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表面上瞧着,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非得逼着国民政府那位领袖蒋介石,要他别老窝里斗了,赶紧把枪口一致对外,去打日本人。
一九三六年的冬天,古城西安,那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玄乎”之地。
要问当时中国的大事儿,谁也绕不过去“西安事变”这码子事。
这事儿,表面上瞧着,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非得逼着国民政府那位领袖蒋介石,要他别老窝里斗了,赶紧把枪口一致对外,去打日本人。
可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它闹出的动静,那可比所有人都想得要大,不仅把中国的历史进程给扭了个弯儿,还把卷进去的那些人,一个个都给打上了抹不掉的印记。
这历史的大潮啊,究竟卷走了多少叫不上名的英雄好汉?
蒋介石为啥把张学良一关就是五十多年,这里头到底藏着他跟张学良的那些私人恩怨,还是为了他手里那点儿权力在较劲?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号,天还没亮透呢,华清池那地方,原本是安安静静的,突然就被一阵急促的枪声给彻底搅和了。
那时候的蒋介石,还在他的行辕里头睡得正香,哪知道一场专门冲着他来的“兵谏”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东北军的那些兵丁,就像潮水一样涌向蒋介石的住处,子弹呼啦啦地划破夜空,和警卫部队还击的声音混在一块儿,那叫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悲凉曲子。
警卫们的忠诚和那股子拼命劲儿,在这会儿算是彻底使出来了。
他们一个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硬是给蒋介石筑起了一道防线,就想给他们的统帅争取那么一丁点儿活命的机会。
荷花池里那本来清澈的水啊,都被飞溅的鲜血给染红了,啥话也不说,就那么静静地告诉你,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有多惨烈。
蒋介石在枪声里头被惊醒,凭着他这么多年打仗的直觉,一下子就明白了事情大条了,鞋都顾不上穿,就顺着后院的方向,慌不择路地跑了。
那回跑得,真叫一个狼狈。
一个都快五十岁的人了,在黑灯瞎火里头,拼了老命地往四米多高的围墙上爬,最后实在没劲儿了,摔了下来,门牙都磕断了,腿和背也伤得不轻。
那时候的他,衣裳也烂了,光着脚踩在冰冷的碎石子上,跟他平日里那个呼风唤雨的领导者形象,完全是两个人。
他那个贴身跟着的侍卫赵德华,在护着他逃命的时候,不幸被子弹打中了,就那么牺牲了。
最后,他躲进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小祠堂里头,就那么哆哆嗦嗦地熬过了那个漫长的黑夜。
这回死里逃生的经历,肯定给蒋介石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也为他后来记恨张学良和杨虎城,埋下了祸根。
西安事变一爆发,那可不光是政治格局的大震动,更是无数人命运的无情改写。
在华清池那个血色黎明,蒋介石身边那些个亲信、高级将领,就连国民党里的老前辈,也没一个能躲过这场突然而至的变故。
蒋介石的侄子蒋孝先,平时都亲热地喊他“大叔”的一个年轻人,在混乱中不幸丢了性命。
还有两个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中将,也在这次突袭中,一死一伤。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据说蒋介石的大哥在听到这消息后,竟然被活生生吓死了。
国民党里的老资格邵元冲,也因为不肯就范,当场就被打死了。
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给蒋介石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痛,也让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那俩人的恨,更深了一层。
警卫队长谢晋元,带着十几号警卫死死地守着大门,最后全都壮烈牺牲了,用自己的命,给军人的忠诚做了最好的解释。
秘书陈布雷虽然活了下来,却被流弹击中了,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这些个忠心耿耿的部下,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死死地捍卫着他们心里头那份信仰。
话说回来,负责警卫工作的张治中将军,因为那天出去办事了,才躲过了一劫。
他后来回忆说,要是那天晚上他在场,他肯定也会跟其他将领一块儿,拼到最后一刻。
这些牺牲的人的家里,虽然拿到了不错的抚恤金,可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永远也补不回来的。
蒋介石每次想起这些为他送了命的将士,都会默默地伤心。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号,张学良到了华清池,那时候他心里头那股子焦急和火气,已经顶到嗓子眼儿了。
日本人占了东北,国家都快保不住了,可蒋介石偏偏还要搞什么“攘外必先安内”,非得逼着东北军去“剿共”。
这位才三十六岁的少帅,眼睁睁看着家园沦陷,老百姓受苦,心里头的这把火,早就压不住了。
两天之后,他一咬牙,就发动了兵谏。
他这么一做,不光是把中国的历史方向给掰弯了,也彻底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路子。
张学良在兵谏之前,那可是纠结了老半天。
他手下的副官王以哲回忆说,事变前一晚,少帅在书房里头来来回回地踱步,脸色可难看了,他还跟自己的心腹说过,担心自己这么做,会被别人当成造反。
可是,面对着国家都快亡了的严峻形势,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危险的路。
西安事变后来和平解决了,张学良主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本想着能得到理解和原谅,谁知道呢,这一回去,就是长达五十四年的囚禁生活。
在被关的那么多年里,张学良开始研究佛学,想通过打坐来让自己心里头那些波澜平息下来。
他在日记里头写着:“人生际遇,都是命里注定的。
我选了这条路,我不后悔,就恨自己没能把肩上的重担扛到底。”
他这话说得豁达,可背后藏着的,是无尽的无奈,还有他对理想的那份坚持。
也就是靠着这份精神力量,他才撑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牢狱生活。
他那份理想主义的情怀,和残酷的现实一比,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
作为西安事变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杨虎城将军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蒋介石表面上说不会追究,实际上却在背后悄悄地施加压力,一步步地把他给逼到了绝路。
先是解除了他的军权,接着就是长期的软禁。
杨虎城将军的妻子谢葆真,因为被关的时间太长,环境又差,精神都崩溃了,最后在一九四七年,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抗战胜利了,可那点儿光亮并没有照进杨虎城将军的囚室。
他本以为可以重获自由,可蒋介石那报复的手,却伸向了他。
比起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和蒋介石之间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所以他的下场,就更惨了。
他的儿子杨拯民曾经冒着危险去探望父亲,发现那个过去威风凛凛的将军,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被关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连最基本的医疗都得不到保障。
他写了好多次信,请求原谅,可都石沉大海了。
更让人心酸的是,他手下的那些部下,要么被调离了,要么被迫改行了,甚至还有一些人被秘密处决了。
杨虎城将军常常在梦里梦到那些跟着他的将士,醒来之后,总是泪流满面。
他在牢里头写下的“誓死报国心何负,空教寒月照孤坟”,把心里头那份悲凉和绝望,都说尽了。
最后,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妻儿,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了,他那悲壮的一生,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蒋介石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报复,这事儿明摆着,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政治考量。
西安事变,让他这张老脸算是丢尽了,威信也大打折扣。
作为一个特别看重威严的领导人,在深山里头那么狼狈地逃跑,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这种私人的恩怨,让他对那些“杂牌军”的戒备心更重了,转头就开始重用黄埔系和那些嫡系的将领。
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那么残忍地惩罚,也露出了他这个人,报复心强,心胸狭窄的一面。
他后来对待那些被抓的杜聿明这些老部下的时候,也能看出他这种性格。
蒋介石的报复行为,往深了说,就是他对权力那份执着和不安。
他这个人,是从零开始,一步步爬上来的,他清楚权力这东西来得有多不容易。
西安事变,把他的权力基础给动摇了,让他产生了很强的危机感,从那以后,他就变得疑神疑鬼的,对自己身边的将领,也充满了戒心。
他在日记里头,对报复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事儿,一个字也没提,好像是为了掩盖他这段不光彩的心思,想在历史面前,保持他一贯的“伟光正”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事变,不光是扭转中国抗日历史的关键时刻,也深深地改变了蒋介石这个人。
他到了晚年,那种越来越专制的统治方式,跟这场事变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那是有联系的,也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张学良为了国家的大局,挺身而出,搭上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自由;杨虎城将军坚守民族气节,最后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
蒋介石虽然因为这场事变,不得不调整了抗日的策略,可也因此暴露了他这个人的复杂和阴暗。
五十四年的软禁,对张学良来说,无疑是漫长又痛苦的折磨,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的人生,早在三十六岁那年,就已经结束了。
杨虎城将军的忠魂,被埋在了山林深处,无人知晓。
来源: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