

还有个拆字格的版本“白水泉边女子好”,把“好”字拆成“女”和“子”,虽然看着机灵,但没对上动物,大概率是后人附会的。

这些不同的版本,恰恰说明大家对这副对联的喜爱。

它就像一个母题,被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不断改写和传播。

从清末北京说书人的相声里,到民国初年上海《良友》画报的谐画里,再到后来电视剧的改编,甚至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人用方言配音演绎这段故事,点赞量轻轻松松就能破百万。

为啥这副七字联能火这么久?我觉得关键在于它的“低门槛”。

不用熟读四书五经,普通人也能get到“老鼠”对“乌龟”的趣味。

不用通晓历史,也能感受到对仗的工整。

而且它既有庙堂的智慧,又有江湖的烟火气。

官员能从中读出对官场陋习的警示,老百姓能单纯觉得好笑。

这种跨越阶层的共鸣,让它能一直流传下来。

这副对联里,藏着汉语的精妙。

反讽、双关、字义对称,短短十四个字,把修辞和人情都融进去了。

它也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纪晓岚用幽默化解了朝堂的紧张,乾隆用文字游戏平衡了权力。

如此看来,幽默从来都不是肤浅的东西,它能让高深的文化变得接地气,也能让森严的等级多一点温度。

直到现在,不管是在故宫里漫步,还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听老人聊天,偶尔还能听到有人提起这副对联。

一句“鼠无大小皆称老”,一句“龟有雌雄总姓乌”,跨越了三百年的时光,依然能让人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用刻意追捧,只用一个巧妙的玩笑,就能在岁月里一直鲜活下去。#头条媒体人计划#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