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了一天班,身心俱疲,在街角的小店点一碗热腾腾的面,随着升腾的香气,疲惫仿佛也消散了许多;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捧着刚出炉的面包细细咀嚼,心情也似乎变得明媚起来;深夜加班回家,尝一口家人留下的饭菜,家的味道瞬间驱散了孤独,只剩下安心与满足……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这些被食物“治愈”的时刻,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我们常常把能带来这种力量的食物,称为“安慰食物”。
“安慰食物”(Comfort Food),并不仅仅指那些高糖、高脂肪的美食。它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核心在于能够唤起我们积极的情感联想,带来安全感与满足感的食物。
这种食物极具个人特色。对一些人来说,丝滑的巧克力、甜美的蛋糕是慰藉;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一杯手冲咖啡的香气,或者一份口感鲜脆的蔬菜沙拉,才能带来最好的平复效果。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人们对安慰食物的偏好存在一些共性差异:
性别差异:男性更偏爱丰盛、温暖的主食类食物,如浓汤、炖菜和烤肉;而女性则更青睐零食,比如饼干、冰淇淋和巧克力。还有一类特殊的“安慰食物”,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可能是妈妈拿手的一道红烧肉,或是家附近老店里的一碗清汤馄饨。
它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是因为气味和味觉与我们大脑中负责情感和记忆的区域紧密相连。文学巨匠普鲁斯特曾描述过,玛德琳蛋糕的气味如何唤醒了他尘封的童年记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普鲁斯特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特定的食物味道与愉悦的体验(如家庭的温暖、被关爱的感觉)反复结合后,二者就建立了稳固的联结。当我们再次品尝这些食物时,大脑会自动释放出愉快的信号,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温暖安全的“舒适区”。
虽然食物能带来慰藉,但我们必须分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安慰食物”不等于“情绪化进食”。尽管两者都与情绪有关,但本质截然不同。
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关键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进食前后的感受。
如果吃完后你觉得心情平复、精力恢复,这便是健康的安抚行为。如果吃完后伴随的是内疚、自责,甚至消化不良等身体不适,那就要警惕是否陷入了情绪化进食的陷阱。偶尔的“情绪化进食”无需过于苛责,但如果频繁发生,甚至影响到正常三餐和身体健康,就需要及时干预了。
要想让食物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而非情绪的奴隶,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平衡和谐的饮食观。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食物并非解决情绪问题的唯一途径。当遇到困扰时,除了求助于冰箱,我们还可以尝试运动、冥想、写日记等多种方法,为自己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自我关怀体系。
善待自己,从理解自己与食物的关系开始。
参考文献
[1]余晓洁,李秀萍,庞秀茹,等.舌尖上的心理学——味觉记忆与心理干预[J].心理与健康,2024,(S2):14-15.
[2]孙孝泊.试论人们对安慰食品的偏好差异和原因[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79+119.
[3]赵天凤,胡雅梅.情绪性进食行为的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2023,18(02):219-222.DOI:10.19738/j.cnki.psy.2023.02.067.
[4]晁相玉.基础情绪对日常味觉的映射和启动效应[D].苏州大学,2023.DOI:10.27351/d.cnki.gszhu.2023.000637.
[5]李迈.普鲁斯特效应:气味对情绪记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110/d.cnki.ghsfu.2024.000242.
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疾病(癌症)背后的科学知识,分享健康资讯,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如需专业指导,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或营养师。
来源:幻想阁p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