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起夜”的人,比一觉睡到天亮的人健康?医生揭开谜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6:52 1

摘要:凌晨三点,一个男人蹑手蹑脚起床,摸黑溜向卫生间。他轻手轻脚,生怕吵醒身边的妻子。回来时,心里竟有点小得意:又一次及时排雷,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不禁想:我是不是比那些呼呼大睡到天亮的人,更懂得养生?

凌晨三点,一个男人蹑手蹑脚起床,摸黑溜向卫生间。他轻手轻脚,生怕吵醒身边的妻子。回来时,心里竟有点小得意:又一次及时排雷,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不禁想:我是不是比那些呼呼大睡到天亮的人,更懂得养生?

这种想法,你可能也有过。有人说晚上起夜是身体在“自我排毒”,是“肾好”的表现;也有人说起夜就是老化的信号,是“肾虚”的前奏。到底谁说得对?难道我们连上个厕所都得被健康绑架?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夜晚的“厕所哲学”。

说个真实的故事。我的病人老李,62岁,退休教师,身体倍儿棒,饮食清淡,生活规律。可偏偏就是这“起夜”把他折腾得不轻。

一晚三四次,一开始他还自豪地跟邻居吹:“我这是肾在工作,排毒呢!”后来实在扛不住,睡眠被搅得稀碎,白天犯困、记忆力下降,这才发现不是排毒,是“肾在报警”。

人的膀胱就像一个水袋,白天装得多,晚上装得少。年轻时,水袋弹性好,能撑一宿都不漏风;年纪一大,水袋松了,容量小了,自然就得“夜间清仓”。这并不代表你更健康,只代表你和床的缘分浅了点。

有些人晚上喝了太多水,或者临睡前吃了西瓜、汤面之类“水货”,起夜就是必然结果,别太敏感。但如果你晚上控制饮水,还是频繁起夜,那就得警惕是不是身体在偷偷发信号。

根据《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4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40%存在夜尿次数增加的问题。其中不少人其实是前列腺增生、糖尿病、心衰、失眠等慢病的隐形受害者。身体没问题的人,睡眠中抗利尿激素分泌旺盛,能减少尿液产生,自然不容易起夜。

真正的健康,不是“排得多”,是“睡得好”。深度睡眠时,大脑和内脏进入修复状态,免疫系统悄悄升级,激素水平也在悄悄平衡。你一夜几次起来“断档”,就像电脑一直在重启,系统永远加载不完。

再说一例。小赵,35岁,程序员,晚上常喝咖啡“续命”。后半夜总得起夜一次,两次都不稀奇。他原以为自己“新陈代谢旺盛”,后来一查——膀胱过度活动症,外加轻度焦虑。原来这不是“健康”,是身体在加班抗议。

有些人一夜起夜不止三次,还不当回事,心想忍忍就过去。但你知道吗?长期夜间频繁醒来,不仅打乱正常睡眠节律,还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认知功能下降,甚至抑郁焦虑。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睡眠障碍会提高慢病风险达20%以上。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说:“那不如我就不喝水了!”这招也不是万能的。过度限制饮水,不仅会造成脱水,还可能加重尿路感染和结石风险。真正靠谱的做法是白天多喝,晚上少喝;晚饭后少吃利尿食物;睡前不憋尿也不猛灌水。

当然也不是说起夜就一定是病。偶尔一次、两次,特别是天气冷、吃咸了、压力大,都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频率、持续时间、有没有其他症状伴随。只要你醒后还能继续入睡,白天精神头足,基本不用太紧张。

有些人甚至反过来,把起夜当成“养生仪式”,每次醒来还得喝口水、走几步、拉伸一下,仿佛在进行夜间修炼。这种“自创神功”,小心反被打回原形,弄巧成拙。身体不是修仙炉,还是得按生物钟老老实实运行。

还有人问:“是不是喝中药调调就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是一味“补肾”就能解决问题。有时候你以为是“肾虚”,其实是睡眠障碍、泌尿系统感染,甚至是糖尿病引起的夜间多尿。盲目乱补,反而害了自己。

想知道自己起夜正不正常?可以记一个“夜尿日记”,每天记录起夜次数、时间、喝水量、尿量和入睡时间。一周下来,大致能看出是不是规律性问题,方便医生判断。

还有个冷知识,一些人起夜,其实是“假性夜尿”——他们本身没尿意,是因为失眠或者焦虑导致轻易醒来,醒来后顺便去一趟厕所。这种“顺道型”起夜,得解决的不是膀胱,是大脑。

说到底,一夜无梦才是健康的标配。不是说起夜的人一定不健康,而是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才是问题的关键。身体不是水龙头,不可能一直“放水”就代表通畅,睡得沉、醒得稳,才是身体真正的底气。

别被那些“越排越健康”的说法忽悠了。健康从来不是靠排尿次数来衡量的,而是靠你醒来时的状态决定的。一觉醒来,精神饱满、头脑清明、身体轻盈,这才是身体给你最诚实的答卷。

夜晚是修复的黄金时段,不是排水的施工现场。该睡就睡,该醒自然醒。像老李一样,一味相信“排毒论”,只会把身体折腾成“半夜惊魂”。

不如给自己一个目标:今晚就试着睡个踏实觉。别让厕所抢了你的“健康主角戏”。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3年第44卷第5期

2.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中国睡眠健康白皮书》

3. 《中国临床内科杂志》2022年第23卷第3期

4. 国家卫健委《常见慢性病防控指南》2021年版

来源:中医药大学沈医生

相关推荐