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固态电池项目投资30亿正式投产!产业链迎机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3:49 1

摘要:11月10日,四川宜宾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上取得关键突破——位于翠屏区长江工业园的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该项目的落地,是宜宾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科研力量,从动力电池制造向技术引领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标

11月10日,四川宜宾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上取得关键突破——位于翠屏区长江工业园的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该项目的落地,是宜宾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科研力量,从动力电池制造向技术引领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在抢占全球固态电池技术高地的竞争中迈出坚实一步。

此次投产的一期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166亩,整体规划建设8条高安全电芯高速生产线,旨在形成年产4GWh的高安全电芯生产能力。本次率先投产的生产线为1条,产能达0.5GWh。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项目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及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技术路线全面覆盖高安全半固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两大方向,并重点突破了原位固化、硫化物电解质、超薄电解质膜、干法电极等核心关键技术。

据了解,该项目生产的高安全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可将续航时间提升30%以上,同时兼具高安全性与宽温域适应性,能满足无人机、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等高端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该负责人强调,团队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顶尖专家,具备从材料研发到电芯制造的全链条技术能力。一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具备快速量产能力,将精准切入低空经济、电动汽车等高速增长赛道。

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宜宾从动力电池制造生产者向技术引领者转变。它不仅是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更将进一步完善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条,提升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行业的竞争力,为“宜宾造”动力电池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作为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重点孵化的固态电池项目,产品能量密度可达300—500Wh/kg,掌握了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它的成功投产,是宜宾前瞻布局“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培育动力电池千亿产业集群,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电池回收全产业链生态的又一关键进展。

与此同时,在江苏溧阳刚刚落幕的2025固态电池智造和产业链创新论坛上,500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论坛传递的信息显示,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汽车电池,有望在2027年左右开始小批量装车试用。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正迎来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量的关键转折点。随着技术路线逐步收敛、成本持续下降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一场重塑新能源格局的产业变革已经拉开帷幕。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的电池技术,这一根本性变革带来了多重优势。安全性能的大幅提升是固态电池最受关注的优点之一,固态电解质不可燃、耐高温的特性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大幅降低电池短路和起火的风险。有业内专家乐观表示,"固态电池的到来,电车起火将成为历史"。

能量密度方面,固态电池可轻松突破500Wh/kg,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的上限(约350Wh/kg)。例如,奇瑞汽车展示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kg,搭载该电池的电动车续航有望达到1300公里。这意味着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将轻松突破1000公里,彻底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

此外,固态电池还具有循环寿命更长适用温度范围更广等优势。这些特点使得固态电池不仅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储能系统等未来科技领域的理想能源解决方案。

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多个关键性能参数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能量密度方面,液态锂电池目前上限约为350Wh/kg,而固态电池可达到500Wh/kg以上,提升幅度超过40%。在安全性方面,液态电池使用易燃有机电解质,存在热失控风险,而固态电池使用不可燃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问题。在循环寿命方面,固态电池可达1000次以上,较液态电池有显著提升。在温度适应性方面,固态电池尤其在低温环境下表现优异,如比亚迪通过复合卤化物电解质技术,将-30℃环境下的放电效率提升至85%,较日韩竞品高出1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了系统布局。2023年前后,中国科技部和工信部组织了一次密集调研,结论明确:全固态电池是可能存在的一种颠覆性技术,会在未来冲击中国的全球电池地位。那次调研后,政府推出了一项60亿元的固态电池专项刺激计划。

去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等六家企业获得了政府的基础研发支持。今年9月,这批固态电池研发的"先遣部队"也迎来了研发专项的审查评估,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获得后续拨款。

在具体政策方面,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推进全固态电池标准研制,并开展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制定。同时,《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地方政府也积极跟进,上海市计划到2030年建成覆盖固态电池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构建产业生态;珠海市发布《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征求意见稿)》,明确固态电池发展的时间节点,目标2027年形成固态电池产业集群、2030年实现批量交付以及产业形成初步规模。

固态电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多家机构给出了乐观预测。根据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市场的渗透率约为10%。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将达到29亿元,同比增长70%,出货量达10.00GWh。

国泰君安分析,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其中国内市场将在2027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中信证券的预测更为积极,他们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总出货将超705GWh,其中半固态494GWh、全固态211GWh,2025-2030年期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CAGR为183%

从应用领域来看,固态电池将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展现应用潜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原副秘书长马仿列预测,到2030年,低空经济领域电池需求将达200GWh,未来将全面向固态电池演进。

技术突破是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核心动力。过去固态电池面临固态电解质离子导电率低固-固界面稳定性两大难题,但近年来这些技术瓶颈正在被逐步突破。

在界面技术方面,2025年,中科院研究团队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界面接触难题。清陶能源采用原位固态化技术,通过注液保持良好的接触,再通过化学反应将液体电解质转换为固体电解质。太蓝新能源开发出全球首款能量密度高达720Wh/kg的"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在电解质材料方面,恩捷股份发布超纯硫化锂、超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以及高电导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等核心材料。上海洗霸在氧化物电解质领域已成为隐形冠军,实现吨级量产且成本低,独家配套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项目。

在制造工艺方面,国轩高科宣布其首条全固态实验线全线贯通,设计产能0.2GWh,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良品率高达90%,这表明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正在逐步成熟。

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固态电池商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但近年来成本下降速度超出预期。曾几何时,"全固态=天价"是行业共识。但现在,清陶通过材料创新,用Li₂O替代昂贵的Li₂S,再加微量LiF掺杂,直接把硫化物电解质原材料成本压到传统方案的3.65%!瑞泰新材的高纯硫化锂吨成本也已进入万元区间。

据高工锂电测算,2025年全固态电池单Wh成本已降至1.18元,逼近高端三元液态电池的1.05元。这意味着固态电池不再是靠补贴活着的"富家公子",而是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实力派"。

成本的快速下降主要得益于材料创新、工艺改进和规模化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产能扩大和技术进一步成熟,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2025年11月10日,四川宜宾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上取得关键突破——位于翠屏区长江工业园的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该项目的落地,是宜宾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科研力量,从动力电池制造向技术引领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在抢占全球固态电池技术高地的竞争中迈出坚实一步。

此次投产的一期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166亩,整体规划建设8条高安全电芯高速生产线,旨在形成年产4GWh的高安全电芯生产能力。本次率先投产的生产线为1条,产能达0.5GWh。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及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技术路线全面覆盖高安全半固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两大方向,并重点突破了原位固化、硫化物电解质、超薄电解质膜、干法电极等核心关键技术。

宜宾本土企业赛科动力选择专攻硫化物路线,已拿下多项国际领先成果。通过自主研发的原位聚合工艺,赛科动力成功将传统液态电解液转化为凝胶态,不仅让电池安全性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也提高了30%以上。这意味着同等重量或体积下,电池能储存更多电量,使用寿命也更长。

目前,这些高安全电池已开始向电动航空头部企业批量供货,应用场景还覆盖了低空经济、机器人等热门领域。据了解,该项目生产的高安全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可将续航时间提升30%以上,同时兼具高安全性与宽温域适应性,能满足无人机、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等高端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宜宾从动力电池制造生产者向技术引领者转变。它不仅是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更将进一步完善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条,提升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行业的竞争力,为"宜宾造"动力电池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注入强劲动力。

该项目作为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重点孵化的固态电池项目,产品能量密度可达300-500Wh/kg,掌握了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它的成功投产,是宜宾前瞻布局"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培育动力电池千亿产业集群,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电池回收全产业链生态的又一关键进展。

赛科动力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材料成本高、工艺不成熟、设备待升级等挑战。此前企业已建成年产20吨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中试线和30兆瓦时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此次项目投产将进一步加速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依托宜宾通过"江源行动"构建的产业链生态,固态电池材料环节已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接下来,赛科动力将联合产业链装备企业攻关技术难点,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电池良率。按照规划,2027年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将示范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产品、人形机器人等场景,2030年有望初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固态电池产业链包括上游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投资价值和机会。

电池制造是固态电池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目前主流电池企业纷纷布局这一赛道,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特征。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在固态电池领域采用"半固态过渡+全固态突破"的双轨战略。2023年4月,公司发布的凝聚态电池是一种介于液态和全固态之间的电池技术,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已实现量产装车。在全固态电池方面,宁德时代主要投入硫化物技术路线。公司创始人曾毓群表示,计划到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目前,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已扩大至1200人,20Ah样品能量密度达450Wh/kg。

比亚迪

比亚迪自2016年开始布局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的技术路线。2024年,比亚迪成功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中试产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循环寿命突破1200次。比亚迪通过复合卤化物电解质技术,将-30℃环境下的放电效率提升至85%,较日韩竞品高出15个百分点,显著改善了固态电池的低温性能。公司计划2027年启动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实现"固液同价"规模化生产。

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在2024年发布全固态"金石"电池,通过微纳化固体电解质等技术实现材料端突破。2025年5月,公司宣布首条全固态实验线全线贯通,设计产能0.2GWh,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良品率高达90%,目前已开始装车路测。国轩高科计划2026年落地2GWh量产线,实现小批量装车。公司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双线并行"策略,其G垣准固态电池也已量产应用。

欣旺达在2025年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一款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这是欣旺达动力的首款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做到400Wh/kg,并且已经达到"准量产"水准——电芯容量20Ah。欣旺达也计划今年年底建成0.2GWh的中试线,兼容60Ah的电芯单体制备。

企业名称技术路线能量密度产业化进度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硫化物+卤化物复合500Wh/kg(凝聚态)半固态已量产,全固态样品开发2027年小批量生产比亚迪硫化物-卤化物复合400Wh/kg中试产品下线2027年示范装车国轩高科硫化物电解质350-400Wh/kg实验线贯通,良品率90%2026年小批量装车亿纬锂能硫化物和卤化物复合400Wh/kg(目标)中试线建设中2028年量产高比能版本赣锋锂业氧化物/硫化物双路线500Wh/kg(样品)半固态电池已装车2025年向eVTEL企业送样

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环节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和附加值,是产业链中的价值高地。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最核心的材料,主要分为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三大路线。上海洗霸在氧化物电解质领域已成为隐形冠军,实现吨级量产且成本低,独家配套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项目。恩捷股份发布超纯硫化锂、超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以及高电导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等核心材料。瑞泰新材是全球极少数能量产LiTFSI的企业,作为宁德时代最大电解液供应商,其2万吨硫化物电解质产能即将释放。

正极材料方面,固态电池正极将从高镍三元向富锂锰基过渡。当升科技在固态锂电材料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其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贝特瑞在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开发了行业内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具备低体积膨胀、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已获客户技术认可。

负极材料方面,固态电池将从石墨负极向硅基负极和锂金属负极升级。贝特瑞新开发的CVD硅碳用多孔碳正式进入中试阶段。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预计2025年量产出货。2025年上半年,贝特瑞正式发布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推出"贝安FLEX系列"半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及"贝安GUARD系列"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包含高镍三元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以及锂碳复合负极。

其他关键材料还包括单壁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这些材料在提升固态电池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技术路线,相关布局企业有望享受最大产业红利。该板块主要上市公司包括:

恩捷股份作为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纯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以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产品的研发和布局。目前,恩捷股份的高纯硫化锂产品中试线已经搭建完成,固态电解质10吨级产线已经投产,具备出货能力。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膜技术积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有望在固态电池时代延续其龙头地位。

上海洗霸上海洗霸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领域采用气固分离法工艺,已经实现吨级出货,送样规模业内领先。公司去年完成5吨产能,今年二季度已达去年全年水平,进度在国内厂商中保持领先。上海洗霸的优势在于其工艺路线的成熟度和量产进度,但需关注其产能扩张速度及客户认证进展。

华盛锂电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领域采用湿法工艺路线,该工艺具有连续化、成本低的优势。公司目前已具备9000吨的VC年产能,今年4月公告拟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碳酸亚乙烯酯项目”,一期规划产能3万吨。湿法工艺路线的关键是产品纯度能否达到电芯厂要求,如果公司送样宁德时代且纯度过关,将具备强大的成长动能。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因稳定性高、环境友好等特点,也成为企业重点布局的领域。主要上市公司包括:

赣锋锂业作为锂行业龙头,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较早且全面,同时布局了氧化物和硫化物多条路线。公司拥有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已建成固态电池生产线并实现装车试用。赣锋锂业的优势在于其上游锂资源布局和全产业链整合能力,能够实现从资源到材料的垂直一体化发展。

三祥新材

三祥新材重点布局氧化物电解质材料,主要方向为石榴石结构LLZO电解质。公司凭借在氧化锆材料领域的积累,有望在氧化物电解质领域形成独特优势。需要关注的是,氧化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相对较低,需通过薄膜化或复合技术提升性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将是关键。

当升科技同时押注氧化物和硫化物多条路线,且与固态电池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公司优势在于其正极材料技术积累,能够提供固态电池配套的正极材料解决方案。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较为全面,既包括电解质材料,也包括高镍、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固态电解质的核心原料主要包括硫化锂、氧化锂等锂盐,这些材料的纯度要求高,制备工艺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天赐材料

天赐材料作为全球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公司在LiFSI新型锂盐领域产能全球第一,同时固态电解质中试线已投产,深度绑定宁德时代、特斯拉等头部客户。公司控股子公司拥有3000吨/年碳酸亚乙烯酯生产能力,今年4月备案通过新增1.2万吨/年碳酸亚乙烯酯纯化能力的技改项目。天赐材料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电解质研发经验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有望在固态电池时代实现平滑转型。

多氟多

多氟多在六氟磷酸锂领域成本优势显著(单吨降本35%),并率先实现钠电池电解液量产,客户覆盖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新型锂盐和电解质制备,其成本控制能力和客户基础是主要优势。

昆仑化学

昆仑化学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上领先,中试线良率已达92%,并获得蔚来资本战略投资。公司优势在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投资者支持,有望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固态电池特别是半固态电池对新型锂盐和添加剂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企业面临产品升级机遇。

新宙邦

新宙邦在添加剂领域专利壁垒突出(VC/FEC市占率高达40%),海外高端客户(如LG、松下)营收占比持续提升至45%。公司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优质客户资源,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突出。在固态电池趋势下,公司积极布局新型锂盐和固态电解质业务,有望保持高端市场领先地位。

永太科技

永太科技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布局全面,涵盖锂盐、添加剂和电解液等业务。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的布局主要包括新型锂盐和功能添加剂,适应固态电池的高电压、高安全性需求。公司的优势在于其柔性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奥克股份

奥克股份目前生产销售电池级聚乙二醇(PEG)、电解液溶剂碳酸乙烯酯(EC)、锂电添加剂亚硫酸乙烯酯(ES)等电池材料产品。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聚合物电解质和功能添加剂,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

公司名称主要布局领域技术路线产业化进度核心优势恩捷股份硫化物电解质硫化锂+电解质膜10吨级产线投产膜技术积累、规模化能力上海洗霸硫化物电解质气固分离法吨级出货工艺成熟、进度领先华盛锂电硫化物电解质湿法工艺送样验证工艺成本低、VC基础雄厚赣锋锂业氧化物/硫化物全路线布局装车试用资源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天赐材料新型锂盐/电解质LiFSI+固态电解质中试线投产客户绑定、规模化生产新宙邦新型添加剂VC/FEC专利批量供应专利壁垒、高端客户资源容百科技正极+电解质富锂锰基+硫化物研发推进正极协同、技术领先

聚乙二醇(PEG)和环氧乙烷(EO)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上游原料,在电解液和正极材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锂电池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相关上市公司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聚乙二醇(PEG)是由环氧乙烷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根据分子量大小不同,其性质和应用领域也有所差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电池级聚乙二醇主要应用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作为正极粘结剂和导电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乙二醇在正极材料中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EG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粘结强度,能够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集流体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电极结构;其次,PEG具有一定的离子导电性,有利于锂离子在电极内的传输;第三,PEG与电解液有较好的相容性,不会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高阻抗层;最后,PEG热稳定性较好,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

电池级聚乙二醇对纯度和分子量分布有严格要求。杂质含量过高会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分子量分布过宽则会导致电极结构不均匀,影响电池的一致性。因此,电池级聚乙二醇的生产工艺控制尤为关键,需要精确控制聚合反应条件和后处理工艺。

环氧乙烷(EO)是聚乙二醇和其他多种化工产品的核心原料,由乙烯氧化制得。环氧乙烷产业链条丰富,下游产品包括聚乙二醇、聚羧酸减水剂、表面活性剂、乙醇胺等多种化工产品。

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环氧乙烷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与产业链相关联:首先,环氧乙烷通过聚合反应生产聚乙二醇,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其次,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生产碳酸乙烯酯(EC),EC是电解液溶剂的关键组分;第三,环氧乙烷衍生物还可用于生产锂电添加剂,如亚硫酸乙烯酯(ES)等;最后,环氧乙烷下游产品还可用于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开发,如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

环氧乙烷的生产和供应稳定性对锂电池材料成本有重要影响。环氧乙烷是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条件苛刻,通常需要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储存和运输。因此,拥有稳定环氧乙烷供应来源的企业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安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奥克股份是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专注于环氧乙烷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销售。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奥克股份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级聚乙二醇(PEG)、电解液溶剂碳酸乙烯酯(EC)、锂电添加剂亚硫酸乙烯酯(ES)等。

公司电池级聚乙二醇已批量供应宁德时代、富临精工等头部电池厂商,用于锂电正极材料。在产能方面,公司聚乙二醇产能充足,生产装置可柔性切换生产多种环氧乙烷衍生产品,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这一柔性生产能力使公司能够在不同环氧乙烷衍生产品之间根据市场需求和利润情况快速调整,最大化生产效益。

公司在环氧乙烷供应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公司与中石化、中石油建立管道直供环氧乙烷的合作关系,原料保障优势突出。同时,公司拥有5万立方米低温乙烯储罐,30万吨商品环氧乙烷、160万吨乙氧基化标准产能,规模优势明显。

在新技术与产能建设方面,奥克股份控股子公司2万吨亚硫酸乙烯酯(ES)项目采用国际首创新工艺,已于2024年建成投产。亚硫酸乙烯酯是一种新型锂电添加剂,能够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性能。该项目采用新工艺,具有收率高、纯度好、反应温和、环保安全等优点。

公司还在积极推进其他在建产能项目,包括二期15万吨/年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精深加工衍生新材料扩能项目、年产2万吨三(2-羟乙基)异氰酸酯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力。

公司电解液溶剂产品已批量供应天赐、国泰、中化蓝天等电解液厂商,是宁德时代的二级供应商。

公司新能源材料板块产品主要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用聚乙二醇(PEG)、电池级碳酸酯溶剂、新型锂电添加剂材料亚硫酸乙烯酯(ES)等。公司电池级聚乙二醇产品主要应用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公司以环氧乙烷(EO)、二氧化碳、甲醇为主要原料生产碳酸酯系列产品,工业级的碳酸酯多作为中间体及溶剂使用,用于合成聚碳酸酯、显影液、电解液添加剂等,电池级碳酸酯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终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数码及储能三大领域。

公司聚乙二醇业务发展遵循“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集约化、高端化”的市场开发原则导向,原料药、药用辅料及新能源等领域对产品纯度、性能要求严苛,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研发与质量管控。

公司将聚焦高端产品开发,精准匹配客户需求,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拓展高精领域。

公司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世界首创、国际领先’。该工艺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成功范例,是绿色工程与绿色化学应用的成功范例,在品质和成本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公司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新工艺工业化生产新型锂电添加剂材料亚硫酸乙烯酯(ES),收率高、纯度好、反应温和、环保安全。

奥克股份10月22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PEO在固态电解质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开发阶段。

奥克股份不直接生产VC,而是通过参股公司苏州华一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华一”)来涉足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业务。

持股关系:截至2023年4月,奥克股份持有苏州华一31.5001% 的股权。在2019年签署投资协议时的初始目标比例是35%。

苏州华一业务:苏州华一主要从事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包括碳酸亚乙烯酯(VC)和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现有产能:根据2012年至2022年期间的公开信息,苏州华一的VC和FEC合计产能约为3000吨/年。

新增产能:根据苏州华一的IPO募资计划,其目标是扩建总计11.65万吨的新能源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

从财务表现来看,奥克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大幅减亏,主要得益于成本端下行,公司销售毛利率显著提升。随着锂电池材料需求的增长和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其他相关上市公司还包括科隆股份等企业,它们也在环氧乙烷衍生品领域有所布局,但规模和产品线与奥克股份有一定差距。科隆股份主要产品包括减水剂聚醚单体、表面活性剂等环氧乙烷衍生品,在锂电池材料方面的布局相对较少。

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与传统液态电池有显著差异,需要专用设备支持,这为设备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先导智能作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设备企业,具备整线交付能力,技术输出至特斯拉、丰田、LG等巨头。杭可科技拿下超3亿元固态专用设备订单,高温化成技术领先行业。先惠技术自2024年7月与清陶能源签署《合作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围绕全固态电池核心关键装备的研发工作高效推进,先惠技术于2025年6月顺利完成设备交付。

金银河的干法电极"黄金龙"设备打入国轩、清陶产线,固态相关订单占比已达35%。干法电极设备是全固态电池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与传统湿法工艺有显著区别。

全固态电池的生产设备较液态电池发生较大变化。前段工序中,传统的湿法电极工艺变为备选项,干法设备+电解质热复合成为匹配固态电解质膜关键设备;中段工序中,注液设备将取消,叠片设备取代卷绕设备成为必选,同时需要新增等静压、制痕绝缘等设备;后段工序中,化成分容设备加压是明确发展趋势。

固态电池的率先应用将出现在一些对性能敏感、对成本相对不敏感的高端领域。

低空经济特别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认为是固态电池最先爆发的场景。eVTOL对电池的高比能、高功率、快充和长寿命提出极高要求。湖南大学教授黄靓认为,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需逐步突破400Wh/kg至600Wh/kg,其研发投产进度基本决定了低空飞行器的爆发时间。国轩高科在高比能电池(500Wh/kg)方面完成A样开发,计划应用于eVTOL,满足其对高倍率性能的需求。宁德时代正在推进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执行航空级标准与测试。

人形机器人是另一个潜在爆发市场。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都有很高要求,固态电池是理想选择。招商证券表示,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其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正逐步显现。

高端消费电子对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高,也成为固态电池的重要应用场景。半固态电池在vivo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已有量产应用。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续航和安全要求的提升,固态电池在高端消费电子市场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基于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分析,建议重点关注四大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

电池制造领域:关注技术路线明确、量产进度领先的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资源优势,最有可能在固态电池产业化浪潮中胜出。

关键材料领域:聚焦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的材料环节,特别是固态电解质、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相关企业包括上海洗霸、恩捷股份、瑞泰新材、当升科技、贝特瑞等。

专用设备领域:布局那些已经获得固态电池设备订单的企业,如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先惠技术、金银河等。固态电池产线的更替将为设备企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新兴应用领域:关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高端消费电子等固态电池率先落地的场景,这些领域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6 结论与展望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一场重塑新能源格局的产业变革已经拉开帷幕。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超过700GWh,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3%。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呈现出"半固态电池弯道超车,全固态电池加速追赶"的态势,有望在全球电池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从投资角度看,电池制造、关键材料、专用设备和新兴应用四大细分赛道蕴含丰富投资机会。宜宾赛科动力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信心。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产业链持续完善,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左右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后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这场能源革命的终极战场已经铺开,提前布局和精准投资将能在产业大潮中抢占先机,共享固态电池带来的巨大市场红利。

来源:审计与公司治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