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这片收获的喜悦中,中国第七届山芋文化旅游节在“中国山芋之乡”泗县启幕。主会场内人潮涌动,歌舞欢腾,琳琅满目的山芋深加工产品与地道农家风味吸引着八方来客;会场外的国道上,满载山芋粉丝的货车川流不息,驶向全国各地。一幅产业兴、乡村旺的生动图景,为这个冬天奠定了
虽是初冬时节,安徽泗县广袤的田野间,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农机轰鸣,农户穿梭,色泽深红的山芋破土而出,犹如一颗颗“金疙瘩”,铺满了田垄。
就在这片收获的喜悦中,中国第七届山芋文化旅游节在“中国山芋之乡”泗县启幕。主会场内人潮涌动,歌舞欢腾,琳琅满目的山芋深加工产品与地道农家风味吸引着八方来客;会场外的国道上,满载山芋粉丝的货车川流不息,驶向全国各地。一幅产业兴、乡村旺的生动图景,为这个冬天奠定了温暖的丰收基调。
历史扎根,产业筑基:从“救命粮”到“致富薯”
“我们家祖辈都是种山芋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大路口镇大张村的种植户陈敬然正忙着将最后一批山芋装车,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种山芋只为填饱肚子,现在是为了‘钱袋子’。”在陈敬然的带动下,村里近20户人家形成了从山芋种植到粉丝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如今,泗县山芋种植面积已近28万亩,年产量突破60万吨,构建起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全县山芋产业有效带动2000多名农民发展种植,500余人在加工企业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今年,全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30亿元。
技艺传承,焕新不止:从“古法匠心”到“现代智造”
过去,老一辈泗县人对手工制粉的流程如数家珍:挑选、清洗、绞碎、过滤、沉淀、晾晒、蒸制、切丝、再晾晒……一道道工序,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味觉记忆,是游子心头化不开的乡愁。如今,在大路口镇的一家传统作坊里,90后新农人叶雷一边捞起晶莹的粉丝,一边道出坚守的意义:“我们的产品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坚持传统工艺,对山芋品质严格把关。”
叶雷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山芋粉,守着三尺灶台,凭着一双巧手让粉丝晶莹剔透,在十里八乡打响了名气。到了叶雷这一代,他深知,父辈的匠心要传承,但路子要走得更宽。“父亲那辈人,讲究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管埋头把粉做好。但我不仅要像父亲一样守住老手艺,更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把好粉卖出新名堂。”
产业的升级离不开这样的传承与创新。叶雷从父辈手中接过技艺后,不仅完整保留了古法工艺的精髓,还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将日产量提升了30%。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抓住了数字经济的机遇,通过直播讲解工艺、展示产品。直播间里,他既能细数古法制作的每道工序,又能幽默地回答网友的各种问题。原本局限于本地市场的山芋粉丝,就这样“出村进城”,销往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
如果说叶雷代表了个体作坊的转型升级,那么当地龙头企业泗州薯业有限公司则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企业拥有国内先进的粉丝生产线3条,开发出花甲粉丝、枸杞粉丝、菠菜粉丝、葛根粉丝等8大系列20余款产品。公司日生产各类粉丝产品达12万吨,年产值稳居亿元以上,成为推动当地山芋价值跃升的重要力量。
融合发展,全域共兴:从“提篮小卖”到“网销天下”
泗县山芋的“出圈”,关键在于销售渠道的变革与三产融合的深化。全县已培育山芋产品电商企业40余家,今年以来,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路口镇作为泗县山芋种植产业的核心区,当地的直播基地日均发货量超5000单,电商已成为山芋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且销量连年攀升。
“现在一年能增收3万多块钱,日子越过越好了。”在粉丝加工企业务工的村民李美霞笑着说,她的女儿在外地工作,每年都会寄些家乡的粉丝过去,“孩子说,最忘不了的就是这一碗粉的味道。”
连续举办七届的山芋文化旅游节累计吸引游客超150万人,不仅拉动了就业与消费,更推动“小山芋”走向“大文旅”。节庆“溢出效应”持续释放,从“户户种田”到“家家持股”,从“提篮小卖”到“网销全国”,泗县山芋的“出圈”之路越走越宽。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泗州山芋’区域品牌为统揽,引领‘大路口粉丝’走向更广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王宝林)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