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群中国大学生在短短五分钟里,就对着地面目标完成了八次精准的“轰炸”操作,这段视频一出来,国外网友都忍不住惊呼,说中美之间的竞争,现在已经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一群中国大学生在短短五分钟里,就对着地面目标完成了八次精准的“轰炸”操作,这段视频一出来,国外网友都忍不住惊呼,说中美之间的竞争,现在已经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最近这段时间,一段中国大学生参加飞行器比赛的视频在网上彻底火了。视频里,那架翼展有三米长的无人机在赛场上一架接一架密集起飞,还能精准地空投物品,短短五分钟就完成了八次“轰炸”任务。
网友们看完都纷纷表示,要是把这些技术用到真实的弹药上,几乎都能直接拿到战场上去用了。有人把这段视频传到国外的网站后,海外网友看了评论说:“看看人家中国大学生现在在干的事,美国大学生这下是真的完全输在起跑线上了。”
这段引发大家热烈讨论的视频,其实是在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CUADC)还有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的现场拍下来的。
这两项赛事在航空航天领域里,那可是相当于“武林大会”一样的存在,跟美国的SAE、欧洲的ACC一起,被称作世界三大顶级飞行器设计赛事。
再看比赛项目的名字,听着都跟军事行动简报似的:“对地侦察与打击”、“垂直起降载运”、“航天火箭发射回收”——每一个项目,都直接对标着现实里的军用技术或者前沿科技。
而且参加这些赛事的,可不是普通的航模爱好者,都是来自中国顶尖高校里的未来航空航天精英。像“国防七子”院校几乎全都报名参赛了,除此之外,还有清华、国防科大这样的名校,以及各种主打航空特色的院校。
表面上看,这事儿好像就是一群大学生在遥控大号的玩具飞机玩。但实际上,这些参赛的学生得具备全栈航空工程师的能力才行。
从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设计、整体结构设计、飞控算法编写,到材料的挑选、机体的制作、电路的焊接,再到最后的飞行调试和所有这些流程,全都是由学生团队自己独立完成的。
这就要求他们不光得懂空气动力学,还得掌握材料力学、自动化控制,甚至连图像识别技术都得会。
在设计阶段,他们还得做不少关键的选择:到底用常规布局还是飞翼布局?翼型选升力大的克拉克Y,还是选速度快的NACA?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飞机最终的性能。
选好之后就到了计算机仿真环节,要做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分析,等这些都弄完了,才轮到动手制作。很多时候,飞机的骨架都得靠学生们把碳纤维杆和轻木一点点切割、打磨,再粘接到一起才能做成。
在最近的比赛里,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团队展示出的技术实力特别让人惊叹——他们设计的无人机,在短短五分钟内就完成了55个沙袋的精准投放。
哪怕当时赛场的风速条件不太理想,他们的飞机还是能稳定飞行,投放的落点偏差也控制在特别小的范围里。
而西北工业大学则展示了尺寸更小、速度更快的无人机,这种高速飞行的能力,让他们在比赛里拥有了很明显的优势。
这些学生的创意更是一个比一个多:浙江大学研发出了3D打印的联结翼布局运输机,有人为了提升升力,还造出了带三排机翼的“怪物”机型,甚至还有人把达芬奇手稿里的扑翼机给复刻出来了,能像鸟一样扇动翅膀飞行。
整个赛场看起来,就跟百年航空史在眼前重现似的,各种奇思妙想都在这儿碰撞出火花。
这些比赛表面上看是各个团队在竞争,但实际上,它们更像是中国航空航天人才的孵化器。
有超过60% 的参赛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航空航天院所、科技公司还有军工单位工作。那些获奖的学生,在参加校招的时候,想进航空工业、航天科技这些单位,几乎都是一路绿灯。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有个才上大二的学生,就因为在CADC比赛里拿了个省级奖项,暑假的时候直接就进了航天一院实习了。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航模活动之间,早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像C919大飞机事业部的主任李青,就是玩航模出身的;还有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顾诵芬、朱宝鎏这些专家,当年也都是上海交大航模队的骨干成员。
这些赛事,也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大学生在航空领域的创新,可不光只存在于比赛赛场里,更已经融入到中国航空发展的血脉当中了。
早在1958年的时候,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们就曾只用了150天,就完成了我国第一架农业兼多用途飞机“延安一号”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从当年3月开始画草图设计起,师生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机身蒙皮制造遇到难题,他们就在木质模型上一点点手工敲打成型;做落震试验的时候测不到减震器的功量图,他们就想办法在地面铺钢板、撒沙子,最后总算测了出来。
1958年12月3日那天,“延安一号”成功完成了试飞,这也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空事业。
从当年的“延安一号”,到如今的C919大飞机,中国的航空事业走过了一条既艰辛又辉煌的道路。
这些历史,和今天大学生们参加的飞行器比赛是一脉相承的,里面都体现着中国航空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创新精神。
走进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你会看到一架看起来有点陈旧、体型也不算大的飞机——那就是当年西工大师生们自主研制出来的“延安一号”。在它不远处,歼轰-7、运-20等更多先进的飞机静静地陈列着,展示着中国航空业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校园里的飞机,见证了中国航空事业从靠手工打磨木制骨架起步,到如今能自主研制隐形战机的完整历程。
来源:禾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