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到诉求后,中心当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迅速召集镇规划办、农业农村办等多部门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勘查核实。次日,又邀请当地“龙母文化调解队”介入,调解员们巧用乡情纽带、详解法理依据,耐心疏导双方情绪,最终促成两人握手言和。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开了心结,以后邻里相处也更舒心了!”前段时间,在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综治中心,村民梁女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此前,她与叔嫂因旧房修缮的围墙界线问题争执多日,几番沟通无果后,两人只好向镇综治中心求助。
接到诉求后,中心当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迅速召集镇规划办、农业农村办等多部门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勘查核实。次日,又邀请当地“龙母文化调解队”介入,调解员们巧用乡情纽带、详解法理依据,耐心疏导双方情绪,最终促成两人握手言和。
这起纠纷从受理到化解仅用两天,正是广东“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践成效的生动缩影。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民生纠纷虽小,却直接关乎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广东持续发力基层治理创新,推动122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全部挂牌成立,率先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目标,推动全省161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建设、实体化运作、规范化运行,让群众遇事“有处找说法、有人来帮忙”。
除了打造综治中心“主阵地”,广东还聚合“6”方资源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力量。广东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县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100%入驻综治中心,并通过“常驻、轮驻、随驻”机制,让基层政法力量不断下沉一线。
走进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综治中心,大屏上滚动播放综治中心运行宣传短片和典型案例。“以前群众办事可能要跑五六个部门,现在在这里‘一站式’就能解决。”据中心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法官线上诉前调解、检察院“蕾蕾工作室”未成年人保护、民警治安调解等服务已实现“一门受理、联动处置”。
专业力量筑牢平安防线,“N”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则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在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碧海银滩边的崭新住宅楼鳞次栉比。然而,在2014年首期800多亩土地征收时,曾因村民抵触情绪大,施工一度受阻。关键时刻,街村干部邀请村中威望颇高的“老舅公”们出面,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释法理,成功打消了村民抵触情绪、思想顾虑。
现在,金町村组建了由12名退休干部、老党员和热心乡贤组成的“夕阳红·老舅公”调解队,近3年来扎根田间地头化解纠纷178宗,成为村里平安和谐的“守护者”。
近年来,广东不断激活“N种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生动局面。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压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等行业部门主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和“两代表一委员”、法律顾问、乡贤“五老”独特作用,强化专群结合。
如今,广东涌现出广州“最小应急单元”、深圳“十万义警”、潮州“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湛江“平安夜访”、茂名“平安大走访”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广东特色品牌,让民生“千千结”在多元共治中一一化解。
来源:南方+客户端
来源:广东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