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洪武爷建了座庆功楼,金碧辉煌,专为犒赏功臣......"台下听众屏息凝神,等着接下来的转折。
一场从未发生的大火,烧了六百年。
庆功楼的烈焰只存在于说书人口中,真实的血腥远比传说更冷酷。
清人笔下的朱元璋设计烧死功臣,明代正史却找不到半个字。
这场"火烧庆功楼"究竟从何而来?
茶馆里,说书人拍醒惊堂木。
"话说洪武爷建了座庆功楼,金碧辉煌,专为犒赏功臣......"台下听众屏息凝神,等着接下来的转折。
然,楼下早埋好火药,酒宴变成死亡陷阱,数千功臣葬身火海。
只有刘伯温神机妙算,压住龙袍一角,察觉皇帝要走,紧跟逃生。
这个故事从清朝开始流行,出自评书《英烈传》。
翻开《明史》,找不到一个字提及庆功楼火灾。查阅《明实录》,所有开国功臣的死因都有明确记载——被杀、病死、战死,就是没有一个死于火灾。
故事里最悲惨的"受害者"李文忠、徐达,历史上都善终。
说被烧死的耿炳文和郭英,活到建文帝年间,比朱元璋命还硬。
线索指向清代,明朝原版《皇明英烈传》根本没有火烧庆功楼的内容。
清人改编时,因为书中称朱元璋是"真龙天子""承应天地之命",让满清统治者看了不舒服。
既然要改,索性往死里黑。于是加入大量诋毁内容,火烧庆功楼就这样诞生了。
说书人需要情节,听众爱听反转。
一个草根皇帝建立王朝后翻脸无情,设下天罗地网屠杀功臣,比干巴巴的史书有趣太多。
故事越传越广,细节越来越丰富,刘伯温怎么压龙袍,火药埋在哪,连宫女侍卫烧死多少都有了准数。
传说就这样遮蔽了真相,六百年后,多少人深信不疑。
提起朱元璋杀功臣,第一反应就是火烧庆功楼。
历史在民间的传播,从来不是史书说了算,是说书人、戏台、评书、小说说了算。
可真相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南京确实有座楼失过火,宋濂在给术士张中写传记时,提到一座叫"忠勤楼"的建筑失火。
宋濂是谁?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称他"开国文臣第一",刘伯温都说他"当今文章第一"。
这样的人记录的事,可信度远超评书。
忠勤楼是朱元璋和部下讨论军事战略的地方,楼里储备部分军事物资,包括火药。
某天失火,动静很大,南京城议论纷纷。好在当时楼里没人,没有伤亡。
一场意外火灾,就这么简单。
等到明朝中后期,各种野史笔记开始流传。
《剪灯野闻》《龙兴慈记》里出现了"徐达吃蒸鹅被毒死"的故事。
说徐达生了背疽,最忌吃鹅肉,朱元璋偏偏赐他蒸鹅,徐达流泪吃下,不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背疽患者吃鹅肉会死?完全不符合医学常识。
《明史》明确记载徐达病逝过程,跟蒸鹅毫无关系。
连清代考据大师赵翼,都说这是"传闻无稽之谈"。
民间记忆就像拼图,把不相关的碎片拼在一起。
忠勤楼失火——朱元璋杀功臣——徐达吃蒸鹅——刘伯温料事如神。
几个片段组合,加上想象力填充,一个完整的"火烧庆功楼"故事成型了。
清代统治者发现这个故事好用,不阻止,甚至鼓励传播。毕竟贬低前朝开国皇帝,能衬托满清的"仁政"。
评书、戏曲、小说,各种渠道把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真相?谁在乎。老百姓记住了说书人口中的情节,忘记了史书上的记载。
历史就这样在民间变了形,又以变形的样子流传数百年。
南京城从未有过什么庆功楼,只有一座意外失火、无人伤亡的忠勤楼,在历史尘埃中静静存在过。
朱元璋确实杀功臣,手段比传说更狠,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说自家井里涌出甘泉,这是祥瑞,邀请朱元璋去看。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太监云奇突然拉住缰绳,拼命指向胡家方向,却急得说不出话。
朱元璋警觉,立即返回。登上宫城眺望,看见胡惟庸家尘土飞扬,墙道里藏着士兵。
当天,胡惟庸被处死。罪名是"枉法诬贤""蠹害政治"。
这只是开始,案子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又杀了几十家权臣勋贵。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时因为是元勋皇亲,侥幸逃过。
十年后,有人告发他与胡惟庸共谋,朱元璋顺水推舟,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全部处斩。
三万多人因胡惟庸案死去。
十三年后,蓝玉案爆发,蓝玉是明初名将,灭北元、征云南,战功赫赫。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
八十天内,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两位伯爵被族诛,牵连一万五千人。
蓝玉被剥皮。念在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开恩",不碎剐凌迟,改成剥皮实草。,人皮送到蜀王府,给女儿"留念"。
明末农民军攻破王府,在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十四年间,四万五千人死于这两案。明初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光。
朱元璋的逻辑很简单:废除丞相,集权于皇帝。胡惟庸案后,中书省被废,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延续近两千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终结。蓝玉案后,军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
案子真假已经不重要。《逆臣录》里的"证据"漏洞百出——蓝玉对打渔网户、染匠透露谋反计划?正常人会这么做?
朱元璋要的不是真相,是权力。
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所有威胁必须清除。方式不是虚构的一把火,是实实在在的屠刀,一刀一刀砍了十四年。
明朝中期,出版业空前繁荣,印刷术成熟,书坊遍地,各种野史笔记大量流传。
文人喜欢记录传闻轶事,真假不重要,有趣就行。
《翦胜野闻》《龙兴慈记》这类书,专门收集民间故事,添油加醋。
读者爱看什么?权谋、血腥、反转,正史太枯燥,野史才精彩。
徐达吃蒸鹅、刘伯温预知未来、朱元璋冷血无情,这些桥段在茶馆酒肆流传,越传越玄。
忠勤楼失火这个真实事件,恰好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物证"。
到了清代,政治需求出现了。
满清入主中原,需要证明自己比明朝强。怎么证明?贬低前朝。
《英烈传》原版太抬举朱元璋,不改不行。
改编者加入大量负面内容,火烧庆功楼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清代官方不禁止这类传播,甚至默许。评书、戏曲把故事搬上舞台,《火烧庆功楼》成为经典剧目。
传说比真相更有生命力,因为传说有情节、有冲突、有戏剧性。
真相只有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史料。
朱元璋确实屠杀功臣,方式不是一把火,是持续十四年的清理。
六百年过去,我们还在讨论火烧庆功楼是否存在。
这场从未发生的大火,成功掩盖了真正的血腥,人们记住了虚假的故事,遗忘了真实的杀戮。
当传说变成"常识",真相就变成了"异端"。
参考资料: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真是假,有何依据?》·澎湃新闻·2019年
《"火烧庆功楼"?——朱元璋与开国功臣的恩怨》·扬子晚报·2019年11月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的帝王心术?》·全历史网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