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与金丹道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5:39 1

摘要:道教的创立说到《周易参同契》,就不得不提及道教。因为此书是道教的经典,许多道士依据此书修炼长生成仙之术,形成了道教两大派别之一的金丹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远古时的鬼神崇拜,神仙之说和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秦汉时期,秦皇汉武的寻仙热潮和黄老学说进

道教的创立说到《周易参同契》,就不得不提及道教。因为此书是道教的经典,许多道士依据此书修炼长生成仙之术,形成了道教两大派别之一的金丹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远古时的鬼神崇拜,神仙之说和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秦汉时期,秦皇汉武的寻仙热潮和黄老学说进入民间后的宗教化,加速了道教的产生。东汉中期,巴蜀一带的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标志道教的正式创立。东汉末年,张角又创立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对后世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却极为深远。金丹道的创立道教初创时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是以符箓咒语等为人治病而传道的,所以被称为符箓派,是道教两大派别之一,也是道教的主流派别。在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创立的同时,魏伯阳撰著《周易参同契》一书,创立了以炼丹为主要长生成仙手段的金丹道,与符箓派共同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与符派不同的是,金丹道派是通过秘授而传承的,所以并没有形成一个像符箓派那样有组织的派别,而是通过传承和发展《周易参同契》的金丹理论而形成的道派。金丹道的壮大自《周易参同契》问世以后,就在许多以炼丹成仙的人中流传开来,但此时的金丹道还很弱小,还不能说是一个派别。传说金丹道作为一个派别的创建人是三国时的左慈,他有仙术,授弟子葛玄《九丹金液仙经》,葛玄又授弟子郑隐《太清金液丹经》,郑隐以丹学的手段广为布道,弟子遍地,使金丹道派初具规模。

葛洪与《抱朴子》

郑隐的弟子葛洪,熟读《周易参同契》,长期隐居罗浮山炼丹,在占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下了《抱朴子》一书,为金丹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可操作的方法,使《周易参同契》的金丹理论得到了应用。经过这几位高道的探索和广泛传布,金丹道作为一个道派正式壮大起来。

道教两大派别

外丹术的发展金丹道派壮大起来以后,许多人都投入到炼丹成仙的队伍中来,按时间先后来说,金丹道前期重视的是外丹术,后期重视的是内丹术。自葛洪的《抱朴子》一书将炼丹理论变得实用而普及后,南北朝时许多士族都卷入到炼丹的热潮之中,连皇帝也亲自习术以求登仙。而随着普及面的扩大,由于炼丹所用的铅汞等丹药都是剧毒,所以死人的现象不断增加,引起了丹家的重视。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一面积极改变配方,小心冶炼,一面努力探讨机理,对每次试验都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冶炼技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外丹术

为探讨理论,丹家们还在《易经》和内丹学中找理论的根据,使易学的许多理论成了炼丹的指导思想,还使内、外丹学走到了一起,成了一根蔓上的两个瓜。到了唐代,服用丹药死人的事更多了,甚至连唐朝的个别皇帝也服药致死,这样外丹术的市场越来越小,很快衰落下去,内丹术由此而迅速兴起,取代了外丹术。

外丹术发展历程

内丹术的发展内丹术其实是与外丹术同时发展的,只是道教前期没有成系统,如与外丹术并行的炼气、炼神方术,就是内丹术的雏形。内丹术的真正兴起是在唐末宋初外丹术衰落后,道士们总结各种传统内炼方术,借用外丹术的理论和术语,并加以整理和阐发为内丹术。在这其中北宋张伯端所著《悟真篇》,是内丹术系统理论的代表作,由此也创立了道教金丹南宗,后经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而发扬光大。

内丹术及内丹术发展历程

稍后,金朝的王重阳,参合唐末五代钟吕金丹术,创立全真道,并由其七大弟子发扬光大。元朝时,两宗逐渐合流,形成以《周易参由契》和《悟真篇》经义为宗旨的内丹功法,并合称为全真教。此外,李道纯还创立了内丹中派,该派以守中、中和为丹法核心。明清时,又出现了许多内丹流派,主要有明朝陆西星所创立的内丹东派、明朝张三丰创立的三丰派、清朝李西月创立的内丹西派。明清后,随着道教的衰落,内丹术也渐趋衰落。丹道与易学《周易参同契》本质上是讲丹道的,但书中所讲的丹道是隐晦的,从表面上来看,都是有关阴阳八卦的理论,所以要想理解此书中的丹道理论,就必须懂得阴阳八卦的理论。阴阳八卦理论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学问--易学。易学是古天文学的结晶,古人很早便发现天文现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认为人道只有顺应天道才会吉祥,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逆天道、人道而行则成仙道的长生成仙理论。所以只有了解了易学理论,才有可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及其他丹道典籍。

生生之谓易

易学概述易学始于占卜,但又高于占卜,关于易学理论的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易经》。《易经》一般被称为《周易》。“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说是指周朝。关于“易”有三种说法,一是简易,即易虽然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二是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辩证法的。三是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便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易学最基本的理论主要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这些构成易学的基石,后世所有易学理论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的。

《周易参同契》中的易学

《周易参同契》中的易学理论《周易参同契》中的易学理论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最基本的易学理论,二是汉代产生的易学理论。最基本的易学理论就是无极、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等,如书中所讲的“体本一无”就是无极;“含精抱神”就是阴阳理论;还有丹道火候中的四季就是四象;八卦理论就更多了,如乾坤是炼丹的鼎炉、坎离是炼丹的丹药等。汉代易学主要有纳甲六卦、十二消息卦、卦气、六虚等。河图洛书概说易学的源头是河图和洛书,它们也是中华文明、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在《尚书》及《易传》中已有记载,诸子百家亦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甚至中国的算盘,皆可追源至此。可是,由于这两幅神秘的图案是宋初陈抟传行于世,所以后世学者对其有着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其晚于《易经》,为伪图;有人认为早于《易经》,是上古星象图;也有人认为河图应称为“洛书”,洛书才应是“河图”。

河图圆形图

神奇之河图目前易学界认为,河图之象是黑白圆点组成的图案,白点为阳,黑点为阴。北方一白六黑,代表玄武星象,五行属水;南方七白二黑,表示朱雀星象,五行属火;东方三白八黑,表示青龙星象,五行属木;西方四黑九白,表示白虎星象,五行属金;中央五白十黑,表示勾陈星象,五行属土。东、西、南、北四象,每象各统七个星宿,共二十八星宿。由河图之象构成的河图之数有诸多奇妙之处。其一,河图共有1-10十个数其阳数和为 25,阴数和为30,阴阳数之和为55。其二,河图包含万物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三,五行之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是阳之极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是阴之极数。阴阳极数之和为15,所以洛书纵横斜数之和也为15。此外,河图之象中还有许多河图之理。其一,阴数右旋,阳数左旋,正好符合银河系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的规律。其二,河图表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星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延伸为风水理论依据。其三,河图充满阴阳辩证之理,若河图画为圆形,则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正是一幅太极图。

河图与洛书

精妙之洛书将河图四方的八个数旋转后排成八方而为八卦,每方一个数纳地支十二气象,就是洛书。只是将火的2、7数与金的4、9数变换了位置,同时土5为中显用而寄八方,故为九星,土10则不显而藏于用。这样成为载91,左3右7,4、2为肩,8、6为足,九个数纵横交叉皆为15数,尽显五行之妙。与河图一样,由洛书之象构成的洛书之数也有诸多奇妙之处。其一,洛书共有1-9九个数,其阴阳和为45,为五行天地万物生死存亡之数。其二,洛书横竖斜的数字相加皆为15;左列4、3、8与右列2、7、6递变为两位、三位数,其左右两列数字之和依然相等,从下向上递变依然成立;更神奇的是,不管是一位,还是两位数、三位数,其平方相加的和依然可以左右相等。其三,如果把九宫图用行列式的方法计算,还可以得到一个周天数360。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

洛书九星

《周易参同契》中的河洛之学《周易参同契》中就有许多理论术语源于河图和洛书,例如,其中有“三五为一,天地至精”。其“三五”,指的便是河图中的水一,火二,相加为三;中土为五。还有“九还七返,八归六居”。其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皆源于河图变洛书。在河图变洛书过程中,河图的一三不动,而二七与九四易位,使阳数成为洛书的四正,这便是“九还七返”,河图的二四为肩,八六成足,成为洛书的四隅,这便是“八归六居”。此外,丹道中还有心有九窍、肝藏三魂、肺藏七魄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亦源于洛书配五行。洛书上方9数代表南方,五行属火,在五脏则为心;下方1数代表北方,五行属水,在五脏则为肾;左方3数代表东方五行属木,在五脏则为肝;右方7数代表西方,五行属金,在五脏则为肺。可见洛书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正好是心九数,肾一数,肝三数,肺七数,这便是“三魂七魄”与“心有九窍”的来历。

来源:闫海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